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用药法阐微——小方治顽疾
由于大家对中医药理论掌握的深度不同,在此不讲太多的用药心得。讲讲中医方药学习的核心问题,很多人学习中医难免走弯路。2002年我步入何绍奇先生门下,在恩师的指导下学习方向才得以纠正,临证疗效比从师前逐渐稳定。何绍奇先生当年告诫:“多读古籍、勤于临床”。现代中医对古代医家理论的掌握是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
恩师家中书柜两边,东面是历代注释《伤寒论》的书;西面是历代注释《金贵要略》的书。当时引起我思考,恩师讲方剂学的,为何对仲景之书情有独钟?后来恩师告诉:“仲景临证处方一枚大枣、一片生姜都不随便使用”。处方用药非常严谨,细节决定成败,故今晚重点讲讲仲景用药特点与用药模式,仅抛砖引玉,望大家指正。
仲景姓张名机,字仲景,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医学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后世根据外感、杂病分为《伤寒论》与《金贵要略》两部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书,故叫“方书之祖”。由于仲景之方历代相传,疗效依然确切显著,后人把仲景先生尊称“医圣”。
小方是临证处方用药精简,针对当今中医界大处方、以药养医时弊我提出的。2002年在北京学习时问过何绍奇先生为何当今中医界处方用药繁多、乱人耳目?何先生说:“一者,利益驱使;二者,药性研究不够深入,临证无底叠加药味。”
仲景先师用药特点是小方模式,金元时期朱丹溪、明代孙一奎、清代叶天士等大家用药都是小方模式。而近代中医为何一个处方10多味、20多味药?易经泰卦“小往大来,吉、亨。”小方虽小但疗效宏大。宋代《局方》的四君子汤、四物汤、钱乙六味地黄丸,金元朱丹溪的越鞠丸、左金丸,明代韩飞霞的交泰丸、三子养亲汤都是小方,但疗效宏大。
下面我总结阐述张仲景先师的用药特点 ,来证明精简小方的用药模式是中医回归兴盛的必经之路。
1.仲景用药“味少量大 ”
为何仲景用药味少量大?因为仲景深明药性,否则岂敢用生附子、生半夏?我临证师法用之,行医十余年也未见中毒者。
读过伤寒论的都知道,仲景用药多是小方,全书有方有药的252方中,5味药以下的占70%,仅仅两味药组成的方约40首。如群方之首的桂枝汤5味、麻黄汤4味、四逆汤3味、小柴胡汤7味、真武汤5味、白虎汤4味。看看现代中医的处方,我在北京与何绍奇先生学习时候,有的病人把以前的方子递给何老参考,我一看真是晕,约30多味药,这个很普遍,具体原因大家应该知道吧?利益因素、处方费用与医生收入密切相关的,这样某些医生为了利益大处方屡屡皆是,非常普遍。10多年前一位病人跟我讲,她得了过敏性紫癜,去沈阳、鞍山看了很多中医、吃了很多中药也没有效果,后来别人告诉她刺儿菜煮水喝,吃了一个月自己的紫癜彻底痊愈,刺儿菜是什么?就是我们中药的小蓟。大家听说过“单方一味、气死名医”?老百姓用一味药治好很多名医用数十味药治不好的疾病。仲景的桂枝甘草汤、麻黄甘草汤、干姜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把缓和药性的甘草去掉,不也是“单方一味”吗?所以我认为“单方一味”是古代明医研究处方的“方根”,希望大家明天采药,更多关注单味药的功效,这是中医处方配伍的基础,也是根基,《曾国藩家训》记载曾国藩先生常用单味党参熬膏久服,以改善亲友的体质,曾国藩博览群书,难道不知道四君子汤吗?为何不用党参与白术、茯苓、甘草配伍的四君子汤?曾国藩懂医,但不精医,深明用药配伍理论高深,不敢套用,仲景书中白术、茯苓、甘草的应用是必须有指征的,与宋代《局方》四君子汤应用是不同的,局方是宋代政府的普及之大众方,专业人士使用应当加减化裁,以明仲景用药心法。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物的用量,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仲景用药剂量非常大,但东汉的剂量与现代不同,度量衡历代也不同一。据柯雪凡教授考证,东汉的一两约15.625克,约15克,但也有认为东汉一两约9克,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持此观点,还有说3克的,对这些考证我仅仅是参考。因为几百年的朝代会变、度量衡会变,东汉距今虽然2000多年了,但杏仁的大小、附子的大小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吧?仲景麻黄汤杏仁70枚、麻杏石甘汤杏仁50枚,我实际测量杏仁50枚约15克,70枚约21克,麻黄汤中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枚、炙甘草1两,柯雪凡教授的1两15克,麻黄45克、桂枝30克、杏仁21克、甘草15克,麻黄有毒,麻黄汤用45克麻黄有些不妥,若一两3克,9克的君药麻黄与21克的杏仁配伍更不合常理,若一两9克换算,麻黄27克、桂枝18克、杏仁21克,甘草9克,我个人觉得比较客观,即使这样换算,仲景用药剂量也是很大的,大青龙汤麻黄六两约54克,不小吧!我用麻黄汤去杏仁治疗外感风寒四肢酸痛,用麻黄30克一帖显效,四肢酸痛消失,但个别体质有心悸现象,所以对仲景用量应该实际测量、再推测,最后临证还是“因人”而异,强人多用,弱人少用。
2.仲景用药“狼虎之味”
仲景先师深明药性,敢用大毒之药,祛除顽疾重症即使不用毒性中药,也必须使用药性猛烈之味。仲景之书“狼虎”之味,如附子、麻黄、大黄、黄连、芍药,……在《伤寒论》113方中,附子使用占21方,约六分之一,而且仲景附子是生、炮都用,为何仲景用大毒的“狼虎”之药呢?药含“温热凉寒”四气、取其偏性已纠正人体气机之偏,《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附子大热、黄连大寒,仲景当时所治疗的病,多是急重病,《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病是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瘟疫。现代孩子感冒发热,基本都是输液、白色森林,有几个家长选择让孩子喝汤药治疗?其实家长也愿意用汤药,可是当今中医对外感病有多少经验?能否在24--72小时把外感病病势截断、发热消退?用银翘散、四豆饮治疗瘟病发热轻证有效果,重证绝对是以卵击石,很难截断病势,所以治疗急病、重证当以狼虎之药为先,以药之偏纠正人体气机之偏,恢复期可以用平淡轻灵之味善后。黄连味苦,妇孺皆知。黄连打开药斗子能闻到苦味,仲景黄连阿胶汤用黄连4两,约40克,不是一般的苦吧?而且没用甘草调和药味,仲景用药功夫不是后世医家多用蒲公英、鱼腥草之辈能同日而语的。
3.仲景处方“格局为本”
仲景用药“味少量大、狼虎之味”基础上,非常注重处方用药的格局。什么是格局?处方用药的格式与布局,不是简单的“叠加套用”,而是有严谨的“用药法度”。
比如之前说的“黄连阿胶汤”方证,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知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4两、黄芩2两 芍药2两 阿胶3两、鸡子黄兑入。以水6升,先煮3物,取2升去滓,内阿胶烊尽,兑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为何仲景先师黄连阿胶汤不用甘草来“护胃气”? 《伤寒论》中甘草的使用频率很多,取甘草之甜“缓药性、护胃气”,但味甘之药的甘草、党参,蜂蜜能雍滞气机,甘能雍满。味苦之药能降下,所以仲景不用甘草护胃气缓黄连之苦,不利于苦“降”!且黄连阿胶汤的五味药都是酸、苦“敛气、降气”之药,体现仲景处方的格局之清。若脾胃不好必须使用黄连阿胶汤怎么办?我的观点仍不加甘草,小剂量处方,《别录》黄连“调胃厚肠”,黄连小剂量用1克---3克能“苦降开胃”,增进食欲。我治疗很多皮肤病多用黄连,病人复诊经常问,服药后怎么胃口特别好?黄连苦降之功,辽宁中医李玉奇前辈喜用苦参治疗顽固胃病,我想也是师法仲景。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为何用半夏之辛与黄连子苦配伍?仲景先师的“辛开苦降法”,我女儿9岁特别能吃麻辣烫,我都不能吃太辣的,辛辣的辣椒能“辛开”,胃无有病自然“顺降”,所以阳明也叫“胃金”之称,金的性质是“降下的”。
五苓散方中泽泻与猪苓、茯苓、白术与桂枝比例是5:3:2 ,有医家报道五苓散用药比例与仲景原书不同,疗效不显著,这是真的,可见仲师用药精深!五苓散为何唯独用“泽泻”剂量最大、而不是白术、茯苓呢?仅仅因泽泻药性寒凉,有别四药。节气变化天气转寒,人体气机偏于走里,尿液比平时略多,而暑热之季,人体气机偏于走表,汗液比平时偏多。仲景五苓散治疗少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匮乏蓄水证小便不利、口渴而设,用肉桂是温肾阳、助气化,而重用泽泻是利水渗湿,白术性温、茯苓性平,只有寒性的药才能使体内气机下行、蓄水从小便而出,所以五苓散必须重用泽泻,这是仲景处方“格局处方”的点睛之笔。
我十年前治疗沈阳采油厂某男孩甲亢病人的时候,初诊处方用8味药,症状略有缓解,但T3、T4下降不明显,复诊去掉4味药,取处方用药之“格局法”,继服二周T3、T4明显降低。
4.仲景处方“变化不拘”
仲景先师用药以格局为本,但更变化不拘。为何呢?因为任何疾病都是动态变化的,它会传变的。今天太阳表寒证,晚上可能入阳明之里而化热成了表寒里热证。我把仲景麻黄汤叫麻杏桂甘汤,此方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大家都知道仲景麻杏石甘汤治疗表寒里热证的,两个名方仅仅“桂枝”与“石膏”之变,桂枝辛温助阳走表,石膏阴寒沉降走阳明之里。仲景这样处方比比皆是,如真武汤与附子汤也是“生姜”与“人参”之变,由真武汤治少阴阳虚水泛之方,变成治疗少阴阳虚背恶寒的寒湿证之方。清代莫枚士先生认为仲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心脏病的炙甘草汤是由桂枝去芍药汤加味而来,而桂枝去芍药汤的方根是桂枝甘草汤加生姜、大枣,与桂枝汤少了一味阴寒的芍药。桂枝甘草汤仲景取“辛甘化阳法”,用生姜助桂枝之辛,用大枣助甘草之甜,姜枣又能和胃健脾。我师法仲景用桂枝甘草汤配伍参芪或地黄、麦冬、丹参治疗心脏病疗效也非常显著。仲景先师处方用药,一环套一环,一环之加而成新方。
桂枝汤倍芍药的桂枝加芍药汤,药味相同,都是桂、芍、姜、枣、草五味。但桂枝加芍药汤的作用趋势走太阴之里了,不是走表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了,仅仅原方用量变化而原方作用趋势跟着变化,后世医家很难望其项背,所以《伤寒杂病论》被奉为方书之祖,仲景乃学方药的祖师!
乙未年小满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