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德尔情结:抗拒有多大,欲望来得就有多猛烈
文/寇研
《费德尔》,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大师拉辛的代表作。故事梗概:费德尔,性别女,为雅典国王忒赛的后妻,却神差鬼使爱上了丈夫前妻之子,也就是自己继子,依利包特。知道有悖人伦,费德尔一直苦苦压抑自己情欲,包括故意回避依利包特,甚至将自己塑造成白雪公主后妈一样暴虐的后母。
但都没用。愈压抑,情欲反而愈狂暴。费德尔自己的供述是:“我一直都是受害者,我在时光的背脊下寻我错乱的理性,面对一段无药可救的爱情,我却在苦苦寻觅无效药方。”
压抑造成了强力反弹。先是表白遭拒,继而欲火焚身,烧坏了脑袋,对依利包特爱侣的嫉妒之火熊熊燃烧,指使身边人向国王告状,说依利包特对自己性骚扰,并一步步将之推向死亡深渊……
因了这部古典悲剧名剧,心理学上诞生一个术语,费德尔情结,专用以描述情欲与理智、自我欲望和他者欲望等这些典型的心理情境。
费德尔爱而不得而生发的恶行,并不为现代人陌生,翻为大白话是“既然我得不到,我就亲手毁了他”,这在无数的爱情小说、影视剧中都有演绎。
而最为我们熟悉的莫不是那个“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可怜又可恨的李莫愁了。
但显然费德尔情结之“结”,精髓并不在此。在她理性错乱之前,为避免成为情欲俘虏,所做的种种挣扎。
事实证明,挣扎不仅无效,反而因此验证了诱惑及自己情欲的深不可测。用巴塔耶的话说,情欲中的“抗拒是一种考验,它为我们提供欲望的真实性并以这种方式赋予欲望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欲望的威力的确实性。”
巴塔耶还引入了“厌恶”理论,抗拒或多或少都和厌恶相联系,不管这厌恶是对欲望对象还是对自己,都是因为害怕最终会妥协而提前穿上的铠甲。
厌恶会导致焦虑,焦虑意味着占据情感,意味着潜伏的反弹的能量,而焦虑在审美规则中,又因此有了“人”的意义。
动物不会焦虑,想啪啪就啪啪,焦虑的意义在于,“没有焦虑,性欲不过是一种动物活动”。
也因此,费德尔悲剧成了人类欲望的悲剧。我们的欲望始终是孤立且孤独且脆弱的。我们情欲的实现仰仗欲望对象的配合。而欲望对象,却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的深不可测的客体。因此,每一次当你对某人的欲望开始酝酿,就已经进入了一场冒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