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成为厨子的

我是如何成为厨子的

作者:李广生

名叫“常想一二 知行合一”的朋友是“教育人生”的新朋友。我看了一下他的资料,今年八月份他开始关注“教育人生”。
“常想一二”这个词是我在08年知道的。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年我变换了工作单位,正式成为一名教研员。代表单位去看望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带了两桶豆油。他家的客厅里悬挂一幅字,行书,横幅,苍劲有力,写的便是“常想一二”。特意请教老领导有何寓意。他告诉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去想,想也没用,要想就想剩下的一二。顿觉高明。“常想一二”虽高悬于客厅,但老领导似乎想的并不少,出门时一个劲的抱怨我带来的豆油,说自己身体不好,不适合吃豆油,要吃花生油。告诉老领导我记住了,下次来一定带花生油。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他反对“知行”二元论,反对把知和行割裂分开讨论。“知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各自独立的系统,虽然它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知易行难”,朱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之说,都是持二元论的观点。王阳明却认为知行是统一体,他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一体,密不可分,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我认同“知行合一”的观点,人们从来都是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而在世界上生存,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那样做的也是那样想的。有的教师朋友对我说,我认可“生命课堂”的理念,但怎么也转变不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我的回答是,那只能说明你骨子里并不认同“生命课堂”。“知行合一”中的“知”不是外在的知识,如思想、理论、观点等,而是内在的知识,是根植于内心的理想、信念和原则。
把“常想一二”和“知行合一”放在一起并作为自己在虚拟空间的名字,这位朋友一定很有趣。我喜欢有趣的人。他给我留言说:有好多事情好像都不适用于一万小时定律,比如做饭,做了一辈子饭的人和厨师相比差距还是会蛮大的。付出才有回报,坚持不一定创造奇迹。我们需要的是坚持改进,持续的改进才可能创造奇迹。
他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深刻洞察这个道理,否则教育很容易变成忽悠。
“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迈向卓越的梦想——如:站在某个巅峰被人仰望,或成为人群里光彩夺目的所在,或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某个一直追求的小目标成为了心中最帅的自己......但不幸地是,这些通常只是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而已,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庸、琐碎、油腻......”——一本名为《坚毅》的书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永久的天才,我们常以为的那些天才和杰出人士之所以能获得卓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运气,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坚毅的品格,是靠他们心甘情愿的努力和长期坚持的结果。请注意,是坚毅而不仅仅是坚持。我好像推荐过这本书。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关于成功的另一面,那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挫败中不断磨炼自己,成为一个坚毅的人,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正如这位朋友所言,很多人做了一辈子饭也没成为厨师。他们不够努力吗,他们付出的不够多吗,他们不够坚持吗,都不是。天天做,做了一辈子,可以说很努力了,但为什么做到老还无法达到厨师的水平?这种现象在校园里也非常普遍。教了大半辈子书,教学水平毫无长进;做遍了能找到的所有的题,考试成绩还不见提高;写了十来年的作文,到考场上依然不知道如何下笔;组织了那么多培训、讲座、教研、论坛,教学方式始终没有转变……这是为什么?
我很欣慰,经过多年的厨房磨练,我已经成功地成为一名厨子,而不仅仅是家庭妇男。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是兴趣。结婚之后我突然发现,从未进过厨房的我原来对厨艺充满兴趣。那个由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构成的世界,对我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让我对它产生深刻而持久的热爱。
二是练习。婚后自己做的第一顿饭是粘卷子,毫无悬念的失败了。我向同事请教、学习,追着九州老兄询问一些细节,回家之后反复练习。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吃卷子、顿顿吃卷子,每次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终于能够熟练地做出一锅好吃的卷子。我专门练习过刀工、炒菜的技术、掌握火候的技巧等。是专项的、专注的、刻意的练习,让我成为被全家人信任的厨子。
三是理想。从第一次走进厨房开始,我便给自己立下雄心壮志,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要让厨房成为我绽放生命光彩的舞台。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我为自己制定了很多小目标,一是做好家常饭,二是做好家常菜,三是追求色香味,四是讲究营养搭配,五是钻研各大菜系,六是研究饮食文化……伴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我离理想越来越近。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之所以没有放弃,因为远方有理想在召唤,眼前有目标等待我实现。
四是快乐。我必须要说,虽然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但快乐也一直与我相伴。站在灶台前,全身心融入其中,我觉得自己成了这个世界的王者。王者归来,威风八面,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我就变成了那口锅,知道自己的火候到达什么程度了,我就是锅里的食材,知道自己该放盐还是该放醋,知道自己最诱人的口味是什么。这种融入感、成就感和创造感带来的快乐,是一种美妙的心灵体验,难以言表。
浓厚的兴趣、专注的练习、远大的理想、发自内心的快乐,让我从众多家庭妇男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巅峰。我要感谢家人,是他们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也要感谢自己,是我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潜能。
教育学生和培训教师为何不能这样,发现并实现他们的潜能——为什么非用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为什么非用频繁的考试打击学生,为什么非用功利的目标引诱学生,为什么非用海量的培训轰炸老师,为什么非要专家的理论强迫老师,为什么非用固定的模式束缚老师……
从厨房里走出的人,可能是像我一样优秀的厨子,也可能是一辈子只会做几个小菜的家庭妇男和妇女;从课堂里走出的学生,可能是卓越的人才,也可能是只会背书做题的庸才;从培训现场走出的教师,可能被激发起成长的激情,也可能被打消了成长的勇气。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