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故事: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
王富《鲁川志稿》
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
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萂村人,白族。于公元929年推翻大长和国赵善政建立大义宁国,公元937年大义宁国被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立9年而亡。
杨和丰,南诏国将领,干贞亲父。南诏国末期因群臣内讧,其父外逃。丢下怀有身孕的干贞母子二人。其母弥禄在走投无路情况下只得到处逃难。弥禄逃至孟郡城神祠(今大成沙漠庙)一带,进入神祠虔诚为干贞父子祈祷。并于神庙前大刺蓬下暂住,农历八月初十这天晚上,弥禄在大刺蓬中产下干贞,因其生于大刺蓬下(此地在沙漠庙青龙过江桥南,昔为干贞天子庙址),随即取其乳名为“起黑”(白语——刺生),后被神祠庙祝救于祠后岩洞中,并养育长大,后该洞白语称为“捣括朵”(大官洞),庙后之山亦名大官山,(明碑曰王屋山)汉译“天子洞”。
起黑长大后过继给挖色村渔人杨氏夫妇为养子,取名杨干贞。早年干贞与养父在洱海中捕鱼,养父见干贞身影在洱海中皇袍衣冠,前有双龙护卫,后有百鸟尾随,惊讶不已。干贞是个捉鱼能手,幼年在大成七星水塘(今大成水库前身有七个小水塘)和洱海中每天都能捕很多鱼,他为人豪爽大方,常常请小伙伴们来自家做客,并天生怀一副好手艺,做出蒸、酥、拌等八碗鱼菜让伙伴品尝。这道鱼菜白语称“务骠”(鱼魁),并流传至今。
干贞也很能吃鱼,说他的食鱼量可达一筏(约十五市斤)。尤喜食号鱼拌。如今其后裔八月初十日到沙漠庙做干贞生日时,仍用弓鱼拌这道白族名鱼饮食供祭,并还宴客哩。杨干贞还能背住日月,让太阳和月亮不落,白语谓之“武尼武洼”(背日背月)。
杨干贞在沙漠庙的塑像,白语称为“弓务信”( 弓鱼星),连同他在挖色村的后商人们都称“弓鱼星”,这是因为他当政时洱海弓鱼吓得纷纷窜出山林间,逃避捕捉。渔人无鱼可补,上书干贞皇帝。干贞体恤民情,随即下旨命弓鱼回归洱海,并规定弓鱼的活动范围,西岸至烧香路止,东岸至本川石马桥(风尾箐口)止。其中本川有一对弓鱼(一公一母)不听旨教,违抗命令逃人山林,被干贞用弓箭射落在地,叫他们永远不得回归洱海,变成竹鼠,就地繁衍。如今挖色风尾箐间有一地名叫竹箐,竹鼠较多,相传便是这对弓鱼繁衍的子孙。
如今杨干贞的塑像供奉在大成沙漠庙,塑像着皇袍衣冠,一手执大印,一手执弓鱼。杨干贞幼年习武,又在孟郡神祠(今沙漠庙)学经书,后来从军,步步高升,升为剑川、东川等地节度使。干贞得国后找到了外出逃难的父亲,率其弟杨名、杨诏拜见父亲,一家得以团聚。后其二弟在国中任要职,其妹则在萂村招赵氏驸马爷并代代相传,其妹后裔今多姓赵,仅有一户姓杨。
杨干贞在萂村的后裔,在宾川大营、瓦溪等地有皇庄,白语称“括简”(官宅)至民国时才收归国有。其在挖色的后裔代代享受弓鱼沟和油鱼洞的捕鱼特权,至农业合作化时才归入集体。
杨干贞在萂村和挖色南山均有坟地,相传其被废为僧后,充保山金鸡寺,死后遗体火化。
文中地名拼音白文:
起黑—Qit herl
捣括朵—Daot guaf dvp
务骠”(鱼魁)—Ngvf biouz
武尼武洼”(背日背月)—Vxni-vxwa
弓务信”( 弓鱼星)—Gaofngvf xierl
括简”(官宅)—Guaf jierp
干贞故里—文化萂村
干贞故里坝子
作者:王富(白语发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