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用心读《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原文、翻译、百益无一害,受用一生

素问·刺法论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期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荧。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能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制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
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止,当写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
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写,一如甲子同法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静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痛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华,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耳。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亦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制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之俞。人病心虚,又遇群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犯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帝问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穷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虚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不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参考翻译
黄帝问道:岁气的左右间气,不得升降,气交发生反常的变化,即可成为暴烈的邪气,我已经知道了。怎样进行预防,挽救人类的疾患,可以得到一种却退郁气的办法吗?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我听老师说,既明白了天地六元之气的变化,还必须深知刺法,它可以折减郁气,扶助运气,补助虚弱,保全真气,泻其盛气,除去余邪,使其消除此种疾苦。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说:气应升而不得升时,便有严重的凶灾。厥阴风木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天柱阻抑之,则木气郁,木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木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因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穴,以泻木郁。火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天蓬阻抑之,则火气郁,火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火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不管君火还是相火,同样应当刺心包络手厥阴之荥劳宫穴,以泻火郁。太阴湿土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天冲阻抑之,则土气郁,土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穴,以泻土郁。阳明燥金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天应阻抑之,则金气郁,金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金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穴,以泻金郁,水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以泻水郁。
黄帝说:岁气之间应升而不能升的,可以预防,我想听听岁气之间应降而不降的,是不是也可以事先防备。
岐伯说:既然明白气升的道理,也必然能通达气降的道理。间气升降不前所致的疾患,都可以预先调治。厥阴风木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地白阻抑之,则木郁降而不得入,木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木可降而得位,气应降而不得降之郁气发作,其晓烈程度和司天间气应升不升之郁气待时发作相同,应降不得降,能够很快地形成郁气,降则可以折减其胜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太阴之井穴少商与手阳明之合穴曲池。火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地玄与抑之,则火欲降而不得入,火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火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与足太阳之合穴委中。太阴湿土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地苍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土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土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厥阴之井穴大敦与足少阳之合穴阳凌泉。阳明燥金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地彤阻抑之,则金欲降而不能下,金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金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之井穴中冲与手少阳之合穴天井。太阳寒水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土气过胜而地阜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水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水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太阴之井穴隐白与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
黄帝说:关于五运之太过不及,气至有先后,与天气升降往来,互有相承相抑的问题,我可以听听其至病时所运用的针刺法则吗?
岐伯说:应当取六气生化之源。所以气太过者取治之,气不足则资助之。太过取之,应椐其致郁之次第以抑其郁气,取治于运气生化之源,以折减其郁气。不及资之,是用以助运气之不足,避免虚邪之气。
黄帝问道:关于六气升降不前致病的刺法,以知其大要,我想再听听司天之气未能迁于正位,使司天之气化政令失常,也就是一切生化或都失于正常。这样则使百姓患病,可否使其预先解除,以救济人类,请你讲讲这个问题。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问的很全面啊!谈到这些至理要言,体现了圣王仁慈怜悯之心,要拯救人类的疾苦,我一定详尽地来陈述这些道理,申明其深奥微妙的意义。若上年司天的太阳寒水,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厥阴风木,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阴不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泻足厥阴脉气所流的荥穴行间。若上年司天的厥阴风木,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君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少阴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气所流的荥劳宫。若上年司天的少阴君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太阴湿土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太阴不迁正则气留居于上,应当针刺足太阳阴脉气所流的荥穴大都。若上年司天的太阴湿土,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相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少阳不迁正则气闭塞而不通,应当手少阳脉气所流的荥穴液门。若上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阳明燥金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阳明不迁正则气又闭塞不通,应当针刺足少阳脉气所流的荥穴然谷。
黄帝说:关于岁气应迁正而不能迁正的,我已经通晓了它的要点,还想听听关于岁气不退位的问题,要想折减它的有余之气,不使其因太过而有失,你可以使我晓得吗?
岐伯说:若旧岁的岁气太过而有余,继续居于正位,施布其政令,名叫不退位。使在泉之气,也不能后退而行间气之化,新岁的司天之气不能迁居于正位,风气运行于上,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厥阴的合穴曲泉。子年与午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丑年与未年,则少阴君活之气,不得退位,热气运行于上,火的余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厥阴的合穴曲泽。丑年与未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寅年与申年,则太阴湿土之气,不得退位,湿气运行于上,雨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太阴的合穴阴凌泉。卯年与酉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辰年与戌年,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得退位,金气运行于上,燥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手太阴的合穴尺泽。感受年与戌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巳年与亥年,则太阳寒水之气,不得退位,寒气运行于上,凛冽的水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少阴穴阴谷。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出现异常变化,就要导致人们的疾病,按照前法进行针刺,可以预先平定将要发生的疾病。
黄帝说:刚干与柔干,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能使司天与中运之气都虚吗?
岐伯说:你提这个问题很深奥啊!需要明白其奥妙的意义,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迭迁移,若刚柔失守,其起被窒,三年左右,化而为疫,因此说,认识了它的根本所在,必定能有避去疫病的法门。
假如甲子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在泉之柔气也必孤立而亏虚,四时的气候,失去正常的秩序,响应的音律,不能相从,这样,在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应审察其程度的微甚与浅深,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之肾俞穴,以补肾水,隔三日,再次足太阴脉之所注太白穴,以泻土气。又有在泉之气卯不能迁正,而司天甲子阳刚之气,则孤立无配,三年左右,也可发作土疠病。其补泻方法,和上述甲子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一样的。针刺完毕,不可夜行或远行,七日内,务须洁净,素食养神。凡是原来肾脏有息,吸而不呼,连作七次,伸直颈项,用力咽气,要象咽很硬的东西那样,这样连作七遍,然后吞咽舌下的津液,不拘其数。
假如丙寅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干失守其位,不得迁正,在泉之柔干不能独主其令由于司天之气不迁正,故丙虽阳干,则水运不为太过,不可拘执常法以论定。司天之气虽属有余,但不得迁正其位,天地上下,不相配合,阳律阴吕其音各异,这样,就是天气运行失去正常的秩序,其后三年左右,就要变为疫病。审察其程度的微甚和差异大小,徐缓的可在三年后发生疾病,严重的可在三年发生疫病,水疫易伤心火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的心俞穴,以补心水,隔五日,再次肾足少阴脉气所入的阴谷穴,以泻肾水。又有在泉干支辛巳不能迁正附于上刚的,也叫做失守,就会使运与在泉之气都虚,其后三年左右,变成水疫,其补泻方法,也和上述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相同。针刺完毕,慎无大喜情动于中,如不加以禁忌,就会使气再度耗散,应使其安静七日,心要忠实,不可有过多的思念。
假如庾辰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在泉之位无所配合,乙庾为金运,刚柔失守,上下不能相招,上年阳明燥金司天之气不退,其在泉之火,来胜今年中运之金,司天在泉,其位相错,叫做失守使太商阳律之姑洗与少商阴吕之林钟,不能相应,这样,则天运变化失常,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审察其天运变化规律,及差异微甚,差异甚的疫气甚,也在三年左右疫疠气至,金疫易伤肝木,当先取背部之肝俞穴,以补肝木,隔三日,再次肺手太阴脉所行的经渠穴,以泻肺金。针刺完毕,可安静神志七日,甚不可大怒,大怒则使真气散失。又或在泉干支乙未失守,不得迁正即下乙柔干不至,上庾刚干独治,也叫做失守,即司天与中运独治之年,,三年左右,变为疠气,名叫金疠,审察其在泉变化规律,推断其疠气之微甚,即可知道发病的迟速。凡是乙庾刚柔失位,其刺法都相同,肝应保持平和,不可发怒,以伤其气。
假如壬午年,刚柔失守,配司天之壬不得迁正,配在泉之丁,孤独无配,壬虽阳年,不得迁正,不得迁正则亏,不同于正常之气,上下失守,则其相应当有一定时间,其差异的微甚,各有一定之数,太角的阳律与少角的阴吕相失而不能配合,待上下得位之时,则律吕之音相同有日,根据其微甚的差异,三年左右便可发生较大的疫气,木疫易伤脾土,当先取背部之脾俞穴,以补脾土,隔三日,再次肝足厥阴脉气所出的大敦穴,以泻肝木。行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不可大醉及歌唱娱乐,使真气再度消散,也不要过饱或吃生的食物,要使脾气充实,不可滞塞饱满,不可久坐不动,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的食物,宜于食甘淡之味。又或在泉干支丁酉,不得迁正,失守其位,不能与中运司天之气相应,即下位不能奉合于上,也叫做失守,不能叫做合德,因而为柔不附刚,即在泉之气,与中运不合,三年便可变为疫疠,其针刺方法,与上述针刺木疫之法相同。
假如戊申年,刚柔失守,戊癸虽然是火运阳年,若刚柔失守,则阳年也不属火运太过,司天之气不得迁正,上失其刚,在泉之柔,独主无配,岁气不正,因而有邪气干扰,司天在泉之位,更迭便移,其差异有深浅,刚柔之位,将欲应合,阳律与阴吕必先应而同象这样天运失去正常时位的,在三年之中,火疫就要发生,火疫易伤肺金,应取背部之肺俞穴,以补肺金,针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且不可大悲伤,悲伤则动肺气,使真气再度消散,人们要使肺气充实,重要的方法是闭气养神。又或在泉干支癸亥失守,不得迁正,则司天之刚气无配,也叫做戊癸不能合德,也就是运与在泉之气俱虚,三年之后变为疠气,名叫火疠。
所以用五运之气,分立五年,以明刚柔失守之义,以尽针刺之法,于是可知疫与疠,就是根据上下刚柔失守而定名的,虽有二名,全归一体,就是刺疫疠方法,也只有上述五法,也就是汇总了诸刚柔之位失守的治法,全归之于五行而统之。
黄帝说:我听说五疫发病,都可互相传染,不论大人与小儿,症状都象一样,若不用上法治疗,怎样能使它不至互相传染呢?
岐伯说:无疫发病而不受感染的,是由于正气充实于内,邪气不能触犯,还必须避其毒气,邪气自碧空而入,又从鼻孔而出,正气出自于脑,则邪气便不能干犯。所谓正气出之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觉得自心好象太阳一样光明。将要进入病室时,先想象有青气自肝脏发出,向左而运行于东方,化作繁荣的树木,以诱导肝气。其次想象有白气自肺脏发出,向右而运行于西方,化作干戈金甲,以诱导肺气。其次想象有赤气自心脏发出,向南而运行于上方,化作火焰光明,以诱导心气。其次想象有黑气自肾脏发出,向北而运行于下方,化作寒冷之水,以诱导肾气。其次想象有黄气自脾脏发出,留存于中央,化作黄土,以诱导脾气。有了五脏之气护身之后,还要想象头上有北斗星的光辉照耀,然后才可以进入病室。
黄帝问道:人体虚弱,就会使神志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从而使邪气自外部干扰,因而导致不正常的死亡,怎样才能保全真气呢?我想听听关于针刺治疗的方法。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神志虽然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但并没有离开形体,这样也不至于死亡,若再有邪气侵犯,因而便会造成短命而亡。例如厥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天气因虚,若人体肝气素虚,感受天气之虚邪谓之重虚,使神魂不得归藏而游离于上,泄气侵犯则大气厥逆,身体温暖,尚可以针刺救治,先刺足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丘墟”,再刺背部肝脏的俞穴“肝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心气虚弱,又遇到君火相火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火不及时,水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阳池”再刺背部心脏的俞穴“心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脾气虚弱,又遇到太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土不及时,木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冲阳”再刺背部脾脏的俞穴“脾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肺气虚弱,遇到阳明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金不及时,火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合谷”再刺背部肺脏的俞穴“肺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肾气虚弱,又遇到太阳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水运不及之年,土疫之邪侵犯,伤及正气,人的神魂象被取去一样,致使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太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京骨”再刺背部肾脏的俞穴“肾俞”,以补本脏之气。
黄帝问道:十二个脏器是相互为用的,若脏腑的神气,失守其位,就会使宰彩不能丰满,恐怕为邪气侵犯,可以用刺法治疗,我想听听关于针刺治疗的要点。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问的真详尽啊!问及这些至要的道理,真正的宗旨,若不是圣明的帝王,岂能深究这些根源。这就是所谓精、气、神,合乎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司天之气。心之职能比如君主,神明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少阳脉的原穴“神门”。肺的职能,比如相傅,治理与调节的作用,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太阴脉的原穴“太渊”。肝的职能,比如将军,深谋远虑,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厥阴脉的原穴“太冲”。胆的职能,比如中正,临事决断,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少阳脉的原穴“丘墟”。膻中的职能,比如臣使,欢喜快乐,由此而出,可以刺心包络脉所流的荥穴“劳宫”。脾的职能,比如谏议,智慧周密,由此而出,可以刺脾足太阴脉的原穴“太白”。胃的职能,比如仓廪,饮食五味,由此而出,可以刺足阳明脉的原穴“冲阳”。大肠的职能,比如传导,变化糟粕,由此而出,可以刺大肠手阳明脉的原穴“合谷”。小肠的职能,比如受盛,化生精微,由此而出,可以刺小肠太阳脉的原穴“腕骨”。肾的职能,比如作强,才能技巧,由此而出,可以刺肾足少阴脉的原穴“太溪”。三焦的职能,比如诀渎,水液隧道,由此而出,可以三焦少阳脉的原穴“阳池”。膀胱的职能,比如州都,为精液储藏之处通过气化,才能排出,可以刺膀胱足太阳脉的原穴“京骨”。以上这十二脏器的职能,不得相失,因此刺法有保全神气调养真元的意义,也具有修养真气的道理,并不只能单纯治疗疾病,所以一定要修养与调和神气。调养神气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能离散,神气内守而不得分离,只有神守不去,才能保全真气,若人神不守,就不能达到至真之道,至真的要领,在于天玄之气,神能守于天息,复入本元之气,叫作归宗。

“天玄”就是任脉上“天突穴”、“璇玑穴”的暗语。“天息”是脾经的“天溪穴”的暗语。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有一段玄幻的论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文中既然提到“刺法”,当然与针刺有关。而针刺刺的是经脉上的穴位。所以解密上文的思路,就不能离开经脉与穴位。

同时,刺法可以引申为按摩的手法。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记载:“……可按若刺耳……”从中可以看出,按摩与针刺,某些作用是相同相通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记载“……按摩勿释,著针勿斥……”也是对上述结论的补充。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遇到“刺法”的内容,就可以移植到按摩上。

这样一来,看似天书般的上文,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将上文分成10句,逐一解密

1、“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

这里关键是“神”字与“真”字的解密。

“神”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34次,具有不同的含义。与解密有关的有两个意思,一是代表生命,《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说道:“两精相搏谓之神。”

翻译为白话就是:“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就叫做神”

二是暗指心及心经、心包经。

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均有提到“心藏神”。

“真”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06次,与解密有关的是《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中的一句:“真气者,经气也”

解密后的翻译是:“所以针刺的方法具有使生命完整、养护经气的意义。”

2、“亦法有修真之道”

解密后的翻译是:“也具有修炼经气的方法。”

3、“非治疾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不仅仅治病。”

4、“故要修养和神也”

解密后的翻译:“所以要修炼经气、养护经气,与生命谐调。”

5、“道贵常存,补神固根”

前面我们已经解密了“根于中者”的根,与生命有关;“根于外者”的根,与健康有关。

解密后的翻译:“由刺法引申出的按蹻法则与方法,要经常记住,补益生命、巩固健康。

6、“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守护的“守”字,依然暗指手脚的“手”字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中记载:“肾藏精”。所以这里的“精”字,暗指肾脏及肾经。

这里的“神”,暗指心脏及心经、心包经。“心藏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提到了“真至圣贤”四种人的养生之道。其中关于圣人有一句“精神不散”,在这里重现。

解密后的意思就是“肾经与心经交通”。也就是水火既济的意思。

所以“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解密后的意译:“肾经不散乱,与心神靠按摩手法达到心经、肾经交通,水火既济。

7、“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

“全”字,就是“完整”字的意思,“如环无端”也是“完整”的意思。所以“全”字,就是“如环无端”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真”字,仍然是“真气”,也就是经气的意思。

解密后的翻译:“这样就会令生命靠按摩手法而不会减弱,也可以使经脉如环无端。”

8“人神不守,非达至真”

解密后的翻译:“人按摩心经的手法不懂,就达不到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

9“至真之要,在乎天玄”

因为本文说的是“刺法”,对“天玄”的解释至关重要。

“天”是“天突穴”的暗语。

“玄”是“璇玑穴”的暗语。

两个穴位紧挨着,在两个缺盆穴的中间。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记载:“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

解密后的翻译:“五脏六腑,心为最重要的器官,缺盆穴是经脉运行的主要通道……”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中记载:“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胄,属小肠……”

解密后的翻译:“小肠经是从缺盆穴到'天突穴’、'璇玑穴’沿着任脉下降到募穴'关元穴’。”

还有一段原文:“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解密后的翻译:“三焦经是从缺盆穴到'天突穴’、'璇玑穴’沿着任脉下降到募穴'石门穴’。”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解密后的翻译:“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的要领,取决于知道'天突穴’、'璇玑穴’。”

天突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天突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天突穴的准确位置图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胸骨切迹上缘上0.5寸凹陷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另说“在颈结喉下二寸”《针灸甲乙经》、5寸《备急千金要方》,3寸《太平圣惠方》、1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在璇玑穴上1寸,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

穴位解剖

天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

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

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天突穴的作用

天突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廉泉穴。

天突穴的功效:吸热生气,天突穴有理气化痰,清咽开音,宣通肺气、消痰止咳作用。

主治病症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痦、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天突穴主治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膈,瘿瘤等。

10、“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这里的“天息”是心经的上一条经脉脾经的“天溪穴”的暗语。

天溪穴
Tiān xī
脾经

 取穴方法:
       天溪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天溪穴  解析:
  天,天部。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
       天溪穴意义: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胸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归宗”的“宗”,暗指与心经相表里的小肠经的“天宗穴”和与心包经相表里的“会宗穴”。

解密后的意译:“心经的按摩手法,是经过脾经的“天溪穴”。按摩小肠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关元穴”。重点经过小肠经的“天宗穴”; 按摩三焦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石门穴”,重点是经过“会宗穴”。

解密后的整段翻译如下:

所以针刺的方法具有使生命完整、养护经气的意义,

也具有修炼经气的方法,

不仅仅治病。

所以要修炼经气、养护经气,与生命谐调。

刺法引申出的按蹻法则与方法,要经常记住,补益生命、巩固健康。

肾经不散乱,与心经靠按摩手法达到心经、肾经交通,水火既济。

这样就会令生命靠按摩手法而不会减弱,也可以使经脉如环无端。

人按摩心经的手法不懂,就达不到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

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的要领,取决于知道“天突穴”、“璇玑穴”。

心经的按摩手法,是经过脾经的“天溪穴”。按摩小肠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关元穴”。重点经过小肠经的“天宗穴”; 按摩三焦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石门穴”,重点是经过“会宗穴”。 (No.1)

目前公认的白话翻译大家可以对比参考:“因此刺法有保全神气调养真元的意义,也具有修养真气的道理,并不只能单纯治疗疾病,所以一定要修养与调和神气。调养神气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能离散,神气内守而不得分离,只有神守不去,才能保全真气,若人神不守,就不能达到至真之道,至真的要领,在于天玄之气,神能守于天息,复入本元之气,叫作归宗。”

有操作性吗?几千年来,谁做到了?

第七章  国家机密是有时效性的。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你解密的这些,《黄帝内经》为什么不明说?”

黄帝有好生之德,对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坦诚相告,不会隐瞒。

但正常人想修炼强身的方法,肯定要保密,而且是国家级机密。

因为当时是冷兵器时代。敌国掌握了强身健体的修炼方法,体质上胜过我们,于我不利。

但修炼的方法不记录,怕失传。记录过于明了,又怕传乱。所以别有用心的用大量的暗语记录。同时,还有部分通过“口传”。遗憾的是,有些已经失传了。

在当时,关于《黄帝内经》是国家级机密而且需要传承的证据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记载:“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于是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文章藏在灵兰之室,以便流传後世。”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记载:“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请把它藏在灵兰室中,署名叫《六元正纪》,不经过斋戒,不能随意将其拿出,谨慎传授。”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第七十三》记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记载:“……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记载:“……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得夭殃……”

《黄帝内经》的修炼方法,有些是通过口传的证据如在: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记载:“……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闲暇的时候,屏退左右之后问岐伯:我已经听过九针的针术,也能判断阴阳的顺逆了,对六经也了解了,我愿意听听你从别人的口述中传授的知识。岐伯听罢,忙离开座位,对黄帝跪拜行礼说道:这个问题太好了。这是先师的口传。黄帝说:我愿意听一听……”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记载:“……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说:我听说您的老师有些心得,没有记录在书面上。我愿意听听并保存,以便实施。这样,既可以治疗民众之疾病,又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百姓不得病,大家都精神愉快,并让这些知识造福后代,使子孙无忧,代代传承,没有结束。可以听听吗?”

文中既然提到“口传”、“有所心藏”,那么记载的就不是真正的“口传”、“有所心藏”。只是告诉后人,《黄帝内经》中有“口传”和“有所心藏”的内容。时至今日,关于真正的养生方法已经失传了。

传下来的,只是“贵族养生法”:四时养生、情志养生、食饮养生等。

通过解密得到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在《黄帝内经》中是否还有其他暗示呢?

《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翻译为白话就是:“从前有个黄帝,生来就是神童,很小就能言善辩,幼年时对知识领悟很快,长大后敦厚、勤勉,成年之时,登上天子之位。”

因为“黄帝,生来就是神童,很小就能言善辩”,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黄帝说的话,小心《黄帝内经》里的话。正确领会他们的言外之意

解密后的翻译是:“从前有部《黄帝内经》,横空出世,内容神秘奇妙,语言暗藏玄机,我们开始拜读时,一定要迅速掌握本意,正确地、持之以恒地修炼,方能达到目的。”(No.1)

《黄帝内经》的本意就是就是暗藏在字里行间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原文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达到的目的就是长寿健康。

原文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我从《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解密出“自我按摩经络功”,在实践中,是否管用呢?

第八章  实用有效的功法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翻译为白话就是:“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行动不便。是时代变了呢?还是人们失去了养生之道呢?”

黄帝既然提出了问题,肯定会有解决的方案。

就是暗藏在字里行间的“自我按摩经络功”

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状况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记载:“……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现在的人呢,您看看身边的,在对照一下上面所述,就一目了然了。

值得庆幸的是从古至今,喜欢养生的人从未缺席,但修炼的方法却不得其要。

所谓的“四时养生、情志养生、食饮养生”,到底管用吗?就像现在的司机,遵守交规,车辆勤保养,就不会出事了。你信吗?你不撞别人,别人还撞你呢。怎么办?应该打造一辆海陆空三栖装甲车!

《黄帝内经·灵枢·刺法论篇第七十二》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灵枢·刺法论篇第七十二》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文中“正气”的“正”者,是“整体”的“整”的暗语。

解密后的翻译就是:“经脉如环无端的整体在人体内运行,外邪、内邪就影响不了。”

外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记载:“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风伤筋,热伤气,湿伤肉,燥伤皮毛,寒伤血。

内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世界有关部门统计5000名运动员的寿命,都比普通人短。

我们周围锻炼的人,大多进行的是体能训练内容。比如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通过肢体的动作,改善、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抵抗力(包括免疫力)。美其名曰:健康投资。我们知道,投资可能赢利,还有可能亏损!我们需要的是充电。给自己的身心同时充电。但需要匹配的充电方式。

到底什么是好的练功方法呢?

标准是:

第一、老病练好。

第二、不得新病。即是得病,也要症状轻、恢复快。

第三、易学易练。

而《黄帝内经》里确实暗藏着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只是故意用贵族养生法掩盖。还用“四时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的迷雾遮掩,前面解密的“自我按摩经络功”,我自己修炼的结果,还是比较见效的。从2015年至今,从未感冒。以前可是经常感冒。过敏性鼻炎也好了。手上的扁平疣也大部分消失。上臂的毛囊炎也没有了。胃病也练好了。脂肪肝也好了。膝关节也好了。

有人说,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才是好的方法。这是一句空话。你可能不断尝试,试试跑步,试试举重,试试抻筋,试试打坐。运气好的话,一下就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否则,不断地受伤、不断地失败,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但已经伤痕累累。

自我按摩到底管不管用呢?天冷时,你将双手互相摩擦,就会发热,手不再感觉寒冷。

因此,自我按摩适合大多数人。身体有外伤的、有皮肤病的,肯定不能按摩患病部位。有血栓的、血管畸形的,肯定不能用重手法按摩。

除此之外,如果大家都修炼“自我按摩经络功”,我相信,全民的体质会有很大的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及退役后的健康,会得到改善。甚至部队、警察的战斗力会增强。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记载:“……得而泄之,天将厌之。”

翻译为白话就是:“……得到了养生之道却随便泄漏,上天将会厌弃他。”

时代在变。《黄帝内经》暗藏的“自我按摩经络功”,不再是国家级机密,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资格知道。

“得而泄之”的“泄”,解密后,应该是“谢”。

我们应该感谢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感恩上苍对我中华民族的眷顾。

“得而泄之,天将厌之”的“厌”,解密后应该是“宴”。

《黄帝内经》中暗藏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就是一场盛宴,让我们一同分享。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