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千年进化史,最初古人吃的粽子既不甜也咸

中秋节刚过,大家有没有吃月饼?

月饼馅料虽多,其中也有被视为异端的五仁馅(当然了,您要是爱吃老郭相声里带鱼馅、面馅和葱馅的月饼当我没说),但不管东南西北,月饼的口味一般都是甜,这一点全体吃货同仁们保持一致。但说起几个月前的端午,那可是一片血雨腥风,为啥?粽子应该是什么馅的,究竟是甜粽子正宗还是咸粽子正宗?

甜党吐槽粽子是甜的才好吃!伟大的甜党!纯净的甜味!咸党异端!而咸党则吐槽粽子咸味最好吃,只有咸火腿、咸肉、蛋黄才是好粽子,乃是正宗!

既然甜咸双方争得不可开交,那么粽子最初到底是甜还是咸?哪个是根正苗红呢?

其实最初的粽子既不甜也不咸......这个味道,很鬼畜。

最早的粽子类食物应该是“角黍”,东汉时的《风俗通义》就记载:以茭白叶或菰叶包黍米(您看,还不是糯米!)蒸煮,因为形状类似牛角,所以被称为“角黍”,但是东汉人吃的奇葩,人家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裹上叶子放入水中煮熟........

您问我最早的粽子是甜是咸?我只能告诉您这粽子是碱水粽,味道是啥我可不敢想,妥妥的黑暗料理嘛!所以真要追根溯源,甜粽子和咸粽子都不正宗,根正苗红的是草木灰粽子!

粽子的诞生可能是咱们的老祖宗们缺乏有效的烹饪手段,什么锅铲瓢盆全没有,所以用树叶包裹住事物后放在火中烧烤,这样能够保证食物洁净避免被污染。

不过要是问咱们为啥吃粽子,肯定很多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为了纪念屈原啊!公元前340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楚国大夫屈原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尽,百姓知道屈原大夫去世后哀伤不已,为了避免鱼虾侵蚀屈原的遗体,百姓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关于粽子怎么做还有个段子, 古书《初学记》就曾经记载汉朝时期有个长沙人梦见了屈原,屈原对他说你们祭祀给我的东西都被江里的蛟龙偷走了,我都不能吃到,你们以后包粽子用艾叶包住,再用五色丝线绑好,蛟龙最怕这些东西了,于是人们便用“菰叶裹黍”来做粽子,拜祭屈原。

但这个说法其实很有问题,关于端午吃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对,您没看错,就是那个被称为三害之一,屠虎杀龙的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而两百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才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这段记载远晚于粽子发明食用的时间。江苏很多地方用粽子来纪念伍子胥,而且《苏州府志》还特别强调了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傲娇的表示我们吃粽子和屈原没关系!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可见在端午这天同样是“龙的传人”汉民族祭拜祖先和图腾神物龙的大日子。不过不管粽子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对于忠义之士的敬佩怜惜之情却显而易见,屈原、岳飞、关羽,这些可敬的古人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忠义勇,这也正是咱们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正气之源!

古人不但端午吃粽子,夏至也吃粽子,南朝时期宗懔就在《荆楚岁时记》记载海宁等地有吃“立夏粽”的习惯,而嘉兴东郊清明节还有吃苦粽的习俗(用箬叶裹糯米粽,味道带苦),可见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习惯不同,要看到别人在非端午节吃粽子也用不着大惊小怪(不过现代美食丰富,您就是天天吃粽子也没人说......)

说完了粽子的来源,咱们再来看看粽子的口味,自从晋代粽子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后,粽子迅速从黑暗料理变成人见人爱的美食,人们在棕子里加入了肉类、板栗、红枣、赤豆等(甜党和咸党同时表示很舒适),还有别出心裁在棕子里加入了中药益智仁,这是让吃货们大快朵颐的同时也注意保养身体么.......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粽子除了品种口味增多还被用作交往赠送亲朋的礼品。

等到了唐朝时期,农业的高度发展也为粽子的种类口味锦上添花,粽子不但有角粽、菱粽、筒粽、秤砣粽、锥粽、庚家粽、九子粽、百索粽等等不同的造型,连原材料上也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蒸熟的棕米“白莹如玉”,让人看上去爱不释手,而口味除了惯有的板栗红枣外,大唐百姓还发明了新吃法:用糯米裹着红花香料做成粽子,食用的时候切片装盘淋上蜂蜜(怎么听的这么像西餐呀,不过甜党表示很满意)。

由于大唐强盛的国力,咱们的粽子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连日本人在自家的文献中也提到了大唐粽子美味。

除了会吃,大唐人还会玩,《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由于唐明皇专宠杨贵妃,剩下的后宫女子表示很苦闷,于是在端午这天有人提议把粽子放在盘子里,大家轮流用蜡头小箭去射,只有射中的人才能吃,您看看,这粽子还发展出了娱乐功能!

(鲜甜的杨梅粽)

接下来就到了甜粽子制霸天下的岁月了,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宋代的饮食文化十分繁荣昌盛,饮食业可谓迅猛发展,就光果子蜜饯就有一百多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宋代老百姓们很喜欢吃甜食啊!),作为资深吃货的宋朝百姓当然不会放过粽子和甜食的结合,他们大开脑洞发明了果脯粽子(也叫蜜饯粽)。《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纷纷记载粽子里除了加红枣外,还有松子、胡桃、杨梅!您别看这馅有点怪怪的,但粽子口味那是相当不错,就连苏东坡也有“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样的诗句。不过有的老哥口味独特,在粽子里加入了生姜和麝香.......

到了元、明时期,除了包裹粽子的叶子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百姓们还发明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而粽子的馅料也创始性出现了豆沙、猪肉!《竹屿山房咋部》就记载了“猪肉醢料”馅(其实就是把猪肉做成肉泥状放入粽子中蒸煮,但味道是甜还是咸咱们就不知道了,不过我猜的甜味的可能性更大)。

清代时期粽子没啥大发展,大部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头让粽子的种类更加丰富,由于清代百姓们比较喜欢吃火腿,所以粽子爱好者们研制出了著名的“火腿粽子”(说句实话我更喜欢吃咸粽子,尤其是火腿粽子)。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九子粽,乾隆皇帝就对它赞不绝口,还赋诗一首:“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所谓九子粽就是九个粽子连在一起,有大有小,有咸有甜,形状各异非常好看,是馈赠亲友非常好的礼物。

时光发展到现在,粽子馅料更是千品百种五花八门,普通常见的有广式粽子,加栗子、鲜肉、蛋黄、香菇;有裹枕粽,加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烤鸭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而淮阳粽子“八味八式”,有白米粽、红枣赤豆粽、蛋黄栗子粽、火腿肉粽、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等,鲜香可口。除此以外还有北京的小枣粽、山东的黄米粽、上海猪油夹豆沙粽、嘉兴鲜肉粽、湖州猪油豆沙粽、陕西蜂蜜凉粽子、四川椒盐粽子(椒盐粽子,这很四川!),偏一点儿还有豆腐粽......

当然了,咱们广大粽子爱好者们还捣鼓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粽子,您就比如说啥咖啡粽、抹茶粽、草莓粽、芒果粽和椰丝粽......

尽管大家对粽子甜咸口味争得不亦乐乎,但不变的是端午吃粽子的悠久风俗,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粽子也逐渐成了普通的食物,我们吃粽子,吃的是回忆,是传统,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分享粽子的那一缕乡愁。

作者:胡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