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之絮语】一路走来
抽时间整理了一下电脑里的照片,虽然不是什么拍客,却用手机记录了不少生活的片段。特别是到北京开始生活之后,大多的记忆都不再以日记的方式每天记录,而是用影像的方式捕捉每一个令自己快乐的瞬间,当然也会心生悲伤。那些过往的岁月,在血液里流淌着,随着时间沉淀下来。这些人和那些事,已经在发生的时候定格在那时那刻。
刚来北京的时候,还没有寻到春天的踪迹,当时感觉北京比保定要冷很多,无论走到哪里,一刮风,整个人都有要被吹倒的感觉。四周草木凋零,看不出一丝生气,直到现在我也不大喜欢二月份的北京。这是经常去亲戚家必经的一条路,如今已经摇身变成了一个社区公园。北京的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总会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感到十分惬意。
当时还没有下决定留在这个城市,只是接到面试通知会过来一趟。这是去面试时经过的一个胡同,在东四十条附近,当时感觉手机GPRS定位都不够用,哪儿哪儿都让人头晕目眩,不过定位系统还比较给力,加上动了动嘴皮子。终于找到了下方的面试地点。
北京的胡同随着建改,基本上也只有东城区、西城区能看到一些,其他城区基本上都是民宿和现代建筑。这或许也是这个城市的特色之一。当时很羡慕在这些老城生活的人们,甚至还想要不要在附近租一间平房,体验一下老北京人的生活。
当时接到面试通知以为只是考试一两场就可以知晓结果。来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才发现,远没有当初想的那么简单。从最初的笔试到面试再笔试,一轮又一轮。当时还在复习考博的我,真恨不得提前学点分身术。考题都是关于儿童类的,而自己对儿童文学了解的并不多,加上并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总感觉底气不足,随时等待被毙掉。
第一轮笔试之后居然通过了,这对我一个人不常在北京的人来说真是悲喜交加。这也意味着过段时间我还要再来北京面试,殊不知当时还有毕业论文在准备,整个人基本上都蒙圈了。最终的结果不出意料,在经历了几次三番的考验后,最后一轮被刷了下来。索性也只好当做一次进入社会的职场初体验。
这三张照片是“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地,铁狮子胡同附近。离我面试的地点很近,就顺手拍了几张照片。《泰晤士报》称“三·一八”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良知,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加入谴责暴行的行列。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惨案真相,《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
原作于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