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抗疫剧情片,为什么要拍成《娘道》?

以抗疫为主题的《最美逆行者》昨天开播了,目前播出了前两集。豆瓣现在暂无评分,但是微博上的讨论已经非常热烈。
矛盾很集中:疫情才过去多久,这就迫不及待在参与抗疫的女性头上踩一脚了?
先是这组截图在网上被广泛传播:
背景是武汉封城期间,市内交通停运,但需有司机组成抗疫运输队。“报名的都是男同志,女同志却扭捏推脱”的形象设计,引起了巨大不满。
有网友把整段剧情剪出,表示截图是在“带节奏”:
但似乎评论区并不卖账,反而觉得连贯的剧情坐实了性别歧视的嫌疑:
博主后来自己删除了视频。
视频大家可以看这里:
情节不复杂,领导表示需要招募运输队,几位男性司机毫不犹豫表示“党员先上”,一刻不迟疑地按了手印。
与此同时,唯一的“工具人女同志”表示自己要照顾儿女,难当此任。
主角李文丽在这种小学生式的欲扬先抑的氛围中神勇出场,签字应征。并且此处给出了一条故事暗线:她不是本地人,嫁来武汉十几年,虽然最近刚离婚,但是希望报答武汉这座城市。
好像在这场战疫活动中,男性天然是无畏的英雄,而女性却顾虑重重,需要剧情来推动她们中的个别人脱颖而出。
现实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
这是民间记忆:
这些事实都被选择性的忘记了,有一位勇敢的女性被树为典型,但她的成就,也不过是表现得“像个男人一样勇敢”。
有人表示,这都是断章取义:
意思是,都设置了这么多正面的女性形象,还有什么可挑刺的?
为了不偏颇,我认真地把上下两集都看了。发现糟糕的性别观念根本不止体现在这“1秒的镜头”上,而是从头到尾都是如此。
整个故事是以自愿请命的女军官肖宁与女司机李文丽的故事线交错进行的。肖宁负责在医院参与病人的救治,李文丽则在加入运输队以后,奔波在前线医院之间。
随着剧情的推进,李文丽的个人故事逐渐清晰起来:
她为了“报答”武汉留在了这座城市;婆婆一直嫌弃她的小地方出身,并导致儿子最终结束了和她十五年的婚姻。疫情中,李文丽的公公和婆婆双双感染,于是她拜托肖宁照顾、托肖宁为公婆送饭、打电话教家中的儿子照顾婆婆,还嘱咐别让婆婆知道,否则婆婆“该不高兴了”。
她的前夫呢,结婚十五年,也就任由母亲嫌弃妻子,并且因此和妻子离婚。离婚后,却又不忘麻烦妻子托人照顾自己在医院的父母。最后有感于妻子的大义,打算和妻子复婚,还不忘称赞妻子现在说话“倒有个大学教授的样子”。
哦,这样一个丈夫,在剧中的形象还是相当正面的建设火神山的一线工人,也不知道一样奋斗在一线的司机妻子是哪里配他不上?
再一查演职员表,编剧郭靖宇竟然就是《娘道》的编剧,好像一切都说得通了。
豆瓣评分2.5分的《娘道》,作为这两年的烂剧标杆,在女性自主意识强烈的这两年经常被网友拿出来鞭尸,甚至已经成了“封建糟粕”的符号。
从剧情来说,《娘道》倒也确实当得起。剧中的玛丽苏大女主一生诸多苦难却又开满光环,浑身充满了愚忠愚顺愚孝的光辉,一门心思地当丈夫家的生育机器(必须是儿子,不是儿子就觉得自己该死),一直顺从婆婆,充当家务奴隶,并且随时准备为夫家而牺牲。这可能就是编剧心中的女性楷模吧。
《娘道》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旧社会,要说受时代背景限制或许还勉强说得通。但谁能想到,2020年了,娘道的主角瑛娘,又在李文丽身上复活了。
编剧大概想不到,李文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仅能以妻子母亲甚至儿媳这样的身份活着,她不是一定需要婚姻和家庭,不是为了报答夫家,更不是连夫家所在的城市都非得感恩戴德,她可以为任何人勇敢。
即使她来自小城市、没文化,也不是被丈夫歧视的理由——这位目测家庭一样很普通的丈夫是哪来的那么强的优越感,以至于十五年的婚姻都不能令他学会尊重自己的妻子,还非得妻子表现出家国大义才刮目相看?
婆婆还后悔自己“差点放过一个好儿媳”,拜托,她是独立的个体,和你没什么关系。
这个陷阱一样的婚,我看还是不复为好。
不是所有和女性相关的剧情都必须有感情戏,这是一部关于抗疫的故事,我们都记得就在前不久那些真实的事迹是如何让我们流泪的。
困境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初期防护服不足,医护们在前线近乎肉搏;后来援鄂的女医护奔赴前线,又要面对卫生用品不足的窘境。
如果感到紧张和恐惧,那当然也合理;对于还是选择了勇敢前行的人,除了致敬,或许我们更该反思。
编剧对这些都不讨论,而是在那些空洞生硬的主旋律台词中间,最后奖励了这位勇敢女性一个复婚。
事实上在未播出的剧集中,早已有相关的讨论在网上传播:
微博 @荷兰豆养殖专家
评论区观点到位:
事实上,媒体“好事不提女,坏事不提男”的趋势存在已久,几乎已经成了默认的媒体行业规则,有网友整理过长图如下:
这些不是巧合,而是在一种几乎已经成为潜意识的厌女的环境中,人们习惯性地忽视女性、贬低女性,同时却又苛责女性。
疫情中也早已有过相关讨论:
早在疫情之中,女性为应对这场疫情做出的贡献就是被刻意忽略的。她们的勇气和专业性不被看到,媒体即使宣传,也只把目光放在她们“剪发”“哺乳期”“孕期”“刚流产”这样的私人事务上,好像她们除了身体,就再没有值得关注的了。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谈论这些,不是为了“挑起矛盾”或是“带节奏”,而是当她们作为独立的人不被看到的时候,她们的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我记得那些一天都无法更换卫生巾的生理期的护士,也想知道那些哭着被剃成光头的女孩有没有变回自己喜欢的发型,从火神山回到故乡的女志愿者有没有得到应得的嘉奖。
如果这些东西都在“娘道”式的性别氛围里变得不重要的话,那是对这些了不起的女性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辜负。
并不是把女性塑造成正面形象就是性别平权了,这更不是用来堵住女性不满发声的理由。如果有人说,这是在“打拳”,那是一种来自男权世界的极其轻慢愚蠢的判断。
我们发出声音来,不是为了向男性讨要平等,这是本来就该有的。
人的记忆是会逐渐消失的,也会被新的叙事重新塑造。但我不想接受这样的重新塑造,我想记住我本来记住的那些,并且尽力保护它们,不要消失。

作  者 | 麻  薯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译  尹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Epoch意为“新时代、新纪元”,也有“历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时刻”的意思。不论这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这都是一个有故事的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