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宁必有内忧
北宋时,李沆为宰相,王旦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北宋正与西北的契丹打败,两位宰相都忙得脚后跟碰后脑勺。王旦就感叹说:“像这们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有点空闲呢?”李沆说:“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一旦四方宁静,朝廷未必就能安生。古人说:'外宁必有内忧’,就好像人有疾病,如果病发了,能感觉到,就会去治疗。我如果死了,你肯定要当宰相,如果与胡虏和亲了,疆场无事,怕皇上就要生奢侈之心,你可要注意这个事呀。”旦不以为然。后来,战争结束了,李沆每天都要向皇上报告各地水旱灾情、强盗忤逆之事,皇上听了很是不高兴。旦又不以为然,私下里说,宰相管的都是大事,怎么能只管这些小事呢。再后来,李沆死了,王旦为相,宋仁宗再也听不到这样的话了,觉得天下太平,开始祭祀泰山、汾河,大兴土木建宫殿。王旦当宰相,明知道这不对,想说,可旁边有了丁谓等人巴结,说也说不动皇上了,王旦这时才觉得李沆的话是多么地正确。
“外宁必有内忧”这句话出自左传,说是晋楚相斗,晋强楚弱,范文子不想打这仗,说:“只有圣人治理国家才能内外无患,我们不是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不如保留楚国这个外敌,就可以提醒自己,做好国内的事。”晋厉公不听,把楚打败了。回到国内,觉得自己了不起,胡作非为,最后被臣下杀了。
这故事其实也是讲了一个怎么获得高峰体验的问题。威尔森提出了一个极富创意的概念“无动于衷阈限”(the indifference threshold)或称为“圣·尼奥特边缘”。它的基本含义是:当愉悦感的刺激对意义感的产生不能奏效时,危机和困难就会产生意义感。他举例说:一个炎热的下午,他“无精打采,百无聊赖”地去某地,好不容易搭上车,但不一会就抛锚了,只好再换一辆,十分钟后又出了毛病,不过还可以继续前进,这时,他从麻木不仁中醒过来了,他开始关注车的情况了,担心会到不了目的地。他忽然很高兴,接着开始思考:为什么他的无聊和冷漠会突然消失?由此他想,人的意识中有一种边缘或域限,只能由痛苦和不便来激发,可称之为“无动于衷域限”或根据他途经的那个小镇叫做“圣·尼奥特边缘”。形象一点说,如果意志长期处于消极状态,后果和把车放在车库里一个冬天一样,电瓶跑光了电,生活也就“抛锚”了。这一概念向我们表明,如果我们要发展,要成长,就必须突破这一界限,向外寻求意义,也就是寻求挑战和压力,而挑战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的人格力量。什么是挑战?挑战意味着:1、我们遇到了有意义的事;2、我们想做成这件事就必须克服一些障碍;3、我们必须调动自己的潜能才能克服这些障碍。当我们在应战中发挥了自己的人格力量时,意义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