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0.15【2017-3-16】
#每日学论语#10.15【2017-3-16】
【原文】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孔子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其他诸候国的朋友时,要躬身下拜,拜两次,送走所托的人。
【微言微感】
“再拜”,不仅仅是表示次数,更表示郑重其事,诚心诚意。
“拜”还有很多形式:很正式的场面,很隆重的礼节,男子行跪拜礼,下跪,两手拱合,低头至手与手心平,而不及地,故称“拜手”。亦叫“空手”、“拜首”。熟人见面,打个招呼,或者平辈之间表示感谢,双手互握和于胸前,叫做“作揖”。一般情况,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臣子见君王,态度更加谦卑,礼节更加繁琐,称之为“三拜九叩”。
孔子委托人问候朋友,不是见长辈、见君王,所以不用三拜九叩;但也不是礼节性打招呼,所以拱拱手似乎不够庄重。
于是,孔子“再拜”。
古人托人问候,往往不仅仅是捎句话,肯定还会有礼物转送,可能是土特产,也可能是书信赠诗,宝剑香扇,在交通不发达的古时候,这是要给人添麻烦的。只是不咸不淡一句话,随随便便拱拱手,这显然有些不够尊重,不尊重中间问候人,也不尊重接受问候人。
孔子要问候的是谁呢?
是楚地的叶公吗?是洛阳的老子吗?是神童项橐吗?是“老而不死”的原壤(rǎng)吗?或者是老朋友蘧伯玉?但肯定不是南子吧?或许是离开自己去做事做官的子路、子游、子夏……
据我所知,孔子一生朋友并不多。就其原因,一方面曲高和寡,对于“毋友不如己者”的孔子来说,够资格做他朋友的人屈指可数;一方面,孔子志在为学为政,天天被众弟子围着,事太多,工作太繁忙,无暇于此。他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来来往往的交际上。
有句话说,关系在于经营,朋友在于走动。再好的关系,时间长不联系,不问候,渐渐也就淡了。纵然别人稀罕孔子,但是没机会来往,没机会交心,那也无法实现彼此的心领神会。
但毕竟是名满天下的孔子,毕竟是世不二出的圣人,仰慕者、神交者、曾经交往过的,毕竟还是有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曾经教过我少昊官制的郯子先生还好吗?曾经教我欣赏《韶乐》的苌弘先生还好吗?教我操琴《文王操》的师襄子还好吗?老朋友蘧伯玉还好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见到朋友的朋友,一定要委托人家代表自己问候。而且托人办事,必须心存感恩,要发自肺腑重视这件事,所以,拜,再拜,一定要把我的问候带到啊!
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因为共同的朋友,所以我们也成了朋友。《天龙八部》上段誉和乔峰结拜成兄弟,和虚竹结拜成兄弟,然后直接让素未谋面的虚竹和乔峰也做了兄弟,而且果然成了肝胆相照的朋友。这可能就是“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吧!所以,相遇是缘分,相知是情分,不可不珍惜,不可重视。
人与人之间,帮忙和求人帮忙是难免的。人家需要你,你又举手之劳,与己无害,请不要拒绝。一旦答应了,就要千方百计,信守承诺,莫失信义。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换个角度,求人帮忙,人家帮你是情份,不能帮你,有苦衷爱莫能助,也不要心怀不满。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只能要求自己,我们积德行善,因为我们愿意,我们乐于助人,因为我们喜欢。如果施恩图报,不能得到回报就心生怨恩,那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帮你的要心存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帮你的,要客客气气,理解宽容。人家有是人家的,给不给你,在人家,不在于你。人家能帮忙,想不想帮忙也在人家,无可厚非,不可苛求。
“为朋友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再拜,朋友接受,就预示接受一份信任,一份责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