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的思考者?思考高手给出这样的建议

我们要怎么思考,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思考能力呢?

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跟高手学习,而这个高手就是马文·明斯基。

马文·明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已故名誉教授、计算机科学家,也是人工智能的先驱,虚拟现实最早的倡导者之一,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作为一名科学巨匠,马文生前非常关注教育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对于教育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看法。

他非常重视对“思维的思考”。他提出,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学习数学,关键要给学生“一种自由的感觉,一种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力量。”

在其著作《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论教育》一书中,其中谈到了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思考的建议。

下文就是我总结出来这些观点的精华。

把自己想象成一台机器

很多人觉得,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特定的才能和资质,这些均被称作“天赋”。我们不能将天赋还给上天,也无法交换它们。因此,教育只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碰巧拥有的天赋。

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害的,因为这种做法,就限制了大脑自身不能做太多事。而马文则认为,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台机器——一台可以编程的机器。

什么是“可编程”呢?

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有“思维漏洞”时,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是大脑程序的某个步骤所导致的。我们只需要找出这个部分,然后修复它就行。

怎么修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

例如当我们在达成某个目标途中卡壳了,按照前面的观点,我们因为缺少某种“天赋”或者“才能”,才导致自己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但如果想象我们是一台“可编程”的机器,我们就可以尝试检查,是什么因素使得我们的思维卡壳,或者我们是处于哪一类特殊的麻烦之中。

马文在以往的著作《情感机器》中提到,当我们遇到“思维卡壳”如时,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法进行修补:

1,如果一个问题看上去熟悉,可以试一下类比推理。如果你过去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并能解决由问题之间的差异带来的问题,那么你可以重用以前的解决方案。

2,如果这个问题仍然看上去太难,则试着将它分解成几个部分来解决。你所认知的每个差异都可以转化为单独的子问题来解决。

3,如果问题看上去不熟悉,则改变问题的描述方式,反复尝试。试着找到能够突出更多相关信息的不同描述。

4,如果得到的思路太多,则集中精力关注一个更具体的例子。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路,则试着将问题描述进一步泛化。

5,如果问题太复杂,试着去简化它,并形成本问题的一个简化版本。解决一个简化版的问题,可能会提示你怎样解决原来的复杂问题。

除此之外,在思考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去调整思路。

这里分享四个步骤。

反思:

要经常问自己,是什么因素使得问题看上去很难。这种思考,会帮助我们找到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一种比反思更好的方式来打发时间。

演绎:

当你的思路不顺畅时,找一位在这个领域的专家,并想象这位专家在目前情况下会怎么做。这是一种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以他人的方式去思考的方式。

思路转换:

每当你发现自己的思维完全卡住了,停止一切手头上的工作,并让你的思维通过转换到其他地方彻底放松。当你放松下来,大脑就有足够的空间在潜意识里思考,帮助你找到答案。

知其所以然:

如果你能够设法回溯那些知识,那么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其实是(挖掘问题根源)知道如何用那种方式解决问题。

这些都是修补我们大脑“思考漏洞”的一些方法。把自己想象成一台可以编程的机器,很多事情说不定就能够以此为开端去解决了。

当然,如果上述方法都不管用,这时我们可以找一个帮到我们的人。

这些方法,相信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使用过,甚至已经了解过。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去再学习一遍呢?

因为,我们在运用的时候,是很难想起这些方法的,更不用说如何改进这些方法,去帮助自己思考了。

除非,你知道如何构建这个思考的思维过程。

构建思考的思维过程

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在思考问题时,比其他人更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些人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其他人更胜一筹呢?

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智力”这种能力大小的不同。但是,知道这一点,并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但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装载各种不同程序或过程的主机,那么当我们面对某些不能处理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寻找方法来“调试”这些程序,而不是认为我们不适合解决问题。

这种“调试程序”的做法,就是构建思考模型。

马文在书中提供四个思考模型,我觉得这些模型很有用,分享给大家。

第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设想一下,我们思考问题时,是不是会有一个“描述”的过程。假如这个描述不太恰当,我们的思考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是的,在思考任何主题或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一些方法来表示形势、目标、计划、想法和关系,例如口头描述、图标或者一张需要满足约束条件的列表。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运用新的、更好的方式去表达问题,例如你用口头语言说“1+1等于几”,和你运用两个实际可视化的物体去表达这个问题,你认为对于小朋友来说,哪个方式会更容易解决到这个问题呢?

当然就是运用可视化物体去描述问题,表达问题了。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思考问题时,如果卡壳了,可以尝试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去描述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考就会更高效。

第二,找到恰当的类比。

我们当然知道,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知道如何解决它。那么这个“知道如何”是从何而来呢?类比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参考方式。

例如教导别人弹钢琴的手势,当别人看不到你的示范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就可以采取类比的方式,就是从上用五指包裹着苹果的方式拿起来的那个手势,就相当于弹钢琴的那个手势了。

这就可以说明,有时候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在某些事情上有过类似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将那些事情的解决方案“拿过来”参考。

当然,马文表示,这个世界没有两种情况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就不要指望通过记住之前的答案来解决问题,除非你已经开发出能够识别有用的类比处理程序。

第三,专业的反例知识

马文认为,为了求解困难的问题,人们必须知道一些可能有用的策略和最常见的错误。

肤浅的总结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只有当人们不仅了解各个知识片段,还对这些知识片段的来源、常见的例外情况、适用情景,以及可替代方法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具备良好的能力。

而一些解决问题的反例知识,有时候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开阔。例如既然开车开得太快,无法让我们看清楚道路前方的事物,无法及时做出反应,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放慢驾驶速度,就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前方的路况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快、慢的知识,然后针对不同的路况做出速度上的调整了。不用一直求快,也不用一直慢驶。

因为我们掌握了驾驶知识的各个片段了。

第四,构建更真实的自我模型

也许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询问:“让这个问题变得如此困难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也许无法回答这一问题,除非我们对以下问题有了很好的答案:

  • 我是如何做决定?
  • 为什么?
  • 我是怎么进入当前状况?
  • 我的目标是什么?
  • 我如何达到目标?
  • 我怎样才能产生新想法?

换言之,在考虑改变自己之前,你需要构建一些关于你的心智过程如何运作的模型。尽管这很难,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证据,设法实现有效的自我反思。

这些证据,比如是学习大多数所谓的“事实”都有例外情况、了解最常见的错误类型、避免陷入困境的最常做法,以及当目标发生冲突时学会如何应对等等。

了解多种表示事物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如果一种方法无效,我们就可以切换到另一种方法上。这就是构建自我模型的用处了。

把这些思考方式变成我们的思维习惯,按照马文的说法,我们就可以让自己思考的更加聪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