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真言

转载:《绿藻食疗网》

下文摘自中粮集团所属的屯河集团董事长郑宏波先生所写的《病患真言》。郑宏波先生于2007年5-6月份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当时国内外权威都非常不乐观。现在快5年了!宏波先生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患有癌症疾病,除了遗传的因素以外,生活规律、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思想观念以及性格特点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得病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人们往往是在得病之后总结原因时归结为上述因素中的某一项),而对于治病则更加重要。人们一般都是在不经意间得的病,得病之前就什么都注意到是很难的!而得病之后都比较注意了。但是得病之后,人们往往愿意归结为一两个原因,忽略其他更多的原因。须知,像癌症这样的重病,一般都是由综合原因导致的。尤其是在改善疗法上必须考虑综合因素的作用。否则,因为少考虑了一项两项因素而改善失败是非常可惜的。比如,只注意了饮食,忽略思想情绪控制,结果总是想不通 自己怎么就得了癌症了?整天着急上火,对于疾病的改善急于求成,尽管吃的很健康,癌症也会发展很快的。我的体会是:打针吃药是治病,而生活规律、体育锻炼、控制饮食、调整心态也是治病,而且是比吃药还重要的治病措施。这些因素对于健康,尤其是康复,缺一不可!
   “与癌共存”是值得重视的价值观, “与癌共存”不仅仅是迫不得已,还应该欣然为之,追求长远。要把“与癌共存”作为一种价值观来看待,要把癌症既当作敌人又当作朋友来看待,化敌为友才能长久共存。(既是敌人又是朋友的说法可能许多人很难接受,但是现实中许许多多的例子都是这样:战时是敌人,平时当朋友;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或是在其他许许多多领域,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与癌共存”最初都是迫不得已的,但如果停留在迫不得已的阶段,往往不会长久,总会受到“斩尽杀绝”的影响而去采取极端的措施,最终还是患者受难。如果我们把癌症当作一个必须接受的朋友来对待,研究分析和掌握它的规律,想方设法与之和谐相处,就一定能够长期共存。“与癌共存”的真谛在于长期共存,越长越好。因此,不应该简单地把它看成迫不得已的权宜 之计。
    癌症,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癌症是与病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我们通常把病人的精神状态归结为豁达一点,勇敢一点。简单地说就是:“想得开,不害怕”。当然,做到这两点很不容易,但是仅仅只有这两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病人的精神状态是个综合因素,包括思想观念,分析能力,心理承受,性格特点,是否勇敢,能否果断 等等。所谓“思想观念”是指对待人生、疾病等问题的基本观念,不在意疾病与健康问题不行,过于在意疾病与健康问题也会导致思想负担过重。所谓“分析能力”,是指对于疾病或者诊疗方法和方案,病人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为病长在你自己身上,自己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所谓“心理承受”是指对于癌症的危害、别人的病例等各种各样的说法,必须要有相当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别人只敢说好不敢说坏,影响自己全面判断。一旦听说坏的方面(即使别人瞒你也总会知道一些的)自己又承受不了,这就很麻烦。所谓“性格特点”是指尽量开朗豁达一些为好,有话不说或自我封闭不利于探讨问题也就不利于解决问题。所谓“是否勇敢”是指药总是苦的,病总是要疼的,害怕也没用,只会增加自己的烦恼,必须要勇敢面对。所谓“能否果断”是指诊疗关键是决策,缺乏果断只会贻误良机,诊疗中当断不断失去的机会一般是不会再来的,而治病决策错误的代价就是付出生命。
    我相信,思想观念(人生观、疾病观)正确就会导致分析病情的客观和全面,而分析的全面和正确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就强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通常比较开朗和勇敢,而勇敢的人才比较果断。这些精神因素对于癌症的改善起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至今仍未见到科学研究成果证明癌症的改善与人的精神状态究竟有哪些具体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但是已有无数事实证明癌症的改善是与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的作用机理虽未找到,但精神作用的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支持,帮助战胜疾病。一场大病有所好转之后,人们往往都归功于医生或药物。其实,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精神鼓励;二是自我正确对待。
    坚持积极乐观对待疾病,坚决选择科学疗法和坚定不移加强身体锻炼是我自己总结的战胜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正如对待其他事物一样,对待疾病也不例外,所有的外因都要转化为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待疾病最重要的是病人本人的心态。它包括对待疾病的态度,对待诊疗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态度;以及信心、耐力、勇敢、坚强、乐观、积极等精神状态。心态源于认识,认识源于客观;只有客观地认识疾病及其疗法,才能对它有个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采取正确的措施病情才能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个逻辑不难理解,也非常重要。这个逻辑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性!如果开头错了,后边就不可能正确。但是,人往往在别人得病时容易对病情客观看待;而在自己得病时就不那么容易客观的看待了。而掺杂着主观因素去看待疾病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认识;基于错误的认识就很容易采取 错误的办法;结果,悔之莫及。
    人的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不可重复性。因此,给人治病是个不许犯错的事情。所以,首先必须要客观。我的经验是:要做到客观,有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你就假定这个病是别人得的,就假定是在讨论别人的病情。客观性不仅仅表现在得病之初对待疾病的态度上,而且贯穿治病的整个过程之中。随着病情的发展,每一步的诊疗方案都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过去的诊疗结果,或在别人身上的改善结果;客观求实地总结自己的体验;然后,确定下一步应该如何正确的把握改善疗法。前一步的成功不代 表后边一定成功,在别人身上的成功不代表在我身上也会成功。任何一步的错误(或者失败)都可以断送生命。但必须把握住一条:在别人身上不成功的,就不要在我身上再试了。
    心态,说到底就是对待疾病,对待生命的态度。乐观也好,信心也好,勇敢也好等等,其实都源于对生命的态度。生命与生命有很多差别。人们往往追求的是生命长短的差别,其实更为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差别。生命质量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生命的意义、价值;对其他生命的影响力;生活质量等等。重视生命质量,忽略生命长 短,就容易摆平心态。对待生命的心态摆正了,对待疾病的心态就很容易摆正。
    时至今日,人们还无法预先知道自己会得什么疾病,也无法阻止自己不得什么疾病。医学不能解释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对于集精神和**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来说,精神对**到底能起多少作用,无人能予回答!但是已有无数事例证明:由于精神因素(包括心态)的作用,人是可以与任何疾病抗争并取得胜利的。因此,人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生活质量,生命质量。
    疾病,重识人生的契机。是苦的,病是疼的。谁也不愿意得病,但谁都不能不得病。
疾病和康复是一对互逆的矛盾。它们本身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许多时候人们做了一些不健康的事情,比如吸烟、熬夜、大吃大喝等,但是并没有马上出现什么问题,那是因为身体还好,还扛得住,还没有过度。一旦过了度,疾病不知从哪里一下子就会冒出来。康复也是一样,针对疾病所进行的调理、锻炼、改善疗法等等,只要坚持下去,健康的因素逐渐积累,总有一天病好像一下子就好起来了。但是有一点请记住:任何疾病都很难康复到和没得病之前一模一样。因此,可以这样说:人只要得了病,就是要付出代价的!差别只是代价的大小。康复得好付出的代价就小一些!康复得不好付出的代价就会大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就是一个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了解疾病及其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实就是了解人生,了解自己。
    在常人眼中,病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其实,病人往往都是勇敢和坚强的。因为得病以后没有办法,不挺得住怎么办?得病以来,许多人当面赞扬我“勇敢坚强”“了不起”等等。而我则如实回答说:“没有办法,如果换了你也会坚强勇敢和更加了不起的”。我认为,得病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病人是可钦可敬的。
    以病人的眼光观察事物,常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首先,得病以后才真正知道健康的重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最好的祝福就是祝愿健康等等,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任何道理只有在自己体会了以后才能派上用场。健康问题也不例外。在健康之时,人们往往是不太在意健康的重要性的;病了之后想想自己健康时的情况和看看别的健康人的状况,羡慕之心油然生起(也许人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手破了不能沾水时,看见别人正常地洗手都非常羡慕)!珍惜身体,保持健康是人生的首要问题,人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次,身体健康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又要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时要放弃自己喜欢的口味爱好);既要注意保 健,又要加强锻炼;既要保重身体,又要保持心态;而且这些要素都必须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不行,要长期坚持。遗传基因优秀和年轻体力好等自然而然的健康因素可以帮助人们保持旺盛的精力。但如果把这个优势作为可以忽视健康问题的理由,必然导致“只吃老本,不立新功”;总有一天健康问题会像天塌了一样压下来,结果很难预料。可见,光是身体健康这个课题就够我们研究一辈子了。
    再次,得病以后才会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就是关注自己,关注自己以后发现原来关心自己其实也就是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关心他人。因为人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越近依存度越高!依存度越高,一旦失去一方,另一方就损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但为了自己应该健康地生活,为了他人(亲朋好友)也应该健康地活着。如果因为自己不好好活着而给别人带来痛苦那就不合适了。
    最后,疾病使人关注身体健康,由关注身体健康进而关注生命现象,由关注生命现象进而研究生命问题(生命现象的复杂性,精神与**的关系,生命的价值、意义、作用,生与死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会使人升华、释然、清醒和脱俗。疾病会使人想清楚很多事情,无病难悟,有病有悟,小病小悟,大病大悟。从这个意义上讲,得病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作为一个生物体,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从地震和矿难中可以知道,再健康的人不吃不喝也就能挺几天时间;一个病人要说不行就会更快。但人的生命力又是十分顽强的,生的信念和欲望会让人坚强而持久地与疾病斗争并且长期的活下去。几乎所有的生命奇迹都告诉我们:人的意志力其实是非常强大的。关键是要坚定信念,坚定意志。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意志坚强,精神上挺住,人是可以坚持很久的。但是一旦意志垮了,人很快就会倒下。疾病就是一种折磨人的东西,主要是折磨人的意志,挺住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疾病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也是对人意志力的最好锻炼。
    自信地看病,自主参与诊疗,才能自觉康复。病人的坚定和坚强除了体现在与疾病作斗争方面而外,我认为还应该体现在对自己的自信和对改善疗法的掌控方面。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病人去看医生,就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就好像理亏的求人恩赐一样。其实,得病并不是什么错误的、理亏的事情。病人和医生之间也不应该是一种谁求谁的关系,更不应该是一个犯错误的人和一个训导者的关系。谁都不愿意得病,得病是没办法的事情,看病是不得已的事情。病人就应该大大方方地看病,认真细致地提问,搞清楚病因所在。然后,与医生一起分析病情,探讨改善方法,确定方案。之后再遵照医嘱,积极配合,愉快诊疗,积极康复。作为患者首先要自信地去看病,然后自主参与诊疗,最后才能自觉的康复。
    总结治病之道,我认为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无病定要防,有病不要慌;看病有主见,治病要坚强;医生要选择,药物要甄量;生活要规律,锻炼不能放;心态要平和,心情要顺畅;病是自己的,只能自己扛;坚信病能好,奇迹降身旁;病患不由己,人生不勉强;生死可度外,生命可延长。
    生了大病,促使思考生与死之大命题。 疾病是伴随人生的影子,疾病又是认识人生的契机。人生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经历过求学、工作、事业、爱情等等之后都会使人对人生有新的认识。经历过疾病之后更会使人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因为疾病和战争一样,是波动较大的经历,是直接威胁生命的经历,不是那些平和的经历,所以对人的刺激较大,影响较深。现实生活中的人一般是很少想到死的,如果偶尔想到过,那也是一闪而过,不会去细想。但是当一个人患上了癌症,并且生命已经有了一个为期不久的期限以后,生死问题必然会经常缭绕在心头。从临终的角度看人生,类似于从退休的角度看工作,你会得出许多和常人不一样的结论。命是什么?死是什么?生该如何?活着为啥?等等,都不是很容易想清楚的问题。但是想过和没想过还是不一样的。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常识。但是知道这个常识不等于病了就一定很坦然。得病有个想通的过程,真正想通了不但会安下心来养病,而且连生死都看透了。得病的人都希望康复,但是有些病是不可能康复的。得了这些病就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思维方式。一旦改变了,人们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片天地。生存方式的变化 必然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思想内容和思考结果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人会走向更加成熟。
    生命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生命(植物的和动物的),正是它们的生生死死才使大自然呈现出多姿多彩。因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人有精神智慧,所以人的生命就和其他所有生命不同,有其独特的宝贵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思想和智慧可以流传下来影响他人,是一种其他生命所不具备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的意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你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多少精神财富,你给后人留下多少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