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京剧票房是京剧的“半壁江山”

冷清的剧场,热闹的票房

京剧已有200余年历史,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孕育了票友票房这一种社会生态。时代变迁中,票房虽历经各种波折,但一直生生不息。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京剧票房依然每周一次或数次定期活动,雷打不动,体现着京剧的强大生命力。在上海,按行业、流派、小区形成的票房也是比比皆是、星罗棋布。上海的京剧票界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文革”结束后,业余京剧票房曾经火爆过一阵,据说到1990年,上海就有“京剧票房”逾200家之多。目前,在上海的各行各业有不少知名的票房,如春秋京剧票友社、政协之友京剧社、上海市律师协会京剧社、复旦大学票房等。

如今,文艺样式多姿多彩,人们拥有更多元的选择,戏曲艺术受到挑战,京剧也陷入越来越小众的窘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仍能在京剧“票房热”中发现京剧艺术的大众性。这一怪象,不由得让人疑惑,如此庞大的票友队伍为何没有促成京剧市场的繁荣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如今好角比较少,真正能在全国卖座的更少。票友的眼睛、耳朵是很厉害的,戏的剧情、唱词,他们都知道,都会唱了,每次看戏就是感受不同演员的不同处理。如果他们一听不灵,就会对演员产生不好的印象,不会再去捧场了。”上海京剧票友赵志诚如此认为。

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的年轻演员没有见过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但很多老票友却从小就泡在剧场,看过众多名角的演出,有着丰富的阅历。虽然,他们把现在的青年演员与当年的名角对比后做出评价,并不公允;但换种角度看,眼睛“毒辣”、口味“刁钻”的老票友也可以成为青年演员难得的顾问,他们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只可惜,现在专业演员和票友间的联系比较少,不似从前。论坛上,不少票友指出,专业院团与京剧票房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专业从艺者的演出如果无人捧场、无人喝彩,即便得到再多金杯银杯,也没有多少价值

票房也可以成为戏曲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京剧票房存在了150多年,可这个领域一直未曾正式提升到学术层面进行研讨,上海召开的这次研讨会可谓填补了中华京剧票友票房文化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也说明这种文化现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票友票房除了推动专业演员、专业院团发展外,本身也可成为戏曲传承的一个重要的阵地。

前一阵,戏剧理论家、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忧心忡忡地指出:拯救老戏,应该是今天京剧界的紧要任务。据刘厚生观察,京剧的老折子戏有几百出,但如今常见于舞台的不到100出。目前,专业院团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往往只能将部分老折子戏搬上舞台,青年演员学的老戏也有限。不过,不少老戏在票友间口耳相传,很多票友并不只是自娱自乐,而是有发扬京剧流派、维护传统京剧的自觉。譬如,天津票友李金铭是马派再传弟子,为了把马派艺术传播继承下来,他创办了一个以演马派戏为主的京剧票房:天津温玉铭国剧社。几年来,他们演出了《甘露寺》《借东风》《苏武牧羊》等马派戏,还在一些马派名家的指点下,挖掘整理并演出了一些濒临失传的马派戏:如《白蟒台来》《渭水河》《乌龙院》等。来自济南的京剧票友王振麟认为,目前专业剧团基本上都是体制内的,演出剧目、演出形式等问题往往不能自主。而票房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尽管票友的水平参差不齐,但票友们在票房里唱的都是正宗的京剧,实际上就抵制了“伪京剧”。

88岁高龄的李梦东筹组的家庭京剧票房孟冬京韵社,20多年来每周都会组织一次活动。李梦东表示:“要把京剧票房办成一个钻研京剧、研究京剧,文化品位较高的群体,为京剧的改革与振兴制造舆论氛围。”因此,除了认真学唱戏外,李梦东还是专业演出的“啄木鸟”。当他看到一些京剧电影或专业剧团演出中出现明显的错误时,就马上打电话给院团,提出建议。近年来,孟冬京韵社一直坚持研究,已发表有关京剧改革、创新的文章20多篇。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在论坛上指出:“票房有独特的作用,就是评论艺术。历史上,有一批文化名家是票房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家境优渥,目光犀利,有些艺术鉴赏水准非常高,还有个别下海后成为名角的,他们对专业演出的质量起到了很好的评价和监督作用。”

目前,海外票房也很活跃,在洛杉矶、温哥华、东京等地都能听到熟悉的京剧。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海外的票房不仅是海外华人们的温馨家园,还起到了宣传京剧、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东京票房的票友吴敏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东京票房有了新的血液——日本票友。比如,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的教授山下辉彦是东京票房的中流砥柱。他除了热衷于票房活动外,还到处普及京剧知识。2009年是东京票房成立60周年,为此东京票房特地举办了一台公演,压台戏是《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由于这是一出“抗日戏”,不可能出现在访日京剧团的节目单上。但东京票房大胆地将之搬上舞台。演出效果非常好,连日本观众也看得非常入神,尤其李奶奶的“痛说”,一些日本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