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篇 西拉沐沦河以北红山文化遗存分析1
X
图1 赤峰市征集的红山文化石纺轮。
摘要: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生产工具、社会生活、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近20年来西拉沐沦河以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相继被发现、发掘,一大批极富考古价值的石器、陶器和玉器先后问世,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资料表明,红山文化在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广大地域中分布广泛,并有继续向北部蒙古草原延伸的趋势。这些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的多个方面,证实了这里的红山文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史前文化典型,它代表并体现着红山文化这一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以农牧交错为特征的史前文化的超前性和进步性。
一
目前已发现的西拉沐沦河以北的红山文化遗存,绝大多数分布在内蒙赤峰市北部的翁牛特旗、巴林左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和巴林右旗境内,现根据已发表的有关资料和信息扼要叙述这些文化遗存的表像和特征。
1、海金山红山文化遗址。遗址位于西拉沐沦河北岸距巴林右旗海金山牧场场部约八华里的山坡上。虽未经发掘但依稀可见遗物散布面积约50余亩,表面覆盖沙土,有的地点已露出红烧土及灰土堆积。文化层约30公分左右,地表散布着一些石器和陶片等。在这里共采集到石器52件,其中打制石器17件、磨制石器17件、细石器18件。石器的类型有耜、斧、锤、凿、刀、铲、锛。属于细石器的有石叶、刮削器、石刃、石镞等。玉饰只采集到3件,皆佩饰。陶器采集到的是陶片。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饰纹主要有压印篦纹、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涡点纹、彩绘六种。
2、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存。这一文化遗址是1980年秋巴林右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约1000米,总暴露面积大约在150万平方米左右。在该遗址先后征集和采集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石雕和玉器等。这些遗物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存。在那斯台遗址所采集的遗物中有大量的夹砂灰褐“之”字纹陶器和泥质彩陶,其纹饰及器形同红山后出土和发现的陶器非常相似。石器有柳叶形石耜、石磨盘、磨棒、桂叶形石刀以及平底和凹底三角形石镞、石钻、尖状器、刀形器、石片与石叶等,也为红山后所共出。从陶器和石器的特征看,那斯台遗存尽管多为采集而非发掘,但属红山文化属性是毫无疑问的。此外那斯台的石雕刻品更是独具特色。发现的1件石人像高19.4厘米,通体磨光,头顶有三层“相轮”形装饰。浮雕“八”字形,口部无明显刻痕,两臂于胸前作合掌状,束腰,脚跪坐下,裸体赤脚,跪坐等外表形态分析,是为女性的可能性较大。(另有一件残石像)同时出现的石雕刻品还有鸟形玦、兽面形器、翅状器、石兽、兽头饰。规模庞大、种类齐全、造型多样的玉器群为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平添了更多的神秘,也充实和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这些玉器质料大都为软玉,多为淡黄绿色。其品类有蚕、鸮、鸟、鱼、钩型器、三联璧饰、龙形玦、云纹饰件、玉坠、玉管、纺瓜和玉斧等。
3、古日古勒台红山文化遗存。古日古勒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1983年发现的。当年7月至11月巴林右旗博物馆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7年6月又配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进行了第三次调查。三次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但属于红山文化遗存不多,石器中的磨制石斧、柳叶状(A型)石耜、石刀以及细石器标本石核、石叶;陶器中的双耳罐、钵,饰纹所见的“之”字形线,篦点纹、器底席纹,饰平行条带纹的彩陶等,在赤峰西水泉、辽宁牛河梁均有发现。
4、查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存。查日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东南约23公里、南距巴彦汉苏木10公里的查日斯台嘎查。1987年发现、1988年进行了三次调查。遗址分布在村西北约500米处的山岗东侧向阳扇面台地上,高出河面30-40米。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00米,南、北、西三面环山。文化层已遭破坏和扰乱,但可辨有8座东西向排列的房址,平面观察为长方形圆角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无门道痕迹。遗物有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在采集到的80余片陶器残片中发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查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存的第二种遗物是石器,其中是打制、磨制与细石器共存,器类有磨盘、磨棒、锄形器、耜、斧、刀、锛、研磨器、环状器以及刮削器、石叶、石镞等。玉器只有一件,近似虎形,黄褐色玉雕成。腹上部正中有一对钻圆孔,无论形制和内涵都很奇特。调查者也称这种“兽形玉器迄今罕见”。
5、左旗二道梁子红山文化遗存。二道梁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敖包乡友好村西300米处的第二道土梁上。1991年5月至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集通铁路建设,对作遗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