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李韵德印象|偶遇

普洱贡茶膏传承人李韵德先生

(按:虽然家里开了个茶叶铺,我也自况是非常店小二,但我从未管过茶叶这些事,我对茶,几乎可以用“无知”一词来概括。前些日子参加新华网组织的丝途昂扬之旅,经昆明,偶尔结识昆明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刘益成先生,受教多多。刘先生读过我多篇文章,他希望有朝一日,我不仅会迷上喝茶——我现在也是茶叶消耗大户,不过是牛嚼牡丹而已——也能写写与茶相关的文章。感谢刘会长的厚爱。我也应承回头好好学习与茶相关的知识,毕竟现在茶叶也是我的衣食,而且自己也是喜欢喝茶的消费者,阅历多了,学起来也快,但若留心,必有所获。

随后,在普洱茶马古道博物馆,偶识普洱贡茶稿传人李韵德先生,虽然言语说快了尚有听不明白之处,但我们相谈甚欢,于是有了这篇《偶遇之茶人李韵德印象》。)

第一眼见到李韵德先生,是在11月11日在普洱茶马古道风景区的博物馆。

我瘸着腿气喘吁吁从山下爬上来,去博物馆边上喝普洱传统的煮茶时,李先生就坐在那儿。

我眼前的李韵德先生,带着顶白色宽檐毡帽,上身穿着黑色夹克,内着衬衣,戴了副眼镜,眼睛不大,却透着和善。李先生第一眼最吸引人注意的,应该是他的白色虬髯胡须,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古代侠客——而精气神上甚至外貌上,我都觉得他和武打明星于承惠很是相近,虽然身高比于师傅矮了不少。

“茶人李韵德”,是李老师印在名片上的名字。李老师坐我对面,背着光,桌子上放着一瓶用矿泉水瓶冲泡好的普洱茶,热情地回答周围人的问题。而我,则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插空问他两句。不过,很快,他就真正引起了我注意。

李先生是丝途之旅主办方通过普洱茶马古道风景区邀请来的手艺人,是普洱贡茶膏的传承人。

茶膏我知道,我家属做茶叶生意,也会带普洱茶膏回来,让我尝尝,我主要是因为方便。但茶膏的历史很悠久。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建州即今天福建南平建瓯周边。这里的茶膏,是福建茶叶所制,也是福建所贡。这段文字对其包装和数量的叙说,也足见其珍贵。

到清朝,茶膏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皇家御茶房也开始做茶膏。

普洱茶膏最早在文字中见记载,度娘说是在清药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贡茶膏即是进宫给皇家的茶膏。普洱贡茶膏在清朝灭亡后也渐渐消失了。李先生说,外面传贡茶膏制作方式失传了,但其实他们家祖传的茶膏制作方法就是贡茶膏的制作方法,他的名片上另外写着的几行字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百年贡茶回故里——普洱贡茶膏没有失传——茶的精华 茶膏”。李先生名声传出,与他制作的茶膏在广州茶叶博览会上获奖有关,此后媒体报道纷纷而来,普洱地方媒体、央视等等,包括我们此番与李先生的相识。

李先生的口音很重,有时我会听不清他的意思,但他总是热情地给解释。离开博物馆坐缆车下山,到午餐时期,以及下午去真正的茶马古道,我都尽量与李先生多呆多聊天。

李先生是普洱宁洱人,生于1943年8月,与我父亲同庚。祖父是中医,在地方小有名气,而普洱贡茶膏的手艺,就是他祖父的,这也合赵学敏的说法,茶膏在过去,常被当做药。李先生的父亲学的是西医,学成回故乡,最后还是学了家传的普洱贡茶膏制作方法,依旧用茶膏入药。李先生自己学的是生化,当了老师,也学了家传的手艺,后来制作开了贡茶膏。

“喝普洱茶有什么好处?”老人眯着眼笑眯眯地张开嘴,然后做出咬牙的嗒嗒声,说,“看看我的牙齿,一颗也没有坏。我天天自己冲泡喝普洱。你看,”他摇晃着矿泉水瓶里的普洱茶,说,“我出门就这样冲泡一瓶,隔夜茶也好喝。”

嗯,其实我过去夏天出门暴走,也是用矿泉水瓶凉水泡茶,不过多是绿茶,我也喝隔夜茶,不过过去普洱接触少,喝得少,这两年稍微多一些。

普洱贡茶膏难做么?

“一点都不难做。”老人笑眯眯说,“其实就是认真,肯下功夫学就行,很容易学的。就是现在认真愿意下功夫的人少了。你要学,来找我,我教你。我自己种了几亩茶,养了猪,好吃,要是你春节来,我正好杀猪招待你,你可以尝尝我收藏的各种茶,以及我种的茶叶做的茶膏,没有污染。”

老人热情地跟萍水相逢的我说。这是我的父辈遇到一个愿意跟老人聊天且感觉投契的晚辈通常有的状态。

那您的孩子也能做茶膏么?

“能做一些,不过,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忙。”

您为什么不自己创一个品牌,现在茶叶市场那么大?

“哎,没钱啊。我就是个穷教师,过去文革,我们家算知识分子家庭,娶了个农村媳妇,就安心了,我这个穷教师哪有钱去做这个生意啊。而且,现在做茶膏,好一些的茶叶贵得,吓人,要再做成茶膏,二十斤茶制一斤茶膏,这样的茶膏做出来,不要天价啊,谁喝得起啊?老板是喝得起,但也用不了那么大的量啊。本大利小,所以做得越来越少。”

现在,老人除了指导一些人做茶膏外,也有一些人拿了茶叶请老人代加工茶膏。

“帮人加工茶膏,我是做的。我做茶膏,按照传统手艺,我做也就20斤茶出1斤膏,但现在有些人,给你一百公斤茶,希望你能做出10公斤,甚至要求做到十多公斤茶,是能做出来,但这茶膏还有多大用啊?”老人摇头叹息。

中午吃饭的时候,有道菜是茶叶炒鸡蛋,是用普洱茶叶炒的,味道相当不错。老人热情地跟我说,新绿茶或保鲜也可以做,先用水焯一下,去掉茶叶的苦涩味,在合着鸡蛋一起炒即可。

临别,李老师还跟我要了我的电话。

李韵德老人现在是普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昆明茶叶协会刘会长告诉我,李先生研究茶膏和做茶膏,是非常不错的,值得向国际推广。

嗯,若有缘,我想下回来普洱,争取去趟宁洱李老师家,继续请益。

关于老朱煮酒

(0)

相关推荐

  • 玉苍之南:喝茶不懂其韵,等于白喝!

    普洱茶中的涩.甜.醇.生津都可以品尝出来.所谓"韵",是一种飘渺的感觉,但它并不像味道那样,可以闻得到:也不像茶的汤色,可以看出它的品质. 何谓"韵",从字面上 ...

  • 买家包树疑是炒作再现,普洱茶市回暖已成定局

     买家包树疑是炒作再现    清明已过去一月有余,但以清明作为分界线的茶行业,其茶战所卷起的硝烟却还没有要减弱的意思.在明前.明后绿茶征战天下之后,普洱茶却还在为面市精细梳理着"妆容&quo ...

  • 易武普洱茶的亮点在哪?有何茶友喜欢喝?

    易武堪称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易武从清至今一直被称为众山之首,易武个性十分鲜明.在普洱茶界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易武在普洱茶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觉得易武茶较淡, ...

  • 关于普洱茶,这篇文字最全!

    戳蓝字"饮茶文化" 关注哦!每天为您提供茶知识! 市场供需因素上,稀缺性对普洱茶价格的影响很大,这在名山名村寨茶.标杆中期茶,以及号级茶.印级茶上都体现出来了.另外,不同时期普洱茶 ...

  • 茶人李琨:2019减产蓄势,再兴普洱茶

    作者简介:李琨,"品茗鉴山",普洱镇沅人.1994年参加村建工作时,注意到苦聪人"冷水泡茶",由此引发关注.1998年发掘"太和甜茶",20 ...

  • 【文化卓尼】洮砚采石人 李德全

    秋日的洮砚,层林尽染,万紫千红,一条碧绿的洮水,悠悠然飘落九巅峡谷,山光水影,如诗如画. 洮砚乡政府坐落在古路坪村,距县城50余公里.由于引洮工程的兴建,这一河段上下两岸临水几个村子均已搬迁至瓜州,原 ...

  • 中国茶界盛会开幕在即,茶人齐聚广东英德!

    10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六届三次理事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一届三次监事会"在广东省清远英德召开. 会议总结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会.监事会一年来的工 ...

  • 【紫阳茶人】徐斌:“汉王韵”茶业创建人

    编者按 "茶乡风光好,茶农幸福长."陕南紫阳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美茶乡",富硒茶产业是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脱贫增收的&quo ...

  • 【总第291期】《智泉流韵》特邀作家 陈向敏最新原创散文《熟悉的陌生人一一郭进拴印象》

    <熟悉的陌生人--郭进拴印象> 河南汝州  陈向敏 在汝州文学界,郭进栓老师的大名如雷贯耳.至今,我只闻其名,未曾正式谋面.他是我熟悉的陌生人. 大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的我还是文学青年 ...

  • 李沛德:手织“长城”的人

    手工世家 在还未见到本故事的主人公之前,记者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香港商人,做了一辈子的地毯生意,临了快退休了,老人家总想收藏一块纯正的手织挂毯,也算是为自己和子孙们留个念想儿.几经周折,老人家 ...

  • 古韵新风|《茶人日记》冬韵之二 文/戴轩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 ...

  • 古韵新风|《茶人日记》冬韵 文/戴轩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 ...

  • 老茶人评价蓝版薄荷塘:薄荷塘以淡雅见长,喉韵至上

    --「龑王牌」喝有温度的茶,做有温度的人 时至今日,「龑王牌」运作已是第二个年头了,离百年茶企品牌还有98年.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世外事,无穷尽,且饮身前茶,不问何时,不问何地,不问身事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