都给额看上头咧!又土又燃《山海情》年度最强!

全文共4093字 | 阅读需9分钟

这就是希望。这就是未来。

主旋律扶贫剧《山海情》完结了。

到目前为止,在豆瓣上5万人看过,3.2万人在看,评分9.4。而这个分数和观看人数,还在飞速上涨。
有趣的是,这部片子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年轻人。
这部“土”得掉渣、满口方言、没有流量爱豆的电视剧,何以能获得这么多年轻人的喜爱?何以在豆瓣都能获得这么高的分数呢?
因为这是一部披着主旋律外衣的“打怪升级”爽剧呀~
打什么怪?
——打“穷”怪!
怎么打怪?
——搞钱!
在这人人争当“深圳女孩”的时代,恋爱请靠边站,搞钱才最能激起我们的多巴胺。
诚如有观众所言,我看着马得宝赚钱,比我自己赚钱还开心。
总之一个字——
1,
《山海情》不是一部家长里短剧,也不是乡村爱情剧,它讲的是如何将一个贫穷无比的戈壁滩建设成为塞上江南的故事。
首先,给大家介绍下故事背景。
《山海情》故事时间线大约从1995年讲到2005年前后。
在我的记忆中,90年代中期的中国,生活有了许多改善。沿海城市都在一片商潮涌动之中。
沿海农村普通人家家里也有了电视,富裕点的家里有了冰箱彩电甚至小汽车。无数内陆人去江浙、广东等沿海城市打工,所有人都向往外面的美好生活。
那时候,香港回归在即。
香港电影和电视剧是内陆人看富裕生活的一个窗口。所有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想着能拼搏一场。
1991年,一部名叫《外来妹》的电视剧,红遍了大江南北。
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的歌曲氤氲在大街小巷。
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成为当时对外面的世界的憧憬与思考。
1995年,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成为大家口耳相传的武侠剧。
1998年,一首《相约九八》成了主旋律。
香港的“四大天王”、台湾的“小虎队”,琼瑶、金庸……都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印记。
而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人们的记忆中,1995年则是黄土、黄山。
人们从来没看到过外面的世界,也抗拒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张嘴就是一口沙。
宁夏分宁南和宁北。
宁北是一片平原,相对比较富裕。而宁南地区,则是一片山区,高山沟壑,黄河水流不到这里,这里一片黄土。
这个地方,就叫西海固。
西海固的范围,包括固原地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六县,以及同心县部分(东部和南部)。
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海固很穷,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那时候的西海固人有多穷呢?
在电视剧中,有几个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这个地方有多穷:
为了有口吃的,人们将女儿换毛驴。
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抓吃得只剩下最后一只。
95年左右的时候,西海固这个地方还没有通电。
兄弟仨只有一条能穿出门的裤子,弟弟穿了裤子,哥哥就只能躲在家里……
为了解决西海固地区人民的贫穷问题,国家下了政策,先把原来生活在西海固极端恶劣地区的人移到宁夏北部的平原。
那里地势平坦,适合引黄河水灌溉。有了水,人就不怕活不下去。
所以,这就有了吊庄移民
所谓吊庄移民,就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搬迁到有条件安置的地区。(相应的,还有一个词语叫“插花移民”,即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移民的意思。)
但移民没那么容易。
当时大多数人,尤其老人,是不愿意移的。
对他们来说,当年祖先来这里扎根,原因就是别的地方不接纳他们,他们只能选择这块最贫瘠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是未知。而自己祖祖辈辈的根,又都在这里。
在老家有一亩三分地,有一间破房子,但到了新的地方,房子要自己造,一切都要从一穷二白做起。至于未来到底怎样,谁也不知道。
《山海情》的故事就是从吊庄移民开始讲起的。
移民了,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
于是,就有了国家制定的8省13市对口帮扶中西部的计划。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是从1996年开始的。
《山海情》原本的名字叫《闽宁镇》,后来改名叫《山海情》。“闽”和“海”是指福建,“宁”和“山”是指宁夏。
直到今天,福建仍然没有停止支援宁夏。
而宁夏人民为了感谢福建人民,宁夏的不少景点,则是对福建人免票优惠的。
2,
《山海情》为什么拍得好看?
原因是将一个艰苦又艰难的扶贫故事拍成了打怪升级的“游戏”。
打的大BOSS是中国人民最人人喊打的“穷怪”。
打穷怪的过程,分了5个章节来讲述:
吊庄移民、福建打工、养菇致富、教育为本、闽宁建镇
每个章节中,都有难啃的骨头。有分离的痛苦,有民心的不稳,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赚到钱的喜悦。
① 吊庄移民
扶贫,最难扶的是人心。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扶贫款项到了农民手里,他就能将钱发挥到最大的功效吗?
当干部来到村里,看到村民将扶贫发的鸡都宰了吃了,是什么心情?
所以,要让贫困的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才是扶贫的真正方式。
西海固不适合生存,那就只能移民。而移民又是一件难事。
移民的村庄,必须到80户国家才给通电,给主角所在的金滩村放宽政策到60户通电,可偏偏凑来凑去,只有59户。而这最后一户在哪里?这个“怪”怎样才能打过去?
最后,当原本达不到移民标准的水花(水花丈夫残疾),推着三轮车带着丈夫和女儿前来的时候,一切迎刃而解。
这是打怪升级的第一大关,赢了!
② 福建打工
福建帮扶宁夏,除了我们看不到的政策以及资金层面的帮扶,我们所能看得到的是,福建领导和专家来宁夏支援,以及让宁夏的年轻人去福建打工赚钱。
年轻人去打工,有两道要闯的关卡。
第一道,是常年生活在闭塞农村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母)害怕外面的世界。
第二道,是如何融入经济活跃的沿海城市中。
这群打工妹除了要过语言关,更重要的是过工作关。从原来的农村闲适的生活到紧张又严苛的工业流水线上,怎么适应,是她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怎么办?
——一个个克服。
在《山海情》中,最早走出大山的是一群年轻女性。
她们将打工赚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中。她们让家中的弟弟妹妹有了钱上学,她们通过自我努力和自我牺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
这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 养菇致富
养菇致富,也要过两大关卡。
第一道关卡,是种植关。
第二道关卡,是销售关。
福建领导和专家来宁夏,不仅带来了资源,也带来了技术。
这里要说下,《山海情》必须看方言版。
只有方言版,才能感受到其喜剧性,才能感受到当时真实的情况。
领导专家来扶贫,首先是方言难题。大山里的农民听不懂“胡建普通话”,“胡建”领导也听不懂宁夏话,于是闹了不少笑话。
为了让农民脱贫,养菇专家凌一农教授废寝忘食地在戈壁滩上研发种植双孢菇。但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农民又不愿意投入金钱,冒险贷款。
年轻人马得宝将他在新疆打工赚的2000块钱全都投入到了双孢菇上,艰苦奋斗了几个月,他终于赚到了第一桶金,带动了全村都跟着一起种双孢菇。
第一关顺利解决,第二关又迎面而来。
看到双孢菇能赚钱,周围的村庄也都纷纷种上了双孢菇。这样一来,市场供大于求,双孢菇价格被压到很低,农民根本赚不到钱了。
于是,教授自己带着团队全国跑,领导们也发动了资源来解决问题。最终,双孢菇通过空运,远销全国市场。
毋庸置疑,这一段是观众们看得最激动最牵挂的一段,也是金滩村发展希望的开始。
凌一农教授的原型,叫林占熺,和《山海情》中一样,不仅无偿帮助宁夏农民种植蘑菇,
而且还和电视剧中一样,帮助农民跑销售。
④ 教育为本
马得福和马得宝是两兄弟,在一家人只能砸锅卖铁供一个孩子上学的时代,供谁上学,是通过抓阄决定的。抓到的那个人,成为全家的希望。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
白老师是当地的小学老师,一生勤勤恳恳教书育人,但是随着打工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小学没毕业都被父母要求去打工。
白老师不干了。他找家长做工作,千方百计让学生留下来,为了让学生穿上校服,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干净的操场,他不惜违反政令,丢掉自己校长的位子。
这个白校长,有着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他不合时宜,但这就是维系中华文化的脊梁。
⑤ 闽宁建镇
这是《山海情》的最后一个篇章,闽宁镇建起来了。原来还守在山里的老人也都搬迁了过来。
所有的主角们,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有了各自的归宿与未来,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3,
《山海情》没有绝对意义的主角。
名义上的主角黄轩,是剧中的“老黄牛”,他更像是穿起所有故事的一条线。在这条线上,穿着所有人的酸甜苦辣。
从最初为吊庄移民做工作,到后面配合福建领导专家们开发致富,到完成最后的整体搬迁,通过他的经历、他的眼睛,将闽宁镇脱贫致富的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金滩村F4——四个年轻人的故事,则牵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在时代的利好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都有了美好的未来。
得宝和麦苗,这对青梅竹马,终于有了美好结局。
得宝干工程,麦苗开了劳务公司,水旺开医院,尕娃开物流公司。一群当年想着走出大山的年轻人,都有了美好前程。
《山海情》中,还塑造了两个非常能反映中国时代洪流下的两个女性形象。
一个是水花。
水花是无数努力用劳动换取好生活的中国底层女性的代表。
她太苦。
她和马得福是青梅竹马,却被她爹卖给了别人做媳妇。
她逃过婚,但最终选择回来结婚。
她的丈夫算是个好人,也想给她过好生活,无奈在挖水窖的时候,压断了腿。
她在她家不符合吊庄移民的情况下,自己拉着三轮车带着老公孩子来到了移民村。
她在没有钱的情况下,跟着马得宝学习种植双孢菇,靠着双孢菇,赚到了第一桶金。
她开了小卖部,凭着踏实肯干,还把小卖部开到了县上,让残疾的丈夫也让自己家有了一份营生。
一个是白麦苗。
她是离开家乡,选择去外面打拼的中国年轻女性的代表。
她最早选择离开家乡,去举目无亲的福建打工的“外来妹”。
在异乡,她不服输不认输,从开头不会做流水线工人,到带着西海固女工成为车间标兵。
她为了公司的物资,面对火灾,冲进火场拯救物资。
看到家乡的变化,也看到青梅竹马马得宝勤劳踏实,她毅然选择留在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遇到了福建老板想要在宁夏建设工厂的好时机。
她踩准了每个节拍,也牢牢抓住了每个节拍。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中国工人的代表。

未来有什么?
《山海情》的开头,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然后,告诉我们,未来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
这部主旋律电视剧,结束得有些仓促,但开辟了一种新的主旋律模式。
它可以是乡土的,可以没有明星,可以不够光鲜亮丽,但它必须是年轻的,是有冲劲的,是有奔头的。
这就是希望。这就是未来。
- 完-
本文转自“吃土少女风格纪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