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不想干可以不干”的强盗逻辑有多荒谬

最近,996火了,引发了一场关于“加班加点”“生活不易”的大讨论。

随着话题大热,又有人开始了借题发挥,以“喝茶、看报、吃饭、睡觉”等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影射性语言,试图将话题产生的负面情绪爆点再度引向体制。比如,当有网民在感叹部分行业“996”工作常态之辛苦时,这些人便会适时抛出“你们这群苦逼人,要向公务员学习,人家上班都是喝喝茶、看看报”“有觉悟的进体制跷跷二郎腿,没觉悟的活该996”等挑衅观点,以对比手法挑动公众负面神经,进而诱导舆论将矛头直接对准国家体制和公职人员,用心十分险恶。

这些年来,但凡出现这类话题,这种舆论现象势必同步伴随出现,已经成为一个舆情规律。

我发现,在这些错误观点长期持续的误导影响下,很多人都被带入了对政府公职、国家体制产生情绪偏见的立场误区,以致于一旦有人同时发表“体制工作其实不好干”“政府工作也很辛苦”等不同看法时,就会立刻遭到“不想干可以不干”“有本事可以辞职啊”等荒谬理由的连续围攻。

分析认为,这些人刻意混淆了“澄清误解”与“纯粹抱怨”的概念。在话题引发大量讨论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舆论“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潜在两面逻辑语境,通过职业比较、情绪诱导等渲染炒作方法,不断误导围观网民将体制内干部为消除舆论对体制内工作很轻松、很清闲的误解而讲述真实工作常态的网上观点,理解成了“无病呻吟的抱怨”“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埋怨”,进而让更多人加入谴责声讨的行列。

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这种错误观点的舆论危害已经出现。一是许多体制内干部受其影响,即便身处“8+5”“5+2”的全加班工作常态下,面对周边人员“体制工作最轻松”“每天喝喝茶、看看报”等偏见误解,不愿澄清、不敢发声,生怕遭到更激烈的调侃和讽刺,导致这些年的社会舆论对体制工作的误解越来越大;二是围观网民持续受其误导,不自觉地产生情绪偏见,并将这种偏见带入到了日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与公职人员接触沟通等过程中,一旦办理的工作进度、工作成效不能如己所愿,就会滋生对立对峙情绪,甚至引发冲突;三是上升到舆论话语权层面上讲,这种错误观点剥夺了政府部门公职人员表达不同观点、呈现真实工作现状的话语权,让大量体制干部产生了“害怕讲”“不愿讲”“不敢讲”的负面心理,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任凭其不断放大,一旦舆论误解到达一定程度,势必会诱发“政治异化”等后续连锁反应。

对此,我认为不光社会舆论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受这些错误观点的误导,我们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更要站到网上一线,对已经受其误导的网民说“职业不分行业,无论哪个行业都有996,体制工作也是如此,不要受错误观点的误导而心存偏见”;对这些怀揣满满恶意的人群说“就连罪犯都有权利为自己申辩,作为每天忙碌着的一员讲讲工作现状不像外面传的那样,怎么了?犯法啦?

这下知道该怎么怼那些“不想干可以不干”等荒漠吐槽了吧!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