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8):失对

失对是指同联内的两句,第二字位出现同平或同仄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只谈第二字呢?因为以第二字为准,四六字可推断而知。另外有些诗句因特殊的安排,平仄不必相对。如所谓“一三五不论”,又如特拗的腹节,又如入韵首句的末字等等,所以为避免语病起见,我们只谈第二字,譬如王维《阙题》: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苏东坡《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价此诗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不过,上联第二字的“清”与下句第二字的“寒”平仄相同。下联第二字的“路”与下句第二字的“翠”平仄相同。这就形成了“失对”现象。
      “失对”实例很多,尤其在古风诗中大量存在,现列举一二说明:

涧树含朝雨,山鸟弄余春。(韦应物《简庐陟》)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杜甫《忆弟》)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刘禹锡《春有情篇》)

由此可见,“失对”现象在唐初大量存在,由于科举的需求,开始限制失对现象,并推广到民间。到了武周时期,基本上被文人所接受。“失对”成了判定“古风诗”和“近体诗”的一个先决条件,具有一票否决权。
      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近体诗中,“失对”就是“出律”,或者是说“平仄不协”。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全唐诗》中有无近体诗是出律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诗,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所作,将离情于写景之中,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插入轻婉,乃千古丽句也。末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曰:此送别诗之祖也,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评价之高,况无古人。不过,首联第二字的“人”与下句第二字的“花”平仄相同,俱是平声,显然“出对”,也就是说“故人西辞黄鹤楼”句出律了。历代赏析版本尽是赞誉之辞,出律之事则无人提及,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连此诗提都未提,殊为憾事!为正视听,余更一二字,以“雨”代“人”——“故雨西辞黄鹤楼?”则使格律井然。“故雨”也有“老友”之意,且画面感更强,既加分而不减色,既得寸而又进尺,“故雨”二字可以称之。李白性之不羁,格律全不在眼中,另一首《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全篇平仄相粘皆对,惟中间二联无一对仗。《红楼梦》黛玉论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余不以为然,诗有千法,如万千法门,若以绝律一门而论,则须遵守格律,再谈立意之事,名家也不能例外。
      说到兴头上,再说一例名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全诗记叙了诗人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清·施补华《岘佣说诗》:“‘黄四娘家花满蹊……’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吾看未必,首联第二字的“四”字与下句第二字的“朵”字平仄相同,俱是仄声,显然“出对”,也可以说,“千朵万朵压枝低”句出律。杜甫作诗是特别注重格律,此处可能是他有意为之。关于一句诗中有“千”“万”二字者众,如韩偓有句:“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又如来鹄句:“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再如唐寅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所例凡几,不一而足,鲜见有二字重的。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评价此诗说:“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时人有不擅格律者据此为证云:“诗不应因律害意矣!”吾不以为然,因律害意者,皆因功夫未到也。此诗若改动二字,将“千朵”改为“香沉”,则意境翻新,并兼通感,还交待了“压枝低”的原因,超原诗不知几里也?
      在上述两诗中,我们分析“故人西辞黄鹤楼”和“千朵万朵压枝低”两句,我们不难发现,此诗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失替。“失替”是对联术语,指一个联句中,位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是“平仄平”或者是“仄平仄”交替形式出现的。如果出现“平平仄”或者“仄平平”现象,这就是“失替”。“失替”与“失对”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伴随着出现的,都是律绝的大忌,都应尽力避之。
      最后,还要多置嘴一句。“失对”也是楹联创作中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是指上下联的字数不等,字数不等的按对联属性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有时却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也是“缺如”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例如《悼袁世凯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行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0)

相关推荐

  • 王安石的《元日》是七绝吗,为何前后用韵不一致?

    中国古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即格律诗和古风. 近体诗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作品,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根据长短又分为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在单句字数上则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一种是 ...

  • 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李白的几首名作,看看七绝的几种形式

    前言 昨天回答了一个关于李白七绝的问题.借题发挥,顺便说一说七绝的几种形式. 旧体诗简单来分,就是古体诗和格律诗(近体诗),在七言绝句这种诗体上,可以分为七言的古绝句和七言的律绝句. 李白的七言绝句有 ...

  • 从杜甫的一首诗谈起 —从近体诗的基本内核看三连平和三平调

    杜甫有一首诗<题省中院壁>:"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老杜此首 ...

  • 唐诗诗病举隅(31):失替

    "失替"是指近体诗句中,在韵脚句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平仄平"或者是"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否则就是"失替&qu ...

  • 唐诗诗病举隅(9):失偶

    失偶,顾名思义,就是失去伙伴或配偶.这是一个新的诗词术语,是我用来借指律诗中间两联不对仗的情况.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对仗& ...

  • 唐诗诗病举隅(7):失粘与折腰

    我在学写近体诗时,为了方便自己对平仄在句中的运用,我曾经总结了一个平仄口诀:"本句平仄相替,对句平仄相反,转句平仄相粘."此口诀也许不是很科学,我先逐句解释一下,以期对初学者有一点 ...

  • 唐诗诗病举隅(33):偷懒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有时不免仓促,在遣词造句上,就会有"偷懒"的行为.只要诗人一"偷懒",读者是可以觉察的.譬如宋曾几<程吉老抚干以英石见遗层叠可爱报之以此 ...

  • 唐诗诗病举隅(30):联边

    何为"联边"?简而言之,联边就是一句诗中所有字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例如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柱枅(jī)欂栌(bó lú)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quo ...

  • 唐诗诗病举隅(29):逐奇

    诗词创作到了一定的层次,因为不屑重复前人词字.往往另辟蹊径,遣词造句,常用难字和僻字,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结果"逐奇而失正",陷入了另一个泥潭而不能自拔.刘勰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

  • 唐诗诗病举隅(28):乱叠

    近体诗讲究避开重字,但对于叠字而言,却是个例外.据网络大数据分析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者的有二百篇,比如雎鸠"关关"之声:桃花"灼灼"之 ...

  • 唐诗诗病举隅(27):添足

    "添足"出自成语"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非但无益,反而不适.后喻多余其事,多此一举等.当代大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补遗>中说道," ...

  • 唐诗诗病举隅(26):吃字

    "吃字"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或急切时把某个音节的字漏了过去,或与其他字词混淆发生新的合并现象.诗词创作中,束缚于字数,拘限于声律,有时不得不在词语上作一些省减,这就出现了"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