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琐记:那些书痴的故事

这是有书癖的人,讲述自己或别人买书的故事:有的是收藏“癖”,在版本、版次上颇有所得;有的是兴趣所至,在某几类上收获颇丰;有的是随心所欲,只要喜欢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涩者,立读于书铺、书摊。终日不愿离去……

书痴与书贾,谁也离不开谁,又常常斗智斗勇;但买的又没有卖的“精”,给书痴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优胜纪略”,就是许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书店老板和伙计,被他们称之为书友,甚至当作老师。许多文人学者,是在书摊摊主或书店老板的关照下,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

书痴几乎都是“穷人”,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往往学富五车,收藏甚丰,然而,却往往因此举债度日,生活窘迫。因此,旧书店、旧书摊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几经周折,在旧书摊里淘到心仪已久而价钱又公道的书,那喜悦便跃然纸上……

来重庆的人,常常被街道的新旧名称弄得头痛。当然新名称有它方便的地方,可是你雇人力车时如果只说一个“中正路”,那恐怕你就不大受欢迎。因为中正路并不短,车夫们懒得多费口舌问明你究竟要到中正路的哪一段,旧名称却比较的富于精确性了。然而一位不知道重庆街道旧名称的“特点”的新客也往往有点小烦恼;譬如说,他会站在“小梁子”的口上问人:“小梁子在何处?”因为重庆街道的旧名称往往是在一直线上分段而题名的,和别处的一条街只有一个名称不同。从这些街道的旧名称看来,可知旧时重庆各街也颇“专业化”。例如“鸡街”、“骡马市”、“打铁街”之类,单看名目便可想像从前这些街的特殊个性了。

我不知道旧时重庆有没有一条旧书铺集中的街道,但照今日重庆还保存着旧日面目那一小段连衡对宇的旧书铺集团看来,这或者也就是从前的旧书街了。不过这段街的旧名称却叫做“米亭子”。这里的旧书铺集团,共计不过六七单位(连摊子也在内),说多呢实在不多,可是说它少么,似乎今日重庆市内也还找不出第二处有这样多的单位集中起来的旧书市场。当然不是说这里的旧书最多,比这里各单位所有旧书的总数还要多些的大旧书铺,我想重庆市内也不是绝对没有,可是单位之多而叉集中,俨然成为小小一段的“旧书街”,则恐怕除此以外是没有的。

至于块然独处的大大小小的旧书铺——或文具而兼旧书之铺,则在今日重庆市内外,几乎是到处可见的了,可是也得说明:无论是“米亭子”或其他单独的旧书铺,旧书诚然是旧书,可不能用抗战前我们心目中的所谓“旧书”来比拟,今天的旧书,只是“旧”书而已,战前一折八扣的翻版书,今天也在那些旧书铺内,俨然珍如宋椠元刊;一九三○年香港或上海印的报纸本小说(其实也有土纸本在发售),也成为罕见之珍品。合于往日所谓“旧书”的标准的旧书,自然也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说不上比例。差可说是约占百分之一二的,是木板的线装书(这比一折八扣的版本自然可以说是“旧”些了罢),然而这又是医卜星相之类占多数,我曾在两处看见两部木板线装的——一是《曾文正日记》,一是《诗韵合璧》——那书铺老板视为奇货可居,因为这两种是在医卜星相之外的。

但是千万请莫误会,今日重庆的这些旧书铺对于读书人是没有贡献的,比方说,从沦陷区来的一位青年,进了这里的某大学,他来时身无长物,现在至少几本工具书非买不可了,那他就可以到那些旧书铺去看看,只要不怕贵,他买得到一部十年前出版的《综合英汉大辞典》——这是现在此地可能买到的最好的英文词典。又比方说,一位写作者如果打算随便“搜罗”一点旧材料,破费这么几天工夫,上城下城,上坡下坡,出一身臭汗,总也可以略有所获,十年前的旧杂志有时竟能淘到若干,但自然,怕贵是不行的。

当真不是夸大其词,这些旧书铺有时真有些“珍贵”的书本。原版的外国文书籍,极专门而高深的,也会丢在报纸本的一折八扣书之间,有一位朋友甚至还找到了一册有英文注释的希腊古典名著,因此竟引起他学习希腊文的兴趣。不过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罢了。有些英文或法文的原版丛书,虽只零落数册,而亦非难得之书,可是扉页上图记宛在,说明这是战前某某大学或某某学术机关的故物。这样的书,如何颠沛流徙了数千里,又如何落在旧书铺中,想像起来真不能叫人不生感慨;这样的书,放在家里虽不重视,但在别一意义上,可实在算得是具有“藏珍”资格的“旧书”了罢?可喜而又可怪者,是这样的书,近来愈见其多,常常可以遇到了。这—件小事,如果推想开去,却又叫人觉得可忧而又可悲。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旧书的价钱。先述一二近事,桂柳沦陷之时,有人流亡到贵阳,旅费不继。卖掉一部丙种《辞源》,得价一万元——这还是急等钱用贱卖了的,独山克复以后,有人在重庆买得一部报纸本的《鲁迅全集》,出价二万五——这也是沾了时局的光的。看了这两件“买卖”,旧书的时价,略可概见,一句话,旧书时价虽然赶不上米布,更赶不上高级化妆品,可也够惊人了;今日重庆一家小小旧书铺,论其货价,谁敢说它没有几百万;倘以旧时币值计,直堪坐拥百宋千元!但今天不过是白报纸本道林纸本的铅印书而已。

旧书价格之提高,似与供求关系无涉。旧书价是跟着粮价走的,这也有一个小小故事不可不记。有人在“米亭子”某铺看到了一部《综合英汉大辞典》(袖珍本),索价二千六百元,买不起,隔了两天再去看,却已涨为三千元了。问何以多涨四百,则答日:“这几天粮价涨了呀!”书是精神食粮,书价跟着粮价走,似亦理所当然。但是今日重庆的旧书铺老板计算他的货价尚有另一原则,此即依纸张(白报纸或道林纸)及书之页数为伸缩,即使是极不相干的书,只要纸好,页数多,则价必可观,这简直是在卖纸了!

自有旧书铺以来,这真是历史的新的一页。对于这样的“现实主义”,版本权威只能摇头叹息。所以今日重庆跑旧书铺的人,决不是当时在北平跑琉璃厂,在上海跑来青阁的人们了。今天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时代,今天重庆跑旧书铺的人,绝大多数是为了某一个小小的“现实”的目的,“发思古之幽情”者,恐怕百不得一二罢?旧时也还有坐在旧书铺里看了半天书的人,今天也没有了;今天如果有这样的好学者,那不是在旧书铺中,而在“新书店”内了。不过,旧书铺的内容虽然变了,但从“市上若无,则姑求之于旧书铺”这一点看来,今天重庆的旧书铺还是“旧书铺”,只是所有者是现实意义的“旧”书罢了。可以说旧书铺也染上了战时的色调了,这也是“今日重庆”之一面。(范用)

(0)

相关推荐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二】卖旧书

    在过去那个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的慢节奏年代,人们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因此,设摊卖旧书的老行当应运而生,卖旧书是旧时民间的一种营生. 以前在城镇的街头巷尾,旧书摊的身影并不难觅, ...

  • 回忆丨我与旧书商的往事

    王叔 因为喜欢旧书,自然和书摊的书商有来往.有位书商在我印象里一直记忆深刻:高高的个子,异于同行的整洁,说话的尖刻,还有那经常有好书冒出且不准还价的专横.他在市场上其它书商都得敬而远之,因为他拿别人的 ...

  • 【书人自白】书梦 | 作者 李道新

    小镇在一手禅河边上,书摊在小镇上.小小的书摊,与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每至逢集之日,我都会随人而去,看看热闹,看看人,但具体地说,是书摊吸引了我,这已成为惯例.然而逛则逛,买书的次数却寥寥,原因只有 ...

  • 郑信平丨买书琐记

    买书琐记 作者:郑信平 <我与书相伴的日子>是儿子这次考试的题目,我看了下,题目有点难,叫我来写,肯定也写不好,怎么开头都不知道.儿子他没看什么书,读书看书仍停留在初始阶段,更没思考过有关 ...

  • 看书琐记

                      看书琐记   文/张红春 ●步步惊心 向来很少看后宫戏,嫌他们太过闹腾和乔张作致.然而朋友送来一套七本的<后宫·甄嬛传>,我随手一翻,便一头扎进去不能自 ...

  • 文学原创•《买菜琐记》(散文)作者 黄明山

    买菜琐记 ■黄明山 提着菜篮,行色匆匆,一会儿往菜场赶,一合儿往家里奔,这种简单而又复杂的劳动,锻炼着城里人,于是城里人学会了买菜.乡下人也买菜,只不过买得稀少,于是买菜也不叫买菜了,叫赶街.那赶街的 ...

  • 书痴的琅嬛琐记

    "宋版书每页就以三钱算,五十页一册,四册一套的书,就要卖六十两纹银了.当时江南的米价,一石还在一二两纹银之间,四册宋版书,就是四五十石米的价格了."这是学者邓云乡对清末琉璃厂书价的 ...

  • 慈母解[书边琐记]

    慈母解[书边琐记] 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代人通常将慈母解释为血缘上的母亲,其实不准确 ...

  • 《建筑十书》琐记

     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说了不少有用的知识,特别是建筑上的构建,甚至于建筑对人的健康的影响,都有记载.下面先来看看神庙. 书中记载,将神庙建立在城外,可以: 让人们免于互相争斗: ...

  • 杨牧青:从甲骨金文到当今书法论议之琐记

    金文 何字 杨牧青:从甲骨金文到当今书法论议之琐记 甲骨文中,何,伐,二字原义相近.看字形,何字造的早,伐字造的迟而已. 春秋金文到殷商甲骨文,每一个字在什么位置安排,越来越发现他们不是随意安排,每个 ...

  • 鲁迅买书碰壁记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里写过一件事,就是到上海爱文义路嘉业堂刘氏宅第买书,结果两次碰壁.他给许寿裳等人的书信里也谈到此事.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鲁迅收到许寿裳寄来的<嘉业堂刊 ...

  • 书话 | 海外买书奇遇记(附买外文书的经验分享)

    ✍编者按:曾有书友说,孔网的"外文书"分类真是个宝藏地.这类被归置在"外文原版"的书目,因着语言壁垒的存在,似乎成了旧书界捡漏的最后"华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