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电影观察:过于依赖“IP”的网大,急需寻求“质”的突破

网视导读: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点名批评了网络大电影所存在的“内容低俗”、“从业者专业性差”、“受众文化水平较低”等现象,相比两年前的积极看法与乐观态度,此次的观点则与之前截然相反。犀利的点评,反映了网络大电影的现状和急需改变的市场环境。

2016年到2018年,网络大电影可以说是飞速发展的两年,从微电影到网络大电影,变现能力的提升,资本不断地介入,使得市场上所呈现出的作品数量不断增加。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网络大电影的整体质量却一直都没有跟上资本的步伐,如何改变“内容低俗"“蹭IP蹭热点”等现象,便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2018年第一季度,网络大电影呈现出了开门红的态势,年初上线的几部影片均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播放成绩。2月1日上线的《灵魂摆渡·黄泉》播放量已经突破1.5亿,成为今年第一部破亿的网络大电影,也是第一季度的“最大赢家”。

《灵魂摆渡·黄泉》改编自热播网剧《灵魂摆渡》,是其系列网剧番外篇网络大电影。借助原网剧“IP”的知名度,再加上小有名气的演员参演,该影片在商业变现上大获成功。豆瓣上7.2的评分,也算是一次对“灵魂摆渡”IP商业开发的成功探索。

2月中旬上线的《济公之英雄归位》,是一部改编自经典IP“济公”的网络电影。播放至今同样收获了不俗的成绩。截至目前,播放量高达7500万,居于今年新上线网络电影播放总量的第二位。

在演员阵容上,相比同期影片,具有很大的优势。影片中两位主演陈浩民和林子聪,身为老牌港星,带动了电影的人气,吸引了大量用户观看电影。

《灵魂摆渡·黄泉》和《济公之英雄归位》虽同属知名“IP”改编的作品,但两部影片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前者在众多网络电影中,可算作是一个改编自热门“IP”的成功案例。

而后者则是借用“IP”之名,来实现圈钱的目的,质量上大打折扣,令观众心生反感。这也体现了 目前网络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想要借用“IP”之名给电影增加热度,却不注重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传递出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最终只能深陷“低质”的怪圈,难以自拔。

在近期上线的网络电影中,《报告老师我是东北银》的表现最为突出。其中一大亮点是 郑恺“升级”做老板,担任该部影片的投资人,并且在片中还深情客串了暖男备胎。

作为一部青春题材的网络电影,上线仅半个月,播放量已达3450万,在商业价值上初见成效。只是,如果在作品质量上深究的话,它仍称不上一部“优质”的青春影片。

郑恺在影片中只有一场戏,却赫然出现在主演名单中,想必这就是网络大电影的一种宣传手段。“利用演员名气来吸引观众,整个故事立意不高,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狗血青春”,这是很多网友对《报告老师我是东北银》的观后感。

另外,近期上线的《白蛇前传》《捉妖大仙》《封神降魔》等多部影片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商业收益,播放总量均突破两千万次。

从以上几部网络电影的片名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奇幻”题材,并且其中还有我们所熟知的“IP”元素,例如“白蛇传”“捉妖记”“封神榜”,这些被大众认可的“IP”,在没有取得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被拿来肆意“加工”,改得面目全非,然后冠以新的名字,这就是网络电影的现状。

就像前段时间,导演王晶怒斥网络电影“蹭香港电影IP”一样,现在的网络电影从业者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创新精神,还缺乏了对前辈们所创造出的经典“IP”的敬畏之心。

无论是王晶怒斥网络大电影“蹭IP”,还是人民日报批评网络大电影“内容低俗”“从业者专业性差”,这些事件都在警示及鞭策着网络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们,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要从作品本质出发,打造“全新”作品的同时,不要忘了保持“初心”。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长远来看,我们需要正视基层文化需求的饥渴现状,着力增加更高品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具体而言,迫切需要视频网站经营者和网络文艺创作者提高文化自觉,切实提升“网络大电影”的文化品质内涵,以健康优质内容赢得良好社会效益。”

-END-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网视洞察】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网视洞察】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如有其它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方授权并注明出处。

授权联系:微信号 xiaoxingxing050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