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没有照片,怎么做到“人脸识别”,杜绝替考现象呢?

有考试就有作弊,在众多作弊方法中,替考可以算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即使如今防作弊技术不断完善,面部识别加指纹验证,每年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还是有不少替考者被抓。

那古代科举考试连照片都没有,又怎么确定考试的就是考生本人呢?要说杜绝替考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数量并不会太多。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科举考试防替考是有心理、律法、技术三方面保障的。

首先我们聊聊心理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古人刻意设计的防替考方法,而是一种正常的心态,那就是大多数乡试以上的考试,根本找不到愿意做“枪手”的替考人。

受一些不靠谱的影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读书人就是秀才,秀才就能直接进京考状元,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古代科举考试至少分为四个层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又分好几场,比如明清时分县试、府试、院试三场,都通过的人才能称为童生,再经过一定的考核才能参加乡试,通过成为举人;再通过会试称为贡士;再参加殿试,排名分三甲,称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由于只要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之后就有了做官资格,运气好的可以直接被选为县令,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几乎没人愿意在乡试以上的考试中帮你替考!

因为没能力考上的人去替考了也没用,而有能力考上的人为什么不自己考试去做官呢?毕竟当了官那可就飞黄腾达了,谁还稀罕你给的几个臭钱?所以,绝大多数的替考都只能发生在县试、府试、院试这几场童试中。

童试中真有不少作弊的,毕竟很多通过童试的秀才也没有能力再进一步考取举人,加之家境贫寒,自己又手无缚鸡之力,于是有钱人孔方兄运作一下,自有穷秀才帮忙替考。

在利益面前能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的,就要属律法了,这能起到很强的震慑作用。

如果有人在科举考试中作弊,首先面临的就是枷号示众。当场被捉,直接上枷锁,被监考官吏押出考场,在考棚外示众。大家都是读书人,这脸让他往哪儿放?

考试结束后,帮忙作弊者的功名会被革除,那些可以享受的特权,比如平时不纳粮、上公堂不下跪等全都没有了。这也就罢了,最让读书人受不了的是之后的大刑伺候。替考这种,属于科举舞弊中情形恶劣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是重罪。

比如乾隆五十七年,一场童试替考案中几名作弊者被判先枷号三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一般读书人哪受得了这个苦?

当然了,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作弊也是这样,只要钱给够了,自有穷秀才铤而走险。所以更关键的,还是要最大限度减少作弊的可能。这点,在童试的“考生须知”里已经写的明明白白了。

童试的第一场县试都是由县官主持,考生需要先到县署礼房报名,填写亲供、互结、具结。

所谓亲供,就是个人姓名、年龄、籍贯、体形、容貌特征,同时还必须填写清楚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履历,这就将考生的基本信息全都记录在案了。根据这个信息,考生就有了一张“浮票”,也就等同于今天的准考证。

这个浮票中最重要的自然是考生的体貌特征。没错,虽然没有照片,但是有文字描述。比如考生身高几尺几寸、体态是胖是瘦,有什么特殊体征,比如眼下有颗痣、嘴角有个包,甚至胳膊上有个疤、屁股上有胎记都是需要备注的。

到了考试那天进棚,需要搜身方可通过。一方面是防止夹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搜身全方面检查考生的特殊体貌。要找到大体相当的人还算容易,所有特征都符合,那就不简单了。

这种方法固然好,但负面作用也有。偶有考生因为生病由胖变瘦,或者临时过敏发痘痘,都被视为替考,那真的是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那些被冤枉的正主只能事后证明清白,考试耽误了也没地说理去。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如果报名的时候去的直接就是枪手,是不是就可以瞒天过海呢?还是不行,因为报名那天还需要互结和具结。

所谓互结,就是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一人作弊容易,还要拉拢四个一起考的,谁愿意给你陪葬?

而具结则是请本县廪生具保,廪生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功名在身的人,当然爱惜羽毛。廪生是吃公家饭的,每年由州县供应银钱膳食,基本不会帮人作弊砸掉自己的铁饭碗。

廪生的任务是证明考生确属其所填籍贯,不是冒名顶替,没有犯罪记录,且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古代不许参加科举考试的贱民)之子孙,这才能签上自己大名。有了互结和具结,就更增强了保险系数。

经过上述过程,一个考生想要用替考方式作弊,真的难上加难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人手眼通天,真的可以把一切都打点完备,甚至直接把关系通到主考官那里。如此厉害的能量,这就不是一般人能考虑的了。

(0)

相关推荐

  • 文人的出路,从《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看明代科举制度

    吕轻侯,人称吕秀才,明朝七侠镇人氏.祖上三代是知府,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不仅如此,吕秀才还能将当朝法律倒背如流.早年家境殷实考中秀才,后来家道中落屡试不中,二十 ...

  • 【三湘文艺】方良/古代人的高考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古代人的高考 作者:方良 又是一年高考时,又是一年毕业季.寒窗攻读十二年,园中是物应知我:金榜题名在此日,天下何人不识君.高考是头等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

  • 屡试不第吕秀才,子曾经曰过:你真的了解科举吗?

    一提到酸秀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吕秀才,他屡试不第,贫困潦倒,落魄到随便一个人都能讥讽的地步,是一个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的酸秀才,是彻彻底底的明朝科举的失败者.当代人提起 ...

  • 高湖余氏的科考密码

    高湖最早叫"山遐浦",后亦名"山下步",县志另称"高湖崖",今人则称"高湖沿".南宋时,有一位姓高的名士,相中了这片湖光 ...

  • 古代高考鬼见愁:想要考得好,心态很重要

    又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就一直被称为"百万学子过独木桥",其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尽管如今大学已经扩招,考上大学也不再被夸张地描述为"改变人生命 ...

  • 你想知道古代科举考试的试题内容是什么吗?清代最后一届科考试题

    古代科举考试一共考三场,每一场考三天.无论乡试.会试都是这样,可以说比现在的高考更烧脑,有的考生考完就晕倒了:但一旦考上就咸鱼翻身了,朝廷直接分配工作,而不像现在的高考考上才能读.下面是清朝最后一界科 ...

  •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 ...

  • 古代科举考试图解

    古代科举考试图解

  •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品德加分项”

    我家对面是一所市重点中学,这天早晨外出,发现无数平时在校门口横冲直撞的"三蹦子"都被交警拦住,勒令其绕道,那些开"三蹦子"的绝无二话,一个个都脚底抹油地开溜,再 ...

  • 古代科举考试卷面满分的小楷试卷

    今天给大家展示的中国古代科举珍贵资料<超等第一名刘已千考卷>,系番禺学附生刘已千考卷,小楷书法飘逸遒劲,为考卷中之精品善本! 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 ...

  •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详解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 ...

  • 科举1300年:一部令人震撼的古代科举考试作弊史!

    科举1300年:一部令人震撼的古代科举考试作弊史!

  •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

    文/张崇琛 童试在明清仅是一种"入学"考试,正式的科举考试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京城及各省城举行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称为"大比" ...

  •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时间 地点 流程

    科举考试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 院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