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楼之祖,后土祠秋风楼
名楼,一般讲'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它们皆以文闻名于世,如崔颢的《黄鹤楼》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但最远的朝代也只是唐朝,今天我要讲的秋风楼,远在汉朝,比它们远多了,而且,它也有文,是汉武帝刘彻亲自作的《秋风辞》。这'江南'三大名楼''都傍依水边——长江、洞庭湖、赣江,秋风楼也是如此,紧傍黄河、汾水。
那么,秋风楼在哪儿呢?就在山西万荣后土祠正殿之后,因楼上藏有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
秋风楼鹤立鸡群,独辟蹊径,构思奇巧,工艺超群,雄伟壮观,与众不同,堪称神州古建一绝。整体结构分两大部分,下面凭河而立筑有高大的台基,横跨在一条贯通东西的深沟古道上,砖台上建女墙,东西两厢各雕横匾,东曰'瞻鲁', 西曰'望秦',门额镶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图,均以秋风楼为背景,描绘出武将英勇彪悍,文官儒雅聪慧,真实再现了当年'汉武帝喜得宝鼎'和'宋真宗祭祀后土'的盛况。
门里还有一神龛,上面篆刻'扫地坛'三个字,说是最早轩辕皇帝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的遗迹。
下部有一贯通东西的深沟古道,据说,张仪是魏国安邑人,即现在万荣人,当年出游列国,西渡黄河,直奔咸阳,就途径这里,人称张仪古道。
女墙内伏楼体,楼体分三层,每层面阔五间,四周围廊,飞檐明柱,斗拱精巧,玲珑劲秀,形态雅异,转圜有度,特别是那藻井下的垂花,更是独特长长垂下。真可谓'傍水悬空一古楼,居高临险耸云端'、'千寻嵋岭演天亘,一曲黄河卷地来'。
楼梯口很窄,只能容一人一人攀登。上了二楼,北面墙上镶嵌一石碑,字体刚劲,内容生动,'秋风一辞,感慨悲壮,千古绝调,刻石建亭于汾阴脽上之汾阴祠后,沦于汾复建楼而储之诚,三晋名碑中之一也!余昔曾读其辞,每值兰秀菊芳追念景仰不已时,以未得亲观为憾。丁卯秋移宰汾阴下车后,即登斯脽楼已荡然无存。访诸父老咸为余指,洪涛巨浪中当年遗址所在,方知又浸于黄因不胜沧桑之感,而时复值秋风萧飒,鸿雁北来,更令我抚今怀古,事与愿违,越六载癸酉迂兴汾阴祠于善地,仍建秋风楼刻辞于石而跋其后,以续数千年鸿轨云尔。诰授朝议大夫升用知府知荣河县事上元戴儒珍谨跋。夏县耿荫樾书丹,大清同治十三年岁次早戌八月朔日立'。可见秋风楼风雨飘摇,几经淹没,几经复修,历尽沧桑。
再上三楼,北面存放有汉武帝《秋风辞》碑。汉武帝自改汾阴庙为后土祠以后,每隔三年必要亲自前往后土祠进行祭拜。这年正值深秋时节,已接近70岁晚年的汉武帝,又一次前往后土祠进行祭拜。途中,见秋风萧瑟,草木枯黄,叶落飘零,鸿雁南归,不由感秋伤老,勾起对后土的怀念,生出一首千古绝唱的《秋风辞》来: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感怀思念,情真意切,表现了汉武帝的忧患意识和倔强性格,正因为这首《秋风辞》,后人才在后土祠后面建立了这座秋风楼,经久不衰。
这里,还曾拍摄过一部以抗日题材为内容的电影《血溅秋风楼》,宣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突出了秋风楼在历史上的厚重感。
站在秋风楼上四处眺望,心情并不是那么舒畅。现在的黄河,再也没有了那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概,不由生出一些伤感,'近望黄河一小湫,秋风楼上锁眉头。并非环保皆虚幻,生态危机水断流。非耸听,莫胡说,美伊战争为石油。将来人类再宣战,水是祸根争不休。'填一首词'鹧鸪天·秋风楼'。
黄河就剩那么一点水了,汾河又常断流,怎么不叫人担忧,如此下去,人类生存需要水,万物生长需要水,怎么得了?水的问题,亟待解决。
1958年,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曾对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说过,'------当时水大,汉武帝还能坐楼船在汾河上航行呢,现在水都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啊'。
当年当兵,在汾河边待时间长了,我真盼着'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不过,我还是又填了一首词'卜算子':'汉武悲秋风,楼雉匿张道。后土皇天抟造人,送子娘娘庙。盛世枯逢春,旧地换新貌。海外寻根祭祖源,华夏同荣耀。'
九口201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