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为什么说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01
名家注释
张志聪曰:“诸痿独取于阳明。”
马莳曰:“然则足痿而不能举者,由于阳明之虚,则治痿独取阳明者,宜也。”
王肯堂曰:“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不独取阳明而何哉?”
陈士铎曰:“痿证居多,自宜专治阳明胃火。”
现今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注:“治痿证应独取阳明。”凡此诸说,都不外乎把取阳明看成是治痿的独一之法。这是不符合《黄帝内经》原文旨意的。
2
痿证形成的原因与分类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痿论”是《黄帝内经》中讨论病症的一章,虽然这里所采用的标题是“治痿者独取阳明”,实际上本章引用了《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中的整篇经文,以这一篇内容为一个例子,是想告诉初学《黄帝内经》的朋友们,经文在论述一个病症时,所采用的体例和今天人们在讨论病症时,所采用的体例几乎是一样的,应该说今天人们在讨论病症时所采用的体例是按照《黄帝内经》的体例而制定的。本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开篇就介绍了痿证的病因与分类,从此段经文可以看出,痿证的分类是按照五体来分类的,是由于五脏功能失调而导致痿证的。痿证的分类:肺主皮毛而生痿躄,(躄者,《广韵》:“躃也。人不能行也。”《释文》:“两足不能行也。”又《集韵》:“倒也。”《类篇》:“仆也。”)心主血脉生脉痿,肝主筋生筋痿,脾主肉生肉痿,肾主骨生骨痿。这就是所谓的五痿。
痿证的病因:根据经文所述,五脏功能失调所形成的五痿都是因为热而形成的,其所记述的顺序是肺、心、肝、脾、肾五脏之痿证。除了肺以外,其他四脏的痿证都是发生在其所主之体上,唯独肺脏的痿证不同,肺热生的是痿躄,按照五脏主五体的关系,肺热生的痿证应该是皮痿,为什么经文将其定为痿躄呢?根据古代字典的解释,可以得知痿躄是病人不能正常行走的意思,甚至还有可能仆倒。显然这是一个全身性的痿证,不是单纯皮、肉、筋、脉、骨的某一体的痿证,这里显示出肺在痿证中的重要地位,与其他四脏功能不同,那么其所发生的机理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看看其发生的机理。
3
痿证形成的机理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五脏功能失调所造成的5个痿证各不相同,但是其病机总的原则是一样的,就是痿证系由于热耗损阴液所致。这个热以肺热为主,而其他四脏所主的脉、筋、肉、骨痿证也是由于其所归属五脏的热引起的,而肺热是其根本。所以,肺热所形成的痿证是一个全身症状,经云:“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为什么肺热是全身痿证的根本呢?也许能从5个痿证的发生顺序找到答案,这个顺序是肺、心、肝、脾、肾,这里正好是气血运行的顺序,肺气推动心脉,因为呼吸而脉动,心脉推动肝血的运行,藏营于脾,藏精于肾。这样的顺序来看,肺是一切循环的开始,肺有热会造成心有热,而肝有热,然后是脾有热,最后是肾有热,所以说,五痿的根本原因是肺热,因此,肺热所形成的痿证是一种全身性的痿证,临床上所表现的痿证的病因也都是从肺热开始的。
在其他经典医书中也谈到了形成痿证的其他原因,经文中所提到的古书包括有《本病》和《下经》,很可惜这些古书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通过《黄帝内经》的记述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例如,肉痿的病因是由于湿邪,骨痿的病因是由于精虚等。《金匮要略》中关于肺痿的论述,是将肺痿分为寒证与热证两种,热证是因肺热耗损阴液,肺脏失于濡养,因燥而致痿证。治疗以麦门冬汤为主方,方中以半夏降胃气,麦门冬滋肺阴,降肺气。肺胃气降,肺热得以解除,肺之津液因而得到保护,因此治疗肺痿。另外一个是寒证,由于中焦阳气不足,土寒水湿停留而成肺寒,水湿不化而留于胸肺,阻碍肺气宣发肃降,治疗以甘草干姜汤,方中以干姜温脾阳,辛散水湿之邪,气化肺中水湿,温肺化气,同时用甘草补脾肺之气,治疗因脾肺寒湿所引起的肺痿证。《金匮要略》中的肺痿病症与《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因肺致痿的病症不同。《金匮要略》中的肺痿是指因寒或热证造成肺气的宣发肃降的失调;而《黄帝内经》中的因肺热导致的痿证是身体津液的失调导致全身筋肉失于濡养,由于治病机理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