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儿时读书
回忆儿时读书
回想七十年代的农村,穿过时光的隧道,忆海的单放机回放到我的童年时代读书的清晰画面。我们的村子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背靠秦岭,傍依建子河。相传钟离权和吕洞宾曾在此修仙成道,终致聪慧超俗,名扬四海,故此而得名。因此村名美其名曰“钟吕坪”, 钟吕坪地名由来久远,在那里便开启了我的童年读书之旅。
我们读书的年代极为艰苦,没有桌子,就用水泥或“胡基”垒个小台台,自带个小凳子。如同参佛的高僧,一人一个水泥桌子。热天还可以,一到冬天,手放在水泥桌上面,如同针扎般绞心的疼。教室没有取暖设施,如同冰窖全身冷得要命。坐在冰凉水泥墩墩里面,脚时常冻的发麻。一下课,腿伸不直,无法站立。小时候,我们的小手一到冬天肿的就像一个圆面包,圆鼓鼓,又像一个发酵很好的红糖枣面膜膜,颜色深褐又肿又圆,还裂着小口子。有的小手已冻的流浓了。红肿的小手握笔都很困难。一到晚上,坐在热炕上,又是奇痒,老想用手去抓,一抓就破,一破就流脓。我们那个年代下课游戏是让人满怀回忆的,“加暖暖”“斗鸡”“跳方格”“打面包”这些充满童年回忆,装载一生的快乐挥之不去,如同烙印般镌刻在记忆深处。儿时的快乐就像山里人家屋梁上悬挂着的腊肉,年代越久更是更浓香的惦记。“加暖暖”就是找个有墙角的地方,一个挤一个,谁若被挤出人群就跑后最后面接着挤,说着笑着,彼此间的友谊是童真无邪的,不分男女、没有贵贱之分。彼此靠身体来抱团取暖。“斗鸡”就是将一条腿双手抱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位置,相互碰撞,谁若被撞到便就输了。那时家里穷,冬天裸着身子穿着棉衣,棉衣外面没有外套罩衣,里面没衬衣,棉衣是从外面缝隙能看到肚皮的。衣扣是手工做的棉纽扣,早上去上学扣子要费很大劲才能扣上。晚上睡觉要解开须大人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解开的。童年读书总感觉冬天比北极还要冷,我感觉我的童年读书时代,是在冰窖中度过的。
童年的读书时代,环境极为恶劣。天晴上学还好,满路的尘土在路上奔跑扬起很大的尘土,如同《西游记》中神仙腾云驾雾。一旦下了雨就苦不堪言。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雨具这一说词。雨衣、雨鞋、雨伞见都没见过,更别提用了。下雨了。头上顶块破塑料片,有时父亲会将一个装过化服的袋子,将一个角按进去,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其样子就像三国时代女人穿的孝帽,一头很尖又像武士头盔,服料袋子口向下,大概刚与腿膝盖后的腿弯弯相齐。上身是干着,而腿下面及鞋全是湿的。路面全是半尺高的烂泥,有时走路时鞋陷进泥里被泥粘着,只有脚拔了出来。
我们童年读书,那时没有更多课本,只有语文、数学两门,即便英语课上初一才有的学科,现在小学三年级便有了英语。没有更多的习题大小册子。书包是用布手工缝制的,一旦下雨经常书被淋湿。有的学生背着用化肥袋改成的书包。我们上学的时代,没有大型家电。但感觉一到冬天经常性停电,经常是半夜才来电。夜里学习用的是煤油灯,灯光昏暗,风一吹豆苗大的灯蕊胡摆乱舞,煤烟很大。煤油味道很难闻、眼睛经常被油烟熏的发青。那时读书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时代,课外阅读书就像当今吃麦当劳,是相当奢侈的。一本课外阅读书在同学间借来借去,翻的稀烂。放学路上一边走,一边看。了解外面世界,也是从课外阅读中知道的。
过去读书的时光,充满了酸楚的泪。如今生活变得安逸富有,读书成为我业余消遣的奢侈品。每每夜深人静,泡杯青茶,放堆花生、瓜子、锅巴一边看书,一边独饮茶、一边品着零食很是滋润惬意。午夜的灯光倾泻在洁白的书页上,柔和的光线恰如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读到深情意浓处,泪洒页面,读到激情荡漾处,心潮澎湃。在读书的时光里,挥洒着自己的情结,不会打扰别人的春秋大梦。
作者:党眉清
编辑: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