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背影式”的父亲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和朋友聊起了“父亲”。起因是那天晚上,父亲意外地主动给我打了电话,他在饭局上喝了点小酒,醉醺醺地问我:“你吃月饼了没有?吃了月饼要吃点柚子,月饼容易上火,柚子是凉的。”他因喝了酒而尾音有些沙哑,我忽然感到鼻尖有些酸胀。

父亲不常主动打电话给我,他只会在我和母亲的聊天间隙插几句话。常常只有喝过了酒才会主动打电话,吐露“真言”。

和父亲的相处永远是个矛盾而复杂的话题,大多数父亲寡言少语、不善言辞、有时甚至不擅沟通,也或者有浓烈的爱,但总掩藏在沉静之下,只在细微之处不经意地流露。

我和几个朋友聊了聊各自的“父亲”,原来在血脉亲情之下,有细碎的温情,也有更多数不清的恩怨纠葛。

阿淳:我20岁,挨了父亲一顿打

在我20岁的时候,父亲像我六岁时那样,对我扬起巴掌。他抓起我的两条胳膊把我拖到客厅,巴掌声干脆而响亮,丝毫没有犹疑,红手印和火辣辣的疼痛顿时扎进我的后背、手臂和腿脚。我哭喊着挣脱,一把拉起行李箱破门而出,他脱下一只拖鞋朝我砸来,怒目圆瞪,嘴里一直在咒骂:“读了个大学连人都不会做了!”“不会做人就好去死了!”

那是我假期结束即将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起因是我没有写好一封感谢信。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回过家,没有再和他说过话。

从小到大,在我心里父亲一直都是强硬、暴力的形象,他说的话不容置疑,他叫我的名字我必须马上回应。小时候我贪玩好动,家里来了客人就想急匆匆地跑出去,他就在我的房间门口写了一个“静”字,将我赶回房间去学习;还有一回,美术老师教我们刻橡皮章,我刻了一只小狗还未完成,于是我回到家用小刀一点点修缮,他看见我桌上有一撮碎橡皮,上前踹了我一脚,叫我把这些鬼玩意扔了。

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一次都没有,仿佛我做什么,他都不满意。有一次我考了一张“97”分的卷子,兴高采烈地回家拿给他看。结果第二天老师找我谈话,原来他在那张卷子上面写了一句话:“这次考试是不是开卷考?”

我的父亲好像从来就不懂得如何与我放松地交流,他对我的沟通一般是我每次回家,吃完晚饭他把我叫到客厅里,要求我放下手机,然后开始对我讲“人生道理”或者教训我刚才做错了事情:“我告诉你,人生有‘三皮’,给脸皮,拍马屁,吹牛皮……”我们面对着面,我面无表情,随声附和,他神情严肃,一丝不苟。

我们极少发生激烈地争吵、交锋,在他面前我习惯沉默,也几乎不主动打电话回家,我想象不到我该怎么和他谈心。沉默代表了我所有抗拒、反对、织起我们之间的边界。记得我们之间最激烈的争吵是有一次我不知犯了什么事情,他又像往常一样批评我,骂得越来越凶,我终于忍不住了,向他哭诉他对我造成的伤害,他听后愣住了,我以为他真的读懂了我的心声,没想到刹那的沉默后他厉声说:“你以为人生是这么容易的吗,成长的路上是没有掌声的!”

的确,我的成长路上是没有掌声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他流露的一点点温情都显得格外激动。在我脑海中一直刻着这样的画面:我每次离家回学校的时候,他亲自送我到火车站,然后看着我拉着行李上车,透过玻璃他看着我找好座位,看着火车慢慢开动,看着我渐渐消失在视线尽头……他的表情依然严肃冷峻,可我却觉得心里涌出温暖,我想起他常常讲的他年轻的抱负,我想起他带我到楼下吃面,我想起他教我下厨。

如果要说纠葛,父女之间天生存在纠葛吧。

云章:在我心中,我的父亲是hero

我是留守儿童,我的父亲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奶奶的絮叨和我模糊的记忆里。

奶奶说我的父亲是一个很懂事的人,他初三毕业考上了县城的高中,恰巧家里刚办了丧事,家里很拮据,奶奶只好东拼西凑了几块钱让他去交学费,他拿着钱犹豫了几天,最后原原本本还给了奶奶,自己一个人出门去学木匠活,从此再没进过校园。奶奶说父亲很顾家,父亲在外面打工钱赚得不多,但每次寄回家的钱总不会少。小时候,每到过年我都很落寞,因为父亲开了小商店,过年是最忙的时候。

为了多赚钱,他春节守在店里,让我母亲回家过年,然后等到清明的时候他再回来。母亲喜欢给我们买新衣服,而父亲总是带一堆好吃的,相比之下小时候的我更盼着父亲回来。他会和我们几兄妹一起下象棋、玩游戏,他回来的那几天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那个模糊的印象第一次逐渐变得清晰,是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那时我和弟弟一起到县城初中上学,父亲怕我们还小不能照顾自己,把店铺转让了,然后回到老家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陪了我们大半年。我们一直跟着奶奶一起生活,饮食起居都很粗放,被子要怎么折才好看,衣服要如何晾不会起皱褶,炒菜油要怎么倒才不会溅一身,这些全都靠父亲从头教起。我第一次炒菜,父亲在一旁看着,起锅、倒油、翻炒、放盐,他看着我做每一个步骤,表情平静一句话都没说,到吃饭时我一尝才发现,这个盐放多了,那个盐放少了,又有一个一半糊了一半没熟。可是父亲夹起来就吃,从头至尾没说过一句难吃的话。

那时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父亲参加一次我的家长会。这个愿望在初二的时候实现了,这也是我唯一一次有家长参加的家长会,也是我唯一一次看见父亲落泪。父亲刚从学校回到家,他手里拿着一张粉色的小卡片,那是前几天老师让我们全班同学写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我在上面写了几句感谢爸爸的话,现在记不清了。我们俩相视而坐,他语无伦次地对我说了好多话:“谢谢你,你的这些话我看了,我很感动……”说着说着,他无意识地将卡片紧紧贴在胸口,我看见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他这样的举动把我弄得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就静静听他说。

如果有人问我我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说:“He is my hero。”

西楼:“你以后没有什么事,就不要回家了”

在工作后的无数个疲惫的夜晚,我每每想起家里吃饭的场景,总想起父亲那次在饭桌上对我说的话:“你以后没有什么事,就不要回家了”。

父亲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在我看来,他对家庭的投入远远不够,没有承担起父亲的责任。那次他和母亲吵架过后,我鼓足了勇气,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控诉”他,指责他不懂得体谅我妈妈,以及对家庭贡献不够。我一直在等着他的回复,但他没有回我,第二天吃过晚饭以后,他突然对我说:“你以后没有什么事情,就不要回家了”。我愣住了,眼泪瞬间涌出来,我心里对他郑重地道了一声:好,我永远都不回来了。

我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不过现在就算我想回去也回不去,我毕业后在一家房地产综合服务公司,做品牌和内容运营,社畜到中秋节那天也要加班。我已经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了,一般是我妈主动打给我,唯独有一次是我父亲打来的,一开口说话就是一副将醉未醉的样子,问些有的没的琐事,我就嗯嗯啊啊地应付他几句。其实我能感觉到最近这几年父母对我的挂念更多,期待也更多,但我就是不想回应他们。有时我自己也在想我这样做是不是挺冷漠的,但是我觉得我暂时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了。

我想我们对待彼此的状态,就是礼貌地保持距离吧。如果说我们之间有什么默契的话,那就是那些伤痕,那些旧疤,那些曲折不清的纠缠,一直还在我们的心里,但我们都懒得碰它,于是假装它不存在。

我反而觉得我有点像年轻时候的他,固执、自我,决定了的事情就头也不回地去做。我印象里父亲出差过一年,我和母亲送他到楼下,他一个人背着包直直地往前走,连回头说一句再见都没有。现在我也是一样,匆匆回家,又匆匆地走,不喜欢太过复杂的情感,不喜欢辩解,也没有耐心听人解释。这是最矛盾的一点,我讨厌他,甚至恨他,我因他的自我和顽固而受到伤害,然而我终究还是像他。

和朋友聊完天以后,我长久地思索,究竟什么叫“纠葛”,是依恋还是怨恨,是掌控还是疏远,是后盾还是羁绊?比起母爱的确凿无疑,父亲在情感上似乎离我们更加遥远,也许所有的机密在于无法改变的纽带,此生它将“我”和父亲联结在一起,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感受,并试着赠予。

比起母爱的确凿无疑,父亲在情感上似乎离我们更加遥远,也许所有的机密在于无法改变的纽带,此生它将“我”和父亲联结在一起,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感受,并试着理解或和解。

(0)

相关推荐

  • 程俊|叫一声奶奶 泪如雨下

    涧边幽草|忆奶奶 奶奶是个满脸沧桑的小脚女人,听村里的老人说,爷爷很早就过世了,奶奶带着七岁的父亲和三岁的姑姑,靠老舅爷的帮助和接济度日.在我印象里,她脾气很好,也很胆小怕事,一生从没离开过村子,甚至 ...

  • 乡土散文:中秋

    "月亮婆婆,树影婆娑.来个嫦娥,吃块糕糕.糕糕甜甜,口水涟涟--"奶奶抱着孩子,看着天上皎洁的月亮,从薄薄的云边掠过,像一个穿着白纱急急赶路的女子,她掠过了云.掠过了树.掠过了屋檐 ...

  • 月饼,我还是喜欢芝麻的

    这几天,各大商场又提前开始了月饼的宣传攻势.水晶月饼.五仁月饼.冰皮月饼.豆沙月饼.蛋黄月饼.鲜肉月饼......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就我搜罗到的品种,大概也有十几种了.看着商场 ...

  • 李明君《黑白面条》

    黑白面条 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小时候喝过的黑白面条.其实,那并不是多么新鲜的美食,而是由于家庭贫寒喝不上白面面条的印记.但是,我却从那件小事中悟出了什么是孝,应该怎么样去尽孝. 父亲兄弟四人,都是 ...

  •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离别的中秋节/牛雨雪

    母亲终于要走了. 母亲要走的情形虽然已经在我心里预演过无数遍了,但真正到来的时候还是让我无法愉快的接受. 那是2004年,我还是一名刚上初中的学生.父亲在外地开了一家淀粉厂,要母亲去厂里帮忙打理,将我 ...

  • 今年中秋,我一定回家

    春去秋来,月圆月缺,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屋里.那朦胧的月光,多像母亲的眼睛,温和又关爱,时刻注视着我,鼓励着我,牵挂着我. 那天回家,临走时母亲说:"快八月十五了,没空就不要回来了.&q ...

  • 《背影》丨父亲节,我们一起读篇课文

    今天是父亲节.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习惯了父亲在身后的守望与凝视,但若有一天停下脚步看看他的背影,会发现,它早已不复儿时记忆中那般高大挺拔了-- 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吗? <背 ...

  • 教科书式的父亲讲话,收藏一下,说不定用得着 #婚礼 #父亲讲话

    教科书式的父亲讲话,收藏一下,说不定用得着 #婚礼 #父亲讲话

  • 背影丨李英男:记忆深处的父亲李立三

    1946年春回国后的李立三 原题 记忆深处的父亲李立三 口述:李英男 整理:王信霞 原载<人民政协报> 原编者按:李立三的一生,大起大落,复杂坎坷,极具传奇色彩.记述在历史上的李立三到底是 ...

  • 母亲的背影欧阳国12岁,我念小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母亲从小有胃...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12 岁,我念小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 ...

  •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说不出口的爱才是真爱,世人表达爱意多半肉麻,唯有一种爱,缄默才是打开它的正确方式,那便是父爱. 汪曾祺写他的父亲,会为他做西瓜灯:会把胡琴的老弦拆下来放风筝:会在抽烟时给儿子也来上一根:还会在儿子写情 ...

  • 【华都美刊之声】夏红梅:父亲的背影

    作者简介 临窗月,本名:夏红梅,女,江苏盐城人.爱好广泛,尤喜文学,愿用拙笔一支,点缀平淡生活.有作品散见于区市.全国及海外诗词刊物.网络平台.曾入多种诗歌年度选本.诗观:将远去的时光,尘封的记忆,用 ...

  • 背影丨张曼菱:平地比高山更伟大,布衣父亲是我的启蒙之师

     作家简历 张曼菱,云南昆明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进入天津作协成为专业作家.1998年返回云南,致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主要作 ...

  • 清明泪祭:父亲的背影

    时光老人无情地将我父亲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05年11月20日的早晨. 年近八旬的父亲就在这一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悄悄地走了.我想,他可能是已踏上天堂之旅.但愿他老人家早日找到天堂,因为那里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