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手,缠腰,交互斗,一部“天书”让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浓厚兴趣

河北省正定开元寺的唐代钟楼与须弥塔。(王建安  摄影)

正定县(正定新区)隆兴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王建安  摄影)

正定县隆兴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板面内容。(王建安  摄影)

隆兴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厅内的雕塑。(王建安  摄影)

梁思成绘制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纵断面及立面图。(王建安  摄影)

隆兴寺内的摩尼殿,主要结构仍与宋《营造法式》相近。(王建安  摄影)

心斗、圆斗、叉手、缠腰,交互斗、齐心斗、昂上坐斗。看到这些词语,您或许会以为是哑语、密码,一定会摇头表示看不懂。这是我国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书籍《营造法式》的内容,不但我们看不懂这些术语,就连96年前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的“学霸”梁思成当时也表示看不懂。

1925年,在美国上大学的梁思成得到父亲梁启超赠与的宋代建筑书《营造法式》,这套印制精美却看不懂的“天书”使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难懂的建筑术语和营造方法激发了他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的志向。当然了,经过梁思成等一批我国建筑历史学者近百年的研究,《营造法式》中的绝大多数的术语的基本释义目前已经明确。《营造法式》中的术语记录了大量表示建筑名称、构件名称、部位、做法、样式、形制、工具或材料的名词,包括构件、部位、做法、材料、样式形制、仪器的名称,以及一些度量标准等。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籍贯广东省新会县,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之子。梁思成11岁由日本回到北平,14岁进清华(清华大学前身)学习,并在清华经历了长达8年的刻苦学习。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硕士学位。

1928年,梁思成到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后,有感于当时中国古建筑保护和研究的落后,认为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他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上世纪30—40年代,梁先生与夫人林徽因及其他同仁们实地测绘和拍摄了2000多件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先后踏遍中国15省200多个县,搜集了大量珍贵数据,为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30年代,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制建筑,要看只能去日本奈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美国学成归国,他们与营造学社的一行人踏上了寻找中国唐代建筑的发现之旅。从1932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率领考察队实地考察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终于在1937年6月下旬,找到了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最终证实这座东大殿正是唐代木制建筑遗物。

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不同年代曾多次造访隆兴寺内的摩尼殿,梁先生看到摩尼殿的建筑格局,惊叹“只在宋画里见过”。1933年4月、11月和1963年3月,梁思成三次考察正定古城,留下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尤其是《正定调查纪略》这一不朽的著作,更是以大家的才识、笔触确立了正定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梁思成一生著作颇多,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评价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为纪念梁思成先生为正定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2015年2月,正定县在对其居住过的方丈院进行维修后即避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厅,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和书籍介绍了梁先生毕生为中国文物事业做出的贡献及与正定这座千年古城的不解缘。1999年,原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