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纪录片:柏林墙最后的“贝九”(片长约1小时34分钟)

▲推荐一个有趣的公众号:国外纪录片

音乐纪录片

柏林墙最后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最后的柏林墙》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无法超越的极至经典。1989年,伯恩斯坦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被爱乐者公认为是无法超越的,这部纪录片完整记录了这次演出的实况,以及指挥家伯恩斯坦在柏林的一些活动。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89年11月,柏林墙拆除。指挥界巨擎卡拉扬此时已过世,乐界的活动家、另一“超级指挥”伯恩斯坦便受到邀请,于拆墙之时携九大乐团的精英、于围墙两侧各演一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访谈中,伯恩斯坦称自己“无法拒绝这样的机会”,并且,他们会把席勒原诗中《欢乐颂》里的“欢乐”替换为“自由”;而这次排练也是有史以来最让他满意的一次。镜头中,伯恩斯坦穿着红色毛衣,和团员们握手、拥抱,另外的团员们传递分发着橄榄枝,大家都兴致高昂。

以前一直以为,这次演出是在某个广场上举行的,CD和DVD的封面也是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事实上,这两场音乐会都是在音乐厅里举行的,广场上的人看的是大屏幕直播。这个纪录片究竟是西德和东德演出两场中的哪一场,不清楚。

这场“贝九”总长接近78分钟,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慢的“贝九”吧。从一开始,伯恩斯坦就将速度拉到慢的极限,突出其戏剧性,因此第一乐章巨大的高潮来临时,其震撼力不可比拟。但第二乐章却又可能是所有“贝九”中最快的。伯恩斯坦意在突出各乐章间的对比。第三乐章超过20分钟,十分深沉。所有这些快与慢积聚的力量在第四乐章中爆发了出来。在第四乐章里,伯恩斯坦依然十分强调快和慢的对比,这一点颇像富特文格勒的演绎,只是富氏的速度更有弹性,因此更有戏剧性。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唱词中所有的“欢乐”(Freude)都换成了“自由”(Freiheit),在听的时候一开始会不习惯。

乐评家们对这场音乐会的“音乐性”评价不是很高。这个演绎和伯恩斯坦晚年的其他音乐会一样,在音乐中充分注入了他自己的个性,即激烈的戏剧对比和慢乐章里被夸张的“沉思”特质。第四乐章的女声合唱部分加入了童声,不过我没有听出来。总之,这场音乐会挺精彩的,可能会慢得让人受不了,但是结束之后,一种史诗感油然升起。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后的柏林墙”版,又名“自由颂”版,伯恩斯坦指挥

参加演出的乐团:

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基洛夫管弦乐团

伦敦交响乐团

巴黎交响乐团

纽约爱乐乐团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德雷斯顿国立管弦乐团

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

柏林广播合唱团

德雷斯顿爱乐少儿合唱团

女高音:基恩-阿登森

女中音:萨拉-沃克

男高音:卡拉斯-考尼格

男低音:简-汉德里克-鲁特林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