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一)
叶天士
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 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中风
详解:
偏枯:即半身不遂,为中风后遗症,故归入中风门。金元以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逐步地归到了类中风的范畴,张景岳则直接以非风名之。叶天士对中风特有发明,“强调了风者,阳气之变动。”,显示了其对肝阳化风的重视。在当代,中风虽然有现代医学抢救,后遗症也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张锡纯镇肝息风汤可用,但对于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二级预防,即既病防变,比如有高血压的病人,如何防范心脑肾并发症的问题。叶天士治疗中风,防重于治,平时重于发作时,膏方、丸方使用甚多,这些均与我们当前的情况是非常切合的。
在左:对于半身不遂,古人有左血右气的说法,就是说左半身偏枯的,重在治血,右半身偏枯的,重在治气。这样理解的原因是,从脉像上看,左手主心,肝,心主血,肝藏血,所以左侧在血。而右手主脾肺,肺主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右侧在气。而双尺脉,左肾右命门,左水右火,水近于血,火近于气,也支持这个观点。
脉诊
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此段有些费解,但只要抓住肝阴血亏虚的角度就可以理解了。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可见无论肝阴也好,肝血也好,二者有互相滋生的关系,血虚多见阴虚,阴虚也必然血虚。但阴虚则热,肝血虚却不一定会热,也有肝血虚寒的情况,如当归四逆汤证。但当归四逆汤的脉像为脉细欲绝,特点是细。而本证为脉左缓大,左则侯心、肝、肾,候血分。缓则非和缓之意,也不是指正常脉,而是指缓软,半身不遂之人,运动神经受损,血管张力下降,则会见缓软。此外,缓脉有时候也指热。而大,这里指阴血虚,阴分不足,不能恋阳于内,则阳气虽绝对不亢而相对却是亢的。此时,脉必然是轻按似大,而重按则虚。金匮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的“脉大“”就指这个。补中益气汤里的洪大脉,也是此意。所以,见到脉大,一定不要以为就是实热证,虚劳证也可表现为大脉。
本方组方也比较纯正,制首乌、 枸杞子、 归身、三角胡麻四味均是补血药,而且均是善于入肝肾的补血药,体现了滋阴以潜阳的思想。此为治本。病人已经存在阳亢化风之像,则已化之风当息,明天麻平内风, 黄甘菊清肝热, 石斛养阴除热而尤其善于治疗阴虚之肢体萎软无力,如地黄饮子之用石斛治疗足废不能用,也是此意。小黑豆皮色黑入肾,为补肾药,用此一味,以体现滋水涵木也。
原案没有疗效反馈,不过,此方想来,速效或许难,常服大有益,即使现代,我们治疗高血压,肾虚头晕,须发早白,头重脚轻,肝血虚四肢麻木,也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或许有人会问,叶天士为何不用一些搜剔通络之品,或参芪补益之剂以求速效呢,像这种四平八稳的治法得治到什么时候啊?其实,这种情况,用些这样的药,未必就不能加快疗效。但叶天士作为名动天下的医生,求其诊治一次非常不易,这次看完,下次就不知道何时了。这种情况下,唯有采取从本论治的方法,从根本上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才能使患者长期获益。若冒用温补或搜剔,患者出现情况又不能及时就诊,出现第二次脑血管意外的几率无疑是加大了。
本案总结到此。
三角胡麻即黑芝麻,色黑油润气香,色黑则入肝肾,油润则补阴液,且有润肠之功,气香则不碍脾。观炙甘草汤和麻子仁丸,用麻仁,一入心,一入脾,滋阴液同时有润肠之效。黑芝麻则入肝肾,润肠通便同时有乌须黑发之功。脑血管意外之后,大便多不通畅,使用润肠之药,有对症治疗的作用。而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梗后者,大便尤其不可干燥,这又是炙甘草汤用麻仁的用意。二者对照参看,可以明白。
黑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