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初心的感恩教育有必要存在吗?与其呼吁感恩,不如倡导爱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视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视频里的孩子们集体接受感恩教育的演讲,老师发出灵魂的拷问:
你明白爸爸妈妈有多么不容易吗?
你长这么大了,做了哪些对不起爸爸妈妈的事情?
以后还会不会不听爸妈的话?
视频里的孩子们一脸悲伤,泪流满面。痛哭流涕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眼泪不是为父母而流、不是为老师而流,是为了“好看”而流。
这样粗鄙的感恩教育,带着一股子传销的味道。就像传销都有套路,这类感恩教育也有专业操作。
这里面的“优秀妈妈”代表最爱干三件事:下跪、卖血、被欺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种感恩教育的精神世界里,妈妈总是个特别没有自我,甚至毫无尊严的角色,总是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未来、为了孩子做牛做马、为了孩子不要面子。
与此同时,在这种感人的时刻,放上一些《时间都去哪了》《天亮了》等感人的背景音乐一通洗脑,声情并茂,假模假样。
情绪渲染到位之后,就是操纵行为了。一哭二跪三拥抱,回家不忘洗洗脚。为了让这些行为合理化,讲台上的导师还会安慰你,“身体跪下来,灵魂站起来!”这话听着是不是还挺激动,要的就是这效果!
如果你还没被感化,就该明目张胆地情感绑架了,“不愿下跪的人,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无德无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细品,这不就是PUA吗?控制孩子的情绪以训化孩子,还顺带把妈妈也一块“绑”了——如果你没有为你的孩子付出一切,你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在这样粗糙的氛围传染和精神强压下,哪怕孩子根本没明白这些话语和行为的意义是什么,也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这个悲惨情境里,没来由地感到羞愧和内疚,被节奏带着走。在这场集体高潮的活动里,为哭而哭。
这种教育模式,只会让孩子感到情感压迫,疏远孩子与家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到亏欠和服从。试问一下,一个完全听话服从的孩子,始终背负着亏欠感的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敢怒敢表达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样的感恩教育,能解决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丁点问题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受过感恩教育荼毒的成年人都知道,这类教育,嘴上说的是道义,心里想的是生意。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孩子的顺从让家长感到自我满足,从而他们可以趁机兜售一些毫无含金量、当草稿纸都费劲的书籍,或者满嘴跑火车、鸡汤满满的视频,赚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
这种教育模式,是非常功利化的。不加以抵制,默许这样的行为存在,归根结底是教育的懒惰,单一地把流泪、洗脚、下跪等行为作为感恩的表现,这与我们培养爱护孩子独立自主和身心健康的目标背道而驰。
不必拿孩子的善良做戏,还影响孩子对情感的理解和辨别。指望听一场演讲,给爸妈洗一次脚,买一件礼物就能教会孩子学会感恩,这和拔苗助长没什么区别。
很多演讲老师会让孩子们用下跪来表达自己的感恩,可想一想,谁才会经常下跪?好像只有丧失尊严的奴隶。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71年了。
下跪本身就是一种极不平等的表达方式,它并不符合我们对人格平等的追求。今天你对父母感恩,用下跪表达恩情,明天受他人相助,是不是也要下跪?
其实这种狭隘的做法和想法,是有来源的。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一种相互捆绑的关系,父母不对孩子付出所有是无良无德,孩子不全然顺从父母回报父母是不孝不顺。这种沉重的恩情,依然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进步残留到现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偏向农业化,那么,这片土地上的父母会更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物质上的回报,所以,在以前的封建社会以及如今少部分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一个家庭会生育多个孩子来保证养老的成功率。
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反哺模式”,对于有的父母来说,生育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种“养老保险”,是让他们未来老有所依的存在。
正是这种残存的落后社会语境,不仅仅让这些感恩教育得以长期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与感恩有关的影片或广告,也非常乐于用“小男孩为妈妈洗脚”“成年男人对痴呆父亲愧疚哭泣”之类的情节来表现主题,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暗示我们,子女生来亏欠父母,作为子女要努力偿还。
时代在进步,观念也在更迭。从如今的社会语境来看,这就是愚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愚孝,就是我们应该拒绝的对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母和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子女不该成为赡养工具,父母也不该为孩子丢掉自我。不在亲情的基础上增加附加条件,不进行情感绑架,享受亲子之间的情感回馈,这才是比较理想比较稳固的亲子关系。
那种“为了你我付出多少”式的悲情话语,实在不该对孩子说,说了也没用,带有私心的爱,别指望孩子会全盘接受。强扭的瓜不甜,强迫的孝顺只会让人厌烦。
当孩子们长大后,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有了更多的社会阅历,就有了更独立的辨别力,此时再回想当年的无脑演讲,才会恍然大悟,真正的感恩,不长这样。眼泪,不该成为感恩最高的赞美。
就像我们对中老年喜爱的各类不经推敲的鸡汤文反感,孩子对这些高度煽情的“感恩教育”也不应该买账,当孩子无法拒绝,我们就应该先行拒绝。
真正的教育,绝不会一劳永逸,真正的感恩,绝不是亏欠与偿还,这样的感恩教育,请适可而止。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疑惑,这种流于形式的感恩教育,为什么至今还能一次又一次地割韭菜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1.情绪刺激的影响
就和传销的原理一样,掌握语言煽情技巧的人往往占上风,用激昂的情绪对人们进行洗脑。哪怕还存留一些理性冷静,也会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一想到还有几千几万人和自己一样来到这里相信这个人,自己只是其中之一,错了也无所谓,好像就没什么不可接受了。
而且,哪怕你定力强大,他们还会情感绑架,尽力制造一种对立,把不听从的人称为“懦夫”“伪君子”,让人们怕外界嘲讽、怕自己拿主意。就是在这样的诱导下,让家长和学生主动或被迫地贡献泪水、自掏腰包。
这种盛大的仪式和群体的裹挟引起强烈的即时反应,可就像看一场电影,当下感动得泪流满面,几天之后,连主角名字都忘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家长的理解错误
其实不少家长仍能被这种教育模式洗脑,甚至对这种教育感到满意,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本身就曲解了感恩教育的含义。在他们眼里,养育孩子,孩子真的欠了自己太多的恩情。
这种思维逻辑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因为养育是你的自愿选择,是你自己选择要孩子,并把他生下来,那么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养他教他就是你作为父母的责任。
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不是一直在付出,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爱,甚至比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加单纯无私,他们的依赖、笑容,都是给家长的精神回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感恩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又或者说,感恩教育,到底应不应该存在?
在我看来,可以但是没必要。李雪曾写过一句话:没有爱的夫妻关系需要忠诚,没有爱的亲子关系才需要感恩。
与其说感恩教育,不如说是德育教育。与其提倡感恩,不如提倡爱。感恩更像是一种愧疚下的回报,爱才是感恩的真正驱动力。之所以有人不懂得感恩,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以至于缺失爱别人的能力。
而爱也不是靠教育出来的,它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孩子有感恩之情,要先让他们感到安全温暖,感到自我被接纳、被认可,从而形成尊重他人和换位思考的健康人格。感恩也不只是对父母,而是对所有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
如果说,希望孩子懂得感恩,那我们就要先学会感恩孩子的存在。父母对感恩的态度是教会孩子感恩的种子,而让感恩之心茁壮成长,来源于父母的爱。
我,性格内向,容易崩溃
别人家的育儿经听听就好!育儿路上,最重要的是父母当下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