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胡奇才:人称“塔山猛虎”,王树声向他道歉
01
四方面军老兵
胡奇才将军1914年出生于湖北红安,本名叫胡其财。
1939年,胡其财和夫人王志远结婚,申请上报后,当时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大笔批道:同意胡奇才同志与王志远同志结婚。胡奇才将军一看,这个名字挺好,就拿来用了50几年。
胡奇才小时候家境不好,9岁进私塾,在那里认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张楚峰,此人是个党员,对胡奇才的一生影响重大。15岁的时候,胡奇才亲眼看着敌人把自己的这位恩师抓到河边杀害,一怒之下加入少先队。
一年后,胡奇才参加红军,随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反围剿,并随部队挺进川陕根据地。
后来的人们了解胡奇才将军的履历,发现他从士兵做起,班、排、连、营、团、旅、师、军,一级都没有漏,是脚踏实地,一步步打上去的。
胡奇才作战勇猛,参军3年不到,就已经受伤5次。有一次受伤后,组织决定让他留在原地养伤,胡奇才说:“谁让我离队,就先给我一枪!”坚决不肯留下。正是凭借着这股劲,他在19岁就当了团政委,参加了长征。
胡奇才是红四方面军的“老人”,从鄂豫皖一直打到陕北。陈再道当营长的时候,他是陈的营政委,许世友将军曾是他的团长。四方面军向来以能打硬仗、恶仗闻名,胡奇才完全继承了四方面军的优良传统。
02
差点被枪毙
1935年6月,红四军军长王宏坤下令33团转移,路线是从茂州过雁门关。
当时胡奇才是33团的政委,他放下电话后一看地图,才发现地图上有两个“yan门关”,一个是雁门关,一个是燕门关,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他再想打电话问个清楚,结果电话兵已经把线撤了。
当时红军转移的路线并没有长期且具体的规划,往往视情况而定,胡奇才身处西藏,连个会说汉语的同胞都找不到,也根本不熟悉那里的地形。他和团长张昌厚认真研究了一番,最后还是把部队带错了方向。
快到燕门关时,胡奇才遇到了兄弟部队,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随后打来了电话,团长张昌厚刚拿起话筒,那边就开始大骂,说要杀他的头。胡奇才拿过话筒,结果又被痛骂了一顿,胡奇才默默地说:是我的错,要杀头就杀我的。
王树声嚷道:你先把部队给我带来会,一路注意防空,如果死了人,我要让你胡奇才赔命!
当时敌人通常是白天轰炸,我们是夜里行军,没想到这次夜里他们也来袭击了,更要命的是,队伍里的一个伙夫不小心暴露了目标,结果飞机朝着33团就是一通轰炸。但说来神奇,空袭结束后清点人数,大家发现连一个伤亡都没有。
部队回去后,胡奇才和张昌厚连忙去了总指挥部,一进屋子,根本不由分说,胡奇才直接就被下了枪,人也被扭送到了交通队。
军长王宏坤和师长陈再道接着就打来电话替胡奇才说情,他们说这次失误有客观原因,胡奇才是员虎将,要教育为主……被关了半个月后,胡奇才接到通知看,让他官复原职。
20年后,胡奇才遇到老首长王树声,两人聊着聊着就说起了这件事。王树声语带歉意地说道:那时候确实有点野蛮了。
03
塔山猛虎
胡奇才将军一生戎马,参与和指挥过的战斗战役无数,但是真正让他闻名于世的,恐怕还是要说塔山阻击战。
在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塔山阻击战可谓大名鼎鼎,它是辽沈战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时有人说,辽沈战役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一个星期左右拿下锦州,而能否在一个星期左右拿下锦州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守住塔山一个星期左右。
辽沈战役前,胡奇才血战新开岭,打出了自己的风采,让林罗刘印象深刻,这次塔山阻击,三位首长专门点了他的名,让他亲自镇守塔山。当时胡奇才是四纵的副司令员。
一接到命令,胡奇才就赶到了塔山前线,他对战友们说:“大家都晓得我的脾气,今天我来到这里就不走了,是死是活咱们要在一起,但不论是死是活都要守住塔山!”
话虽然这么说,但胡奇才也承认,塔山这个地方基本无险可守,塔山不是山,所谓的山就是一个只有59米高的小土包,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那条小小的饮马河。
调查地形、修筑工事、配置火力、分配任务……胡奇才一点也不敢大意。
林罗刘对塔山的情况非常重视,要求每天要给他们汇报4次情况。林罗刘还特别指出,有的队伍伤亡太大,但不愿意被换下来,对于这种情况,固然要予以鼓励,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实事求是,万不可硬撑,以致整个战局受到影响。
塔山阻击战的激烈血腥程度,在整个解放战争史上都相当有名,但它并非很多人想的那样,只是简单地固守阵地,因为人是活的,如果你一动不动地死守,敌人会把工事挖到你的鼻子下面,然后一下子冲过来;打反冲锋不能打太远,不然会被吃掉;要讲究步炮协同,白天把敌人打退几百米,晚上如何打夜袭、骚扰、埋地雷……这就是三位首长点名要胡奇才这位“战术奇才”坐镇前线的原因。
塔山阻击战打了整整五天,这五天里战士们两眼发红,不吃不睡,但却不饿也不累,硬是把一个无险可守的塔山,变成了一个无可撼动的堡垒。
兵法有云:地因人而险。正是因为有了胡奇才这员“塔山猛虎”和四野的这些虎兵,塔山不险也得险!
战后,101专门邀请胡奇才去指挥部吃饭,让他讲此战心得,还夸他在塔山村里的那个营布置得好,“就像一颗大钉子”。
作者
上弦月,深度历史爱好者,多年来专注于近现代史的研究与发掘。愿与你一起,穿透历史的迷雾,洞察世间百态,寻味人生真谛。
微信号|百年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