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教师
最近一段时间跟“真实”较上劲了,写了一组与“真实”有关的文章,从《事实不等于真实》到《隐性收获》到《面向真实的学生》到《真的需要一点求真精神》再到《一个“好问题”的诞生记》,总的一个宗旨是:做真实的教育。今天上午,我去一所农村小学听了两节数学课,回来的路上,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真实的教师。“做真实的教育”固然需要面向真实的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真实的问题、具备求真的精神,但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来完成。研究“真实的教育”和“真实的课堂”,怎么能够忽视真实的教师呢?
今天执教的两位教师风格迥然,一位是沉稳型的,一位是活跃型的,前者有板有眼,后者挥洒自如。这便是真实的教师,他们差异性的存在于中小学课堂上。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那么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教师。如果说“真实的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那么“真实的教育”也要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真实的教师,就没有真实的教育,也就不能培养出真实的学生,就像没有教师的个性化,就没有教育的个性化,也就不能形成学生的个性化一样。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但要落实到实践中还是有一定难度。人们都呼唤真实,但常常缺乏面对真实的勇气和追求真实的行动。我自己同样如此。现在,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是如何与这两位风格迥异的教师交流,从而形成真实的研究,让我们都有真实的收获?
如果我控制话语权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是置他们的真实而不顾,即便我说的句句都是真理,对他们来说又有何益处呢?如果我肯定沉稳型教师,是不是就意味着否定活跃型教师呢?反之亦然。如果我都肯定或是都否定,会不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呢?在与两位教师交流前的几分钟里,这些问题在我的脑子上下翻腾。当我们终于坐下来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唯一的选择是对话。只有真实的对话,才有真实的研究,才能让我们都有真实的收获。
在与活跃型教师的对话中,我们围绕小数除法最核心的算理进行;在与沉稳型教师的对话中,我们围绕什么是最有意思的活动进行。我鼓励活跃型教师发挥活跃的特色但要在关键环节做足文章,我支持沉稳型教师保持沉稳的风格但要把最有意思的事情交给学生。回来的路上,想着对话的场面,竟有些得意洋洋,因此差点超速。
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对话不像是严肃的教学研究,我们没有谈到课程标准,没有谈到教学理念,更没有谈到深奥的学科知识。要是谈论这些,其实我是能够搬弄一些词汇,唬一唬人的。我们像谈论日常的生活一样谈论课堂,因为在我看来课堂就是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日常生活一样真实。面对真实的教师,必须说真实的课堂,必须说真话。所以,虽然我们聊得很通俗,但我还是把它定义为研究。因为真实是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
教师若是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带进课堂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小孩子一旦发现站在讲台上对自己谆谆教诲的老师是个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人,便会在潜移默化中轻而易举的习得虚伪。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之以矫饰,报之以虚情。福州教育研究院何捷撰文《比“教师表演”更可怕的是学生“假装学习”》,指出:在你来我往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在“假装学会”“假装投入”“假装满足”“假装合作”……一切的表象看上去很美但和真正学习无关。虽然学生的“假装学习”比“教师表演”更加可怕,但正因为有了“教师表演”才孕育出学生的“假装学习”。由此可见,“真实的教育”离不开真实的教师。
什么是真实的教师,似乎很难做一个准确的定义,我只能含糊的表述为,他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有真实的情感,敢于面对真实的情境,致力于学习的真实发生。把教师从神坛上请下来,还原他真实的人的本来面貌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也需要鼓足勇气,自己走下神坛。做一个真实的人,其实更加轻松。暑假期间,我曾参加一所学校的招聘工作。面对考官提出的问题,很多应聘者宁可瞎说也不承认自己不懂。我问他们:教师可以有不会或不懂的问题吗?他们回答我:当然可以有。我又问他们:那你们为什么不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呢?其中一个应聘者说:我认为教师不可以轻易说不懂。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会有损教师形象和威信。我又问道:那怎么办,不懂装懂吗?他说:也不是不懂装懂,但要巧妙的掩饰一下。说实话,听到“巧妙地掩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痛,真正对教师形象和威信造成伤害的不是不懂,是装懂、是掩饰。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心灵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应该意识到,教师要比其他行业有更加强烈的对真实的渴望和追求。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在推进“生命课堂”的过程中,我更愿意与教师共同面对真实的课堂所出现的真实的问题开展真实的对话。我称之为真实的教研。理论上教研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很多问题,但真实的教研一次能够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就非常不错了;理论上教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真实的教研能够唤起教师的研究意识就非常难得了;理论上教研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但真实的教研能够把一个观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就非常了不起了。
“真实的教育”呼唤真实的教师。讲台上站立的是真实的人,讲台下才能成长起大写的人。这就是“生命课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