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样的语文教师?谭本贡21年教学经验总结(上)
笔能按:2016年6月20日,湖北省重点中学名师、恩施高中语文教科室主任谭本贡受邀走进湖北民族大学讲堂,给该校师范生作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的讲座,本次讲座言论经搜狐网报道后,引起广泛共鸣。今日,收心斋应读者要求,分上下两期刊发讲座发言稿全文如下:
■了解学科特点和规律,做一个明白的语文教师
要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正确全面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并正确认识语文这门学科的课程定位。
一、语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民国时期
现代语文教学发端于清末,形成于民国。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上承源远流长的文言文教育传统,下启白话文教学的新锐之风,连接着现代语文绵长的根脉,蓄积着现代语文丰沛的元气。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黎锦熙:国语运动老将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中将语文课程目标明确分为“语文”和“心意”两大部分。如图,并就语文方面又做了具体细致的规划,强调了形式之于语文的重要作用,第一次给语文学科注入了独有的稳固的内涵,使语文教育脱离了文使哲不分家的尴尬境地。
朱自清: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需要这样说明: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发展思想,涵育情感,前者是国文所特有的,独特的。朱自清的观点强调了国文教学的重点在培养读书和写作的习惯与能力。也注意到了国文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育作用。
叶圣陶:真正对后世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叶圣陶先生,他的很多著述及观点往往成为后世语文教育理论的源头,叶圣陶认为:中学国文科的目的,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认为老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不待老师改。把国文教学的意义与科举考试切割,认为学习目的不在考试,而在生活的受用,认为一个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阅读与写作,并提出了学习的目的在于生活的受用,从某种程度上基本给后来的语文学科定下了基调。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观点
正式在中小学设置语文这门学科,是在1949年以后,它既是民国国文学科的延续,但又决不是民国国语国文的简单合并,而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当时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圣陶对语文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权威人士对语文学科的权威正名。明确的界定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语言,突出了语文学科言文一致的特点。因此,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就成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一理念主导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重知识,重技能。语文教学的重点落在语音,字词,修辞的落实及语段的理解。课堂教学的步骤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节奏展开。(补充教材编订及当时读书感受)
3.近二十年的变革与争论
“误尽苍生是语文”:全国恢复高考后,一张试卷定终身,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逐渐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起舞,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人才,尤其是92年小平南巡后,整个社会开放的力度更大,社会对西方的观察视角也由单纯的经济科技转向了西方的文化教育,西方尊重个性重视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传统的课程教本和高考的模式却没有顺应这种变化,反而有越走越窄的趋势,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激进人士的严重不满,1997年《南方日报》发表了洪禹平的文章《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对传统语文教育过分注重知识技能而轻视人文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教育现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此文的发表,引发了全国对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一时间,误尽苍生是语文成了悬在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头上的达摩斯克利剑。以至于那时的谭老师整天都战战兢兢,不敢以语文教师的身份示人。那时语文老师经常自嘲自怨的口头禅就是:前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前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场讨论直接引爆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致了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课程目标的调整。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与泛人文倾向的泛滥:为调整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不足,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这样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由此拉开帷幕。此后,国家也逐步推行各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政策。一时间,语文教育理念万象纷呈,语文教学课堂热闹非凡。
矫枉常过正,建立在对重知识重技能的语文教学不满的基础上的新课程改革,在这十多年的实际运行中,逐渐走上了一条泛人文倾向的路子:脱离文本语言,大讲人文套话空话,脱离教学基础的落实,盲目追求课堂形式的热闹和好看。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人文内涵没有提高,基本的语文能力却严重下滑。书写差,错别字连篇,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严重欠缺,语言表达向低幼化发展,甚至词不达意。引发了人们对母语教育的普遍担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泛人文倾向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容忽视。(补充介绍99年和00年高考作文及评分标准)
二、语文教学要回归正道
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民族复兴的目标的提出,语文的重要性再次进入人们关注的视线。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提出了“真语文”概念,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提出了“正道语文”概念,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进一步强调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随之得到了北京丰台地区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管然荣的呼应,他们多从语文的本质和民国的大师那里找依据。认为语文教学重点在语言教学,脱离文本语言而泛谈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背离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与要求。更有人强调语文学科必须走民族化道路,必须要研究汉语本身的特点规律。目前这一讨论尚在持续而广泛的深入讨论。
纵观语文学科的发展认知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系列争论,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作为我们今后从教的指导方针: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偏废。本质特点是语言文字,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祖国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人文精神的培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但应该附丽于文本语言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教育实际举例)——<愚公移山》,《背影》
2.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母语教学应该走民族化的道路。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现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认同与重构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必有之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古典诗词散文的课程比重将进一步增加,传统语文能力的考查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如果能够真正的把握语文的本质特点并明白必须适应社会的这个基本规律,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你就不会随外界这理论那学说而迷茫,随时都能做一个清醒明白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