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人生都是建立在相互误读之上的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十三邀对话姜文,许知远不着调的问题和姜文猝不及防的回答,仍然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话,因为姜文的分量太重太重。


文/如海

最新的一期《十三邀》,是许知远对话姜文。我安静认真地看完视频,无论怎样这都是值得期待的一期。十三邀的旁白里许知远说: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着迷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之力量。我对技术速度与娱乐驱动的时代持有怀疑。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我期待自己是个游荡者,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我也好奇在时代浪潮中,哪些崭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正在被孕育。我会带着我的偏见与期待再次出发。

据说姜文和高晓松还在晓说里约好有一期节目,连同十三邀的赴约,不排除姜文都是蓄势待发为了《邪不压正》电影的宣传。作为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估计投资人已经押上全部身家,拭目以待了。不用太用力地预测,《邪不压正》一定再次创造票房辉煌。如果不信,7月13日以后来看便知。

充满野生性的姜文和许知远坐在窗台边,开始了一场对话。

姜文说他的愿望是每个人都很有本事,每个人都很聪明。这样一种博爱和豁达,完全出乎我对姜文的想象和猜测。我一直以为,只靠几部电影就成为拍电影一代宗师的姜文,是犀利和狂傲的,是狷狂和不可一世的。但他有些莫名的谦逊,却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令人猝不及防。

姜文说,人生都是建立在相互误读之上的,一切都是误读。

如果说对于电影的解读再大都不算过分的话,那么姜文的作品起码能够名列前茅。《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一步之遥》、《让子弹飞》几乎是一部比一部被观众赋予更丰富的解读,电影里的细节处处都仿佛充满隐喻和影射。要么说看不懂,要么被解读放大得无以复加,姜文的电影,就以这样的另类方式出奇制胜。

每一部作品都被奉为精品,那就一定是实力超凡,而绝非偶然。照此逻辑,姜文天生就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料,天赋异禀。可姜文说自己是稀里糊涂地被英达忽悠去当演员的,去考的人艺。他说觉得他看到过的电影很假,想要去弄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如此而以。

姜文几乎是年少成名,然后在电影导演之路顺风顺水,我以为他的世界里只有成功,没有失意。不曾想,姜文说自己其实很失败。

在生活之中,姜文甚至和世俗有些格格不入,而这样的难以融合,并非是他的清高孤傲,而是他忧郁的真实失败。别人在谈论球类比赛,他听不懂;别人在算计电影的收入如何分流、分成,他没有什么感觉。最大的失败,姜文怎么自己的母亲怎么都处不好。他给母亲买了房子,母亲没有他想象的那样高兴,还不去新房子住;他告诉母亲自己考上人艺的消息,母亲说那盆衣服还没有洗,你别给我讲这些不着边际的。直到母亲去世,姜文都没能弥补上和母亲的关系,作为人子,或许这成为他心底永远的痛。

在诸如此类的世俗和人间烟火尘埃里,姜文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我原本以为的大师的游刃有余,居然完全没有看到。误读,真的无处不在。在处理一些事务的过程之中,姜文甚至如履薄冰,别人会不屑地说:我不是你的剧本。姜文反思自己:我是不是当成剧本来处理生活中的事情了,我是不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在戏和人生之间,姜文丝毫没有拿捏到位的轻松自如。

传统和传奇,许知远原定的两个主题,在姜文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姜文和他的频道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许知远所期待的姜文的自我怀疑,姜文没有;许知远所渴望的时代忧心,姜文也没有,相反姜文充满乐观,没有骄傲和自卑。许知远乐于享受“时代反叛者”的称呼,喜欢“自我沉溺”,鄙视大众和时代,却也时时想着改变大众和时代,姜文认可这个时代和未来的年轻人。

对时代忧心忡忡和试图寻找偏见的许知远,和姜文的对话也仿佛游走在边缘,完全没有火花,甚至有“尴聊”之嫌。一个有偏见的社会观察家和“自我艺术家”的迥异,再明显不过。我以为,姜文映入画面的是睿智和圆滑,深谙世相和处世之道,以及深不可测的人心和人性。但不是,他是一个有些纯粹的人,没有那样复杂。

许知远企图得到姜文反叛特性的印证,姜文却说:“我有吗?我觉得我很正常”;“危险会给一个时空带来特别大的魅力,你日常危险是什么?”“起床啊”,姜文的关注点和答案完全出乎许知远的意料。许知远的高知和“大词”,换来的却是姜文简单而直接的回答。许知远的风格历来如此,以偏见和焦虑切入,无可厚非。

知乎里说:在姜文这么一个真自我艺术家看来,“人生就是建立在误读之上的;他们对我作品的看法,其实跟我没关系,他们是在表达自己而已;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要不怎么说是罗生门呢”,姜文觉得不管你带着什么偏见看世界,人生就是互相误读,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最终都是罗生门。

原来,我们都误读了姜文。但姜文用电影,给予了我们一个高潮不断然后寂寞无语的思索。《鬼子来了》、《一步之遥》、《让子弹飞》以及即将强势而来的《邪不压正》,都或将让人记忆深刻,成为一场不可磨灭的精神回忆。这是姜文电影的不朽和伟大之处,也是旷世奇才才能实现的。

To beor not to be?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提出了人生的终极问题。这个问题,也被姜文引用到《一步之遥》,作为影片的第一句开场白。生存,还是毁灭?姜文电影的主角,都几乎无一例外地悲剧性的灭亡了,但他用磅礴的力量来说出一个答案:与其跪着生存,不如站着毁灭。我觉得,是这样一种悲壮和可贵成为支撑经典的精髓。这个时代,早已经对卑躬屈膝和委曲求全见惯不惊了,一份执着和倔强唯有在梦里还坚挺。那么这个梦,就是姜文给予我们的。

电影就是造梦。姜文说,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不然呢。姜文如此,许知远也是如此。我们内心的坚持,在每一个时刻都投射出来,或许我们不曾留意,但一定是这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