皙解老庄|且观庄惠争“鱼乐”
鱼乐 书画 / 抱翁叟
据说,庄子与惠子,是战国时代同期的两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庄为道家宗师,惠为名家泰斗。有趣的是,此二位经常在一起谈道论理,由于认识不同,观点各异,有时就不免争论起来。两位大师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交锋之处,迸射出许多哲理的火花。他们之间一次关于“鱼”与“乐”的对话,就是一段颇有意味的经典性辩论。
《庄子·秋水》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惠两位大师之争,其起也忽,其息也速,一来二往之间便戛然而止,化于无形,留给后人的是久久的回味以及沉思。还是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当下”,观看两位大师智斗机锋——
初秋。天高云淡,清风拂面。庄子与惠子结伴而游,漫步于濠水之畔。(融身于长天旷野、小桥流水,可想而知,庄子当时的心情好极了……)濠水静且清,一群小鱼儿(鲦鱼俗称苍条鱼,是一种非常细小的白色的鱼)摇头摆尾,优哉游哉地游来游去。面对此境此景,庄子陶醉了,一种逍遥之乐油然而生,不禁脱口赞叹:“鲦鱼从容自由地游弋,真快乐呀!”沉浸在自然自在之中。惠子见状,顿生不解,发问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劈头一问,大煞风景,惠子鲜有情趣也)庄子心中不快,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力还力,大师风范)惠子闻答,眉头一皱,黑眼珠子转了三圈,振振有辞:“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原本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这是全然无疑的了。”(好惠子,不愧名家大师,随机应辩,智巧过人)庄子的神色庄重起来,俨然答道:“请回到问题的本来。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是已经知道我知道而问我怎么知道,告诉你,我是在濠水之上知道的。”(辩论的结果如何,《庄子》没有记载,想二位一定还是各执己见吧)。
鱼之乐 书 / 抱翁叟
现代通晓逻辑推理的人,不满意这场辩论没有结论的结局。曾见有论者替惠子又发出一问:我问“汝安知鱼乐”,明明问得是你怎么会、哪里能知道鱼之乐,你却回答怎么样、在哪里知道鱼之乐——“知之濠上也”,这不是偷换命题吗?亦见有论者替庄子反发一问:你既言“我非子,固不知子”,承认你不知我,又怎知我不知鱼;或曰:既然你可知我(不知鱼),那么我亦可知鱼。辩来争去,永远是一个没有结论的结局。
其实,庄、惠的这场“鱼乐之争”,是难以区分是非对错,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知”与“不知”,只是当时当地、当情当境、当庄当惠,两人不同的感受与认识而已,现代人再去拾其牙慧,争“知”与“不知”,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不过,我们倒是可以透过这则“鱼乐之争”寓言的表面,领略到战国时代以庄、惠为代表的道、名两家,在思想方式、认知方法上的一些歧异。
首先,表现在自然观上,道家尚“合”,名家主“分”。庄子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齐一的。他认为,“通天下者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故在庄子看来,人之与鱼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可以相感相知的。而惠子则善于细析万物之理,“散于万物而不厌”(《庄子·天下》),热衷于“鸡三足”“卵有毛”“轮不辗地”“飞鸟未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类的辨析(《庄子·天下》)。在他看来,一石尚可分 “坚白”,人与鱼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岂可相通相知?可以说,自然观不同,是庄、惠“鱼乐之争”的一个根本原因。
其次,表现在认知方法上,道家崇“慧”,名家倡“智”。庄子是一种整体的、直觉的悟性思维,靠心灵的慧悟感应自然万物;惠子则是一种分析的、理智的知性思维,用逻辑的推演格知事情物理。正因如此,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由理智思辨提出的问题,是庄子的直觉感受所无法回答的;也正因如此,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一由直觉感受发出的感慨,是惠子的理智思辨所无法理解的。认知方法的差异,是庄、惠“鱼乐之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九九九年三月
此文到此住笔,似觉意犹未尽。既有“首先”“其次”,便该有“第三”……观庄惠之别,不仅在自然观及认知方法上,更在于境界之别。惠子认为人境就是人境,鱼境就是鱼境,二者截然不同与不通;而“庄子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齐一的”。境界观当在自然观及认知方法之上,对于悟道而言此点相当关要。从境界上看,不妨说惠子身陷在“万有无尽”的万千别之境界,庄子已然越“有界同一”的无分别之境界。
摘自原《太极学》杂志1999年第3期
主编〡蒋华
图片〡明一
编辑〡徐畅
本文图片版权归图片提供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