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式教育堪称坑娃教育,孩子有说不的权利,别让专制影响孩子

“小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呢?”这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小米,在回家路上发出的小小人生感悟。这句话立刻引起了老母亲我的警觉,“嗯?这是我娃在学校淘气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吗?”、“还是孩子在学校交到什么不靠谱的朋友,给我娃洗脑了?”、“难道是小米打算换风格,走‘叛逆’小少女路线了?

脑筋十八转,越想越离谱,在我忐忑的心情下,小米终于说出了下半句“今天老师奖励了西西一朵小红花,还夸他听话”,原来是因为一朵小红花,危机解除!我大松一口气,但女儿小米的问题却仍我脑海中回荡:为什么小孩子要听话呢?

一、父母眼中听话的乖孩子

就真的是好孩子吗?

中国家长从来都把让孩子听话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生活中“你这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你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做?”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候的常见句式。如果孩子问父母们为什么要听话时,父母可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来论述,例如“你们小孩子懂什么?当然要听家长的话”“我是你妈,听我的话还能害了你?”“这都是为了你好呀”等等。

但家长老师心目中听话的乖孩子,就真的是好孩子吗?让孩子听话真的是为孩子们好吗?其实不然!因为一部分表面听话的孩子“真我”仍在,只是在家长的要求下被压制起来,但一旦脱离紧箍咒的环境,便会加倍反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甚至会产生极端行为。在今年大火的关于校园霸凌电影《少年的你》中,施暴者魏莱就是典型代表。

魏莱是家长老师眼中的典型的乖孩子,学习优异,长相甜美,对老师同学举止有礼貌,但在魏莱靓丽的外表背后是万般扭曲的人格。她既是在食堂中向陈念问好的友善女孩,又是随后在无人的地方对陈念进行殴打的施暴者。她既是在审讯室内无辜可怜的小绵羊,又是在被戳穿后卸下伪善面孔的犯罪嫌疑人。

魏莱人前的听话乖巧是父母的要求使然,是对父母的讨好,在人后的残忍是从小的听话教育下人格的反叛和扭曲。因此,父母眼中听话的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听话的教育观点并不可取!

二、从家长到学校

为什么都渴望孩子听话?

在生活中,如果要找出中国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点,一定是都要求孩子听话,如果要找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那么也一定是“听话”。听话就像是个“紧箍咒”,时时禁锢着孩子的言语行为。 那么,为什么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呢?

1、从学校来说:节约师资成本、方便管理

在学校里,老师都很喜欢听话的孩子,班级中的班干部职务,以及各种奖项和荣誉也都总是垂青于“听话的孩子”。因为听话意味着不调皮,遵守纪律,不和老师对着干,能减轻老师管理班内众多同学的压力

同时学校为了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出于对孩子们安全的考虑也会要求孩子们听话。为了确保学校的高度安稳,学校往往制定众多规则,这些规定中有许多看来让人匪夷所思的“奇葩”规定。例如为了学生安全,家长只能携带保质期较长的食品,:牛奶、饼干、苹果、梨、橘子、香蕉,其他未入列的食品一律不能带入。再如,不能长时间盯着异性看、男女生校园内禁止结对散步、同打一把伞等一系列奇葩的规定。

即使这些规定并不符合孩子发展规律,学校也会三令五申让同学们遵守。因为只有一个个听话的班级才能构成和谐稳定的学校运作机制学校往往把如何有效管理孩子作为重中之重,而不是把如何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放在首位。

2、从家长来看:家校配合,有利于孩子学习

对于家长而言,听话的孩子可以让自己省心、少费力气。所以家长们经常会要求孩子听话,会把“孩子必须要听大人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类教育论调挂在嘴边,会用“听话”当作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同时,在以家长为权威的传统德育教育中,家长也会因为孩子“听话”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不仅是要听家长自身的话,当孩子早上出发离开家前往学校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嘱咐一句“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是因为当学龄的孩子上学后,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介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之中,家长认为自己是把很多的教育责任授权给了学校,那么就需要家校配合,一起让孩子来符合家校双方的规定,所以家长更会一味要求孩子听话。

但实际上,家长和学校的目标并不一致,学校更多看重的是成绩,家长更多看重的是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家长没有必要为了维护学校的权威性而强迫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因为我们最终目标是孩子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成长,而不是让孩子为了听话而听话。

三、一味强迫孩子听话危害大

家长们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

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听话、懂事的孩子,“听话教育”固然可以给老师和老师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带来诸多方便,但是从德育角度和儿童发展规律来看,一味让孩子听话危害十分明显!

1、禁锢儿童的思维,扼杀孩子主动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人,即使生理成年后,仍然缺失像洗衣服,铺床叠被子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甚至还能看到“大学后仍将脏衣服快递回家清洗”的新闻。

这正是要求孩子听话的弊端,长期的听话教育会使孩子已经丧失了主动探索和思考的积极性,把一个原本在5、6岁很好动很好奇的有主动学习性的“聪明”孩子变成了一个懒于思考,只懂得在行为上复制家长行为要求的“懒”孩子。听话教育固然好管理,但却让孩子慢慢成长为了一个没有自我、没有个性、缺乏思想,只会软弱服从的人。

2、违背儿童的成长特点,不利于孩子性格塑造

根据儿童阶段发展理论来看,儿童的成长应当是自由的、个性的,其特点应该是活泼、好动的,甚至偶尔给成人带来点麻烦也属正常。

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更倾向于女性化教育。家长们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能够比较好的能够控制自己的好动特点,所以现导致很多孩子丧失了男孩子本有的天性。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模式要求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与其口口声声让孩子听家长的话,不如顺应孩子成长规律,让孩子在天性自由的年纪做应该做自由的事情,让孩子体验真实的多样人生,让孩子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情绪。

3、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服从,压制孩子个性

卢梭曾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但是反思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小手放上小腿上, 不许说话不许动”的行为习惯教育开始,孩子们的感官运动能力便受到了抑制。中规中矩的教育教条,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服从,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同时儿童为了赢得大人的喜欢,会尽力展现自己听话的一面,有时甚至会做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事情,使得原本应属于自己童年的快乐荡然无存,儿童时期的童真、乐趣消失不见,听话教育促成了儿童的成人化。

四、教会孩子与世界沟通

比一味让孩子听话更有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和引导,而不是限制和干预。不是制定一个模式去遵从,而是让孩子自我发现和探索。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出现“反叛”心理,开始出现因为一件事而和家长展开争论时,请家长不要大声制止孩子,也不要一味让孩子听家长的话,这其实是孩子心理成长的体现,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开始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1、家长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给孩子说不的机会。

在孩子年龄尚小且自理能力较差的时候,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指示去做是可以的,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再出现总是用“听话”去教育和要求孩子时就不再合适宜,这时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长,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多给孩子拒绝自己想法的机会。

例如在小米经历语言爆发期时,每天都会点评和发表意见,“妈妈今天小米要穿红色的裙子”,全然不管红裙子已经被挂了个洞。“妈妈我今天不想穿袜子”,全然不管室外零下的温度。这是孩子出于语言爆发期的正常现象,孩子脑海中的语言中枢渐渐发展成熟,但此时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发育不足,理智脑发育不足,行为受情绪脑控制,所以导致小米在语言发育期时往往“语出惊人”想到什么说什么。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此阶段,家长们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长大了,不听话了”,孩子在“无理取闹的瞬间”时,也要允许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顺从。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或一个人愿意去倾听孩子的暴躁,家长愿意去接纳孩子的不顺从,而不是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

2、家长要帮孩子走向独立,教导孩子分清尊重和服从。

一个家长的恐怖,在于从不能理解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因为历史的顺延,当代家长们对孩子最大的期待一直是服从和孝顺,中国孩子想要获得的人格,难上加难。在知乎上有关“从小就听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问题的高赞回答格外让人心疼,“我的父母非常爱我,但是他们不知道,在很长的时间里,们是给我压力最大的人,是我生活焦虑和痛苦的根源。

家长爱孩子是天生的,但是过多的爱会干涉孩子的正常生活,家长们做的不应该是处处为孩子考虑,处处限制孩子,家长应该学会放手,帮孩子走向独立,不要让那些让孩子“听话”的做法,束缚了孩子思考、动手、发问的能力。

同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清尊重和服从,告诉孩子尊重是平等的但是服从是被迫的尊重是双向的而服从是单向的。父母的所有想法和做法不一定都是对的,对于家长或者长辈的行为不应该盲目遵从,在和家长意见不统一时,也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只要是经历过思考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

3、家长减少自身控制欲,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做决定。

家长们口口声声宣称着“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如果我们稍微诚实一点去反思大人对孩子“听话”要求背后的动机,就会发现大人要求的“听话”和“省事”可以划等号。打着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听话”,其实是大人懒得跟孩子沟通、懒得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听话是成年人内心深层次的“自私”需求,折射的是成年人内心深处“凌弱”的心理。

家长们总认为自己最爱孩子,绝对不会“害”孩子,她们常常以大人的身份来控制孩子,比如用”我是大人,听我的还能有错?”“我是妈妈,还能害你?”的角色来绑架孩子,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总认为孩子还不懂事,所以孩子必须要按自己说的去做。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件专属于自己的归属品,因此在对待孩子时总是武断地指手划脚,或提出指责,或提出批评,或提出过高的要求。

家长要明白孩子有说不的权利,以及对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是正相关的。家长要减少自身的控制欲,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做决定,在生活中多给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周末去爬山还是去好朋友家,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练琴,让孩子在这些小事中培养孩子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家长要明白一味让孩子听话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和引导,而不是限制和干预,不是制定一个模式去遵从,而是让孩子自我发现和探索。家长们教会孩子分清遵从和服从,多给孩子一些独立和自主的机会。

推荐阅读

大学期间,应该做兼职吗?

精英教育全民化告诉我们: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方式

好的教育,该不该男女有别?不要让你的孩子,被性别标签定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