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人民大学偷饭盆的记忆 |往事
拎着饭盆上课,是1980年代我上大学那会的校园旧景。
无论男女,每天早中晚,几乎人人都有一个用毛巾或布料缝制的口袋,最常见的是用毛巾缝制的,或手拎,或塞在书包里。那些手上没拎包里没放的,大抵都有女朋友代劳了。
口袋里有什么?吃饭的家伙,饭盆和勺子!
过去行军打仗,也只有后勤炊事肩挑背扛,带着锅子等炊具行动,为什么到了1980年代后期,和平年代,大学里上课的学生,反而却都要带着饭盆进教室进图书馆了呢?
我1985年到人民大学读书,人大的食堂价廉物美在当年北京的高校中算是有些名气。
上学首先得置办吃饭的家伙。我一报到,在迎新的学长学姐们的指点下,买了两个搪瓷饭盆,一大一小,一个用来盛菜,一个用来打饭。几乎所有的新生,都是这样,标配。那时学校里卖搪瓷饭盆是个好生意。
人大的食堂里,靠墙立着一溜的像书架一样的大铁柜子,里面三三两两地放着各种各样的饭盆。我后来才知道,这些饭盆,除了我们新生的,其他的大抵都是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了,是在不停流转的。
我们这些新生,最初并不知道这饭盆的秘密。那个时候,整个社会也比较单纯“幼稚”,没有太多其他想法。
吃完早饭,洗完饭盆,就把饭盆搁在墙边的铁柜子格子上,然后就去上课了。中午放学,若下课早,或者第四节没课,通常到食堂,还能发现自己的饭盆安放在铁柜子里,洗刷一遍,排队买饭。不过,也有人会发现,自己吃饭的家伙不见了,新生常常因此着急忙慌的。不过,此时大多还是以为被错拿了,于是,胆大的,看边上有饭盆放着,顺手“错拿”别人的;胆小的,只好自认倒霉,下楼去商店再买。
几乎所有架子上的饭盆,都有相似的命运。没过两天,类似的故事轮到了我。一天中午,我去食堂打饭,突然间发现架子上自己的饭盆不见了。我很着急,没记错位置啊。幸运的是,我在附近逡巡时,在另外的地方发现了自己的饭盆。当时,我还以为自己记错了。但是,没过两天,搁在食堂的饭盆终于找不见了。
这个时候,我与大多数丢了饭碗的同学一样,顶多嘟囔几句,然后自认倒霉,重新去买一套。
渐渐地,我们这些新生们在遭遇惨重损失之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块毛巾做成口袋,把饭盆装在口袋里,吃饭时拎去,吃完饭洗完之后,往口袋里一装,随身带走,无论是回宿舍,还是去教室,去图书馆,口袋饭盆成了标配,甚至,有人开始用饭盆在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当作占座的工具。
饭盆在流转时,也难免会发生巧合,引发各种故事,不过,因此引发激烈冲突的,我倒是没有听说过,大家当时都还比较温和克制,不像今天。
刚上大学没几天,我的一位大学同届女同学,某天晚上和同学忙碌完后,时间不早了,到食堂时没带饭盆,便向食堂卖饭的师傅求助。同学是美女,师傅自然乐意帮忙。不过,师傅也只是没出声,用手指指立在墙边的碗柜。女同学明白了师傅的意思,不过有些担心,怕万一饭盆的主人来吃晚饭,那就丢脸了。师傅忍不住说,现在都几点啦,差不多都吃完了。
女同学一看食堂稀稀拉拉埋头吃饭的人,壮胆走到柜子边顺了一个饭盆,洗完打饭,跟同学正埋头喝粥,突然边上站了个人,说,同学,你的饭盆是我的吧?
女同学一抬头,脸刷地红了,“做贼”被现场抓住了,赶紧解释。那位是男同学,说没关系,你用完了洗好放那就行,我先借我同学的。女同学赶紧感谢,报了自己名号,问男同学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说晚饭后给送过去。一聊,都是同一届的新生。于是就熟络起来了,后来大家都成了好朋友。这位男同学后来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我也熟识,至今仍是我们同届校友聚会联络的主要发起者。
差不多三十年后,2014年秋天,在香港,这位女同学跟我聊起大学往事,谈到当年偷拿饭盆的场景,依然忍俊不禁。我们俩还好奇,那时大家为什么不怕别人的饭盆传染什么病菌呢?
现在想来,除了男女朋友,大概是谁也不敢去使别人的饭盆了。
等我们变成老生之后,食堂饭盆的故事又在新生中开始流行。不过,随着时间流逝,碗柜里的饭盆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学乖了,拎在了手上。再往后,在上海那次甲肝流行之后,学校里几乎再也没人会顺手用他人的饭盆了。
那个年代,偷饭盆风气之盛,一时无双。或许是受了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影响,窃饭盆也不算偷吧。
拎在手上的饭盆,除了占座等作用之外,上课时,如果中午老师拖堂,课桌里就会想起勺子敲击饭盆的声音,此起彼伏,错落有致。老师一般都心领神会,听到这信号,便宣布下课。偶尔有装着不知道的老师,这敲击饭盆的声音就会很刺耳了。
我被别人顺走过饭盆,但没有顺过别人的饭盆,无他,胆小怕事而已。
不过,今天的学校里,好像都不用自己带饭盆了,学校提供餐具了。这拎着饭盆上课去图书馆的风景,以及发生的各种故事,也就永远留在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中。
(作者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