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民族脚跟,才会赢来尊重;坚持特色训练,才能使太极拳传承…
『接上篇』……
我们对比了,也仔细想过了,太极拳若要胜出:必须坚持太极拳特色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反之,即便就是胜出,也不是太极拳。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围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 .......”
陈氏拳是最早出现在民间的“太极”拳术,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而陈氏拳能以文字形式整理和记载下来的人,当属陈氏本家人陈鑫。上述的拳谚,即是摘录于其所叙述的拳谱中。)
在“脚踢拳打下乘拳……”这句话中显而易见的指出了太极拳的高深之处,是胜出“拳打脚踢”太多,从而自诩为“上乘拳”。
在百多年前,读书人这样写道,应该说是不得了的事情。直接蔑视其他拳种(所指的应该是长拳类)
自信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说?
他又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在这里点明白了,练武人不要身外求法,太极之理就在你自己的身上.在你自已的心里。
至于所以敢“蔑视群雄”,全在于你掌控了自身的太极之理后,“此身一动悉颠连”而己……
《上图是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原来的“首都体育馆”门前的留影。》
达到这种技击境界的关键在于:“此身一动悉颠连”,应该说这才是太极拳的技击之术……
然而“此身一动悉颠连”的境界,则是花费了“拳打千遍、神理自现”的长久功夫得来的。
“拳打千遍,神理自现”的现象会发生吗?显然不能!前人或许也存在着“狡黠与笔误”,我们的借鉴也应该是“扬弃糟粕,取其精华”才是。
这“长久的功夫”,必须是来自于“盘架子”与“推手”的互动体验,才能练出的“知己知彼”;以“浑身合下力千斤”而达到的“天机流动,触处皆拳”的“太极圆象”。
显然,单单靠“盘架子”来实现“知己知彼”是不可能的。
而“空谈皆涨墨,实运是真銓”的古训,业已验证了:“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遇敌则如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一言以蔽之:太极拳不能空谈,必须下实功夫训练才行!
训练就要遵守太极拳的特色,如果失去了特色,同其他的运动方式一样,那也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了。
日本的柔道、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走上世界,为世人所认可,正是因为他们在理论研究,技击术的训练方面,去繁从简与时俱进……
并且注重和强调了在走向技击术“胜负”的训练过程中,人们同时注重加強崇尚礼仪和精神的修行,以及博爱性格的培养;提高自身的勇敢、果断和机智的能力……等等,使其技击术具备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反观我们的传统武术,是否也有着一整套的设计理念和系统的发展战略部署?
对待武技,我们不能像有的人做生意,或者像有些企业生产经营一样,看到啥东西赚钱,就跟风上;这样只会搞乱了市场,最终使自己也无所适从……。
太极拳虽然是群众性的体育项目,可也是沾边的国家体育文化事业。不应该一味的放任“假大师”遍地走,把个好端端的传统文化,搞成了铜臭味弥漫的“产业”;把个好端端的民族传统文化,几尽搞成了人人喊打的生产“假大师”的骗术环境。
所幸的是现在的网络发达,信息传播的快捷,那些“意淫成瘾”的假大师挨揍的视频推出后,对于骗子风气“自由落体”般的坠落,也起着一定的刹车作用。
坚持太极拳术的特有方法和技术进行训练,并兼容现代博击的训练理念;才应该成为我们继承和发展太极拳的方向。
- 推手,是太极拳门派中的独有的博击训练方式和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
山东师范大学的姜周存教授说过:推手训练是非常好的方式方法,一开始人们容易忽视它;如果开始练了,要领又不好把握;如果真的能入门,那就像浑身有手,浑身有眼一样……真的是好东西。
朋友阿文也曾经说过:推手训练的方式方法只有一个“舍己人从人”,别无其他。做到了,你就入门了。入门后愈练愈精……。否则,始终都是门外汉。
- (关于推手的训练方式方法及其重点,笔者已经在前几篇文章中谈到,大家可以翻阅)
既然已有太极拳特色的训练方法,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师”挨揍;也有很多大师怯于应战呢?一句话:不得其法!
- 如果深得其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圆石立不稳……四面八方人难近……”。
- 太极拳的特色就是太极拳的优势。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实中却极少看到…
看到的尽是些高大上的模糊;尽是些使人懵圈的空话……下面是国内一位专家说的话,大家细细品……
再看下面的话,是什么意思?……真是境界之高深啊!
这是传统武术的【尚武精神】吗?!传统武术是靠这种形式传承下来的吗?!
怪不得武术“大师和专家”都是些人称:“赚钱有方,打人没法;挨揍皮厚,嘴炮呱呱”的“厚黑学”之徒。
太极拳训练,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太极拳的实战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传承下去……讲什么“以戈止武”之类的话,都是些不能自圆其说的托辞,都是些愚弄人们智商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