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青绿山水,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提起中国山水画,估计大多数人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一片黑白的水墨世界。但其实说起来,中国山水画却是从彩色开始的,而青绿山水就是其中之一。
发展
回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开端。在这幅画里面,开始出现了山和水的形象。只不过这一时期的山水还只是人物画的衬景,并且还带有稚拙的痕迹。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隋代山水画家展子虔,他的代表作《游春图》以俯瞰构图的形式,实现了咫尺千里的效果,体现了当时画家对透视的认识。
▲展子虔《游春图》
到了唐代,山水画真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还形成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大流派。其中一派便为“青绿山水”。青绿山水使用矿物性颜料,以绘形为主。画出的是彩色的山水,色彩鲜艳浓重。代表人物是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临摹
'青绿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
将大青绿山水画仇英的《桃源仙境图》局部图作为绘画示范,为大家展示青绿山水的画法步骤和技巧。(《桃源仙境图》描绘了一派奇伟绚丽的神仙境界。这张画色彩丰富,技巧多样繁复,临摹它会较全面的体会古代青绿山水的技巧程式,是一张既好又难的临本。)
▲仇英《桃源仙境图》
一.落墨
青绿山水的落墨和工笔人物的勾线一样是画面的骨架,是不可修复的画面的根基所在。有些学画者以为青绿最重要的是后面染色,其实青绿山水每一步皆要重视。
1.体会临本,做细节分析,对整个作品以至局部的风格要有整体把握。
2.狼毫笔勾线,从山石勾起。主要结构及轮廓线稍粗重,注意笔的抑扬顿挫,也不要太湿。
3.线边缘稍作皴擦,不可过多,否则影响最后染色。
4.勾松树,树枝干笔要和山石有所区分,要更流畅些。要仔细分析松针的组织,不能乱。每一张古画处理松针的方法都不相同。
5.勾云,此画云气流畅中蕴含生涩,非常有韵律。如有亭台楼阁要注意线条结构的准确性。
二.裱板、刷底色
为了使色调统一,要先刷1-2遍仿古底色。
三.打底色
打底色是传统的程序,用水色铺底,这样之后的重彩石色才能匀净,并显得丰富。否则重彩会花、火。
1.先从最重的墨色上起,一般是松针,用墨调花青先染1-2遍。
2.常规画法暖的山石(绿色)用赭石打底色,冷的山石(青色)用花青打底。也可以用赭石整个打底,青色山石再上花青,这样颜色更加沉稳,一般均上2遍。
3.山石暗部用花青调墨稍加渲染。
4.更重的山石墨与花青多上两遍,分出层次结构。
5.绿色山石先用草绿罩一遍。
四.上重彩
1.绿色山石染三绿,流出边上的赭石色。
2.上石青。可以用头青调肽青蓝。石青较难染匀,上几遍可用清水洗一次。
3.渲染阶段。之前的石青石绿属于平涂,没有层次和厚重感,渲染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用石青或石绿在山的亮部继续染,暗部石色保持薄的状态。后面的山石设色较丰富,也比较灰,用石青石绿分染不同部分,有的部分两色调和使用。这样,前景的山石青绿色较厚较纯,后景的颜色较薄较灰,形成色彩空间。
五.深入整理
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之前上的石色会显得生、艳,这一步要调整色彩关系。
1.用赭石调花青成一种灰色,渲染远景较灰的山石,直至更稳重。
2.用上面颜色渲染前景山石的暗部,分出层次。颜色较深的暗部山石用花青赭石再调墨将其画暗。
3.前景蓝色山头最亮部用三青调三绿提亮。
4.云的白粉,分染。
5.复勾,醒线。用淡墨调胭脂复勾青色山头,淡墨调花青复勾绿色山头。这用的是色彩的互补关系。绿色暖用偏冷的颜色醒线,青色山用偏红的颜色醒线,会更鲜明丰富。适当用带颜色的干笔皴擦,使山石更具有质感,切勿过多,用笔要讲究,不能涂抹。
6.点墨。代表山上树木的葱茏。后面山石的点较多较密,分多次点成。要注意点的方向要统一,不能无章法无规律,这要深入研究临本。
这样一幅青绿山水画便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