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大学教师猝死,幼子尚在哺乳期,我们如何拯救下一个?

10月11日上午8时左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青年教师赵艳云在华中科技大学听课时突然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赵艳云,1983年出生,湖北洪湖人,是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统计学博士,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北京工商大学金融学士。2015年,他与妻子一道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艳云育有一儿一女,女儿3岁,幼子尚在哺乳期。

夜鹰的号,老是说死亡,很多人都不太敢打开看了。

当我们讨论死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想更多的人能生存下来。

我可以完全还原当赵艳云倒地之后,整个的急救过程:

赵艳云倒地,失去反应,现场一片哗然,众人上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有人打急救电话,有人上去掐人中、晃胳膊呼喊,也许有人在鼓足勇气之后开始了胸外按压(几率不大),大家期盼的就是120何时能到,但等到120花了10-20分钟后到达现场的时候,赵艳云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医生边抢救边送到医院,最后宣布死亡。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急救现状,这个现状在农村是如此,在大城市的高校里也是如此,其实在省政府里也差不多。

看看欧美,看看新加坡,其实我们有很多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以参考。

说起来很简单,

当有人倒地,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120中心的调度员可以实时电话指导你如何识别患者心脏骤停,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并能就近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早期给患者除颤,患者的存活率就会大大提高。

所以,我们需要广泛宣传急救常识,推动保护施救者的好人法,培训更多的人学会心肺复苏,赋予调度员电话指导现场急救的能力和权力,在公共场所配置更多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就可以挽救像赵艳云这样年轻、有颜值、有实力的青年才俊,守护这个小家庭,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1979年,邓小平画了一个圈 ,开启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奇迹。

2018年,深圳人开始准备画五个圈,打造一个完整的心脏骤停抢救的生存链。

画笔就是这部最新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

他们准备怎么画,明天周六你可以去深圳中心书城北广场看看,活动精彩有趣有料。


学习急救  关注夜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