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式推手与其它各式太极拳推手的异同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蒋家骏先生的原著《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
【一九六八年三月三日】虽然到了三月,天气还是很冷。早上九时许,到了洪师家。每次师徒重逢,总是格外地感到即亲切又激动。我由衷地敬佩老师,尤其对其精深的拳法更是热爱。因天气冷,我与洪师推起手来,一会的功夫,身上热呼呼的。在推手过程中我不时提出疑问,每招每式,寻根问底,洪师都是一边推手一边讲解;偶然老人家一高兴,略一发劲,我就象墙头草一样无助,在我失去控制的一刹间,忽而又把我带回来,使我体会到推手的乐趣和神秘,也从中体验到洪师功夫的高深。
洪师晚年的功夫,真是神妙莫测,已至化境。与他搭手,仅觉只能微微触其皮肤而已,完全到物来顺应的虚灵境界。名为推手,实在是无手可推,只要我一动,就站不稳,双脚不听使唤,总得受他的牵制,叫我向东,我不能向西,我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速度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象吃多了酒的醉汉一样,脚下无根,有力无处使,两手两脚毫无用处,只觉得如被蛛丝缠缚,全身不得劲,精神恍惚,六神无主。洪师发劲不见其动,如迅雷不及掩耳,令人如坠悬岩,惊惶万状,顷刻流汗。最令人不可思意的是,他发人如拍皮球,能发能收,手始终粘着对方。每遇到这个情况,我宁愿摔出去,也不愿叫他收回,其感受不亲临者不知其苦。
天气虽冷,经此推手,全身出汗,只好停下,沉思求其推手的奥妙。洪师看了我一眼,笑了笑说:“推手没什么神秘,全在平日行拳,细下功夫,再通过科学的试验,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前进”。
洪师说:“学陈式太极拳的功夫,有三个阶段。即:练习拳架,探究每势的的用法和破解;再和老师或同学的推手验证;最后进入散手的练习;三者应循序渐进。今天,我们先来讲讲推手。
推手原称打手,陈家沟原名“擖手”。河南民间将两股线合为一处,名为擖线。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有《擖手三十六病》一文。今则从世俗习惯,亦名为推手”。
看到洪师停下来抽烟,我适时地请教洪师:“陈式推手与其它各式太极拳推手有什么不同?练法是否一样”?
洪师装了一袋烟,抽了一口,慢慢地说:“陈式太极拳推手,虽然与各式太极拳同是根据太极十三式的次序,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作为手法,但手法的应用却截然不同,步法也不相同,也就是说,可以看的见的外形的运动形式不同。对于内劲的使用,则必须是真正的行家,在试验之后才能知道;但这种功夫,还是从练架子开始,要求姿势正确,长期坚持,还离不开老师的指点、校正、喂招,才能出现这种成绩。但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学推手,得不到太极拳的奥秘,我认为这句话是本末颠倒了。我们学文化,如果字型、字音、字意学不好,而要求从写文章中追求进步,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说,学推手应兼学摔跤或举重等,更是舍近求远;有这种主观思想的人是永远学不到太极拳的,更不会明白太极拳推手的意义”。
推手原是练拳架有一定技术水平之后,以检验动作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这里强调的“着熟”,不仅仅是要求动作熟练,更要求动作由熟练而达到自然。陈鑫先生也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这就是要求学者从练拳架时先求什么动作是什么着法,假想有人和自己交手,把不同的着法运用出来。练的多了,自然就能悟出怎样懂劲,等到对敌时,也就能做到“有人若无人”。所以陈发科老师一贯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的道理,要求先将拳的每一个动作和全身各部位协调配合,尽量做到正确,细致。
听完老师的讲解,我明确了陈式推手与其它各式太极拳推手的异同,更进一步体会到练拳架的重要意义,明白了推手是检验拳法正确与否的一种途经。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