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
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
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
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
(选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
材料二:
90年代末期互联网兴起,改变了印刷媒体的主导地位,也使得文艺生产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传统文艺逐渐数字化,如文络文学、胶片电影变成数字电影,另一方面网络也产生了数字化的文艺产品,如网络游戏、二次元文化等,这使得网络评论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转变。因为互联网平台的交互性和社交化,网民不仅成为网络文艺生产的主体,所谓“用户生产内容”,而且消费者的点赞、评论也介入到网络文化生产的内部。网络文艺评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批评参与到网络文艺创作中,如网络文学的更新,会受到消费者对剧情、人物的讨论,网络写作为了产生更大的用户粘性,会在乎评论者的意见;其二,受众粉丝化,用户的点赞、刷流量和打分会对文化产品的市场效应产生影响,如电影.上映初期的网络口碑对后续票房非常重要;其三,网络评论带有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特征,容易形成极化效应,个别极端言论会被放大和引发围观效应;其四,评论的形态也不只是文字,而是弹幕、鬼畜、短视频、表情包等更加多元化的萌言萌语,这符合网络交流的习惯。
材料三:
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但它们不是使文学式微,而是使文学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开始了更有力、更高的飞翔。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作家的职业感也许没有从前那么强了,但创作出具有社会反响的作品的作家,具有广泛的名誉和影响力。许多电影电视剧也因为改编自文学作品而产生广泛影响,这些改编作品既来自传统的文络,上的各种小说。在中国,很多人用文学人口这个概念来分析当今的文学态势。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网络文学写作者,文学杂志、报纸、出版社的编辑,文学网站的从业者,作家协会等组织的工作者等等,如果把广大的文学阅读者也计算在其中,那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手机用户中愿意进行文学式阅读、尝试进行文学类写作的人空前增加,这才是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情形。一些从前与写作毫无关联、怯于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人,慢慢地加入了写作的队伍直至显露出创作的才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时代,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数字技术创造的全新社会环境与条件。
B.在新媒介的推动下,人机共演、人机共舞等会促进网络文学精品的产生。
C.在数字时代,新技术应成为创作内容,实现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革。
D.受现代科技和传媒的影响,怯于文字表达的人也可以慢慢显露出写作的才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以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为例,证明数字时代赋予了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
B.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重点阐述了互联网产生之后文艺生产的形态所发生的变化。
C.材料三围绕“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材料三中“式微”“想都不敢想”“文学态势”等,体现了语言的典雅、通俗、学术化特点。
3.下列案例,不能体现材料二阐述的网络文艺评论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流浪地球》上映后,有观众因片中存在常识性错误而认为它是“中国科幻片之耻”。
B.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初期就收获了观众良好的口碑,使得后续票房持续增高。
C.不少网友在手机APP上听到歌词“要是能重来”后,纷纷弹出了弹幕“我要选李白”。
D.武侠小说家金庸在《明报》上连载长篇小说时,会根据读者的意见修改故事情节。
4.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摘自不同的文章。请你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分别补写两则材料的标题。(4分)
5.有同学认为材料一的结构脉络混乱,段落之间缺少内在逻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渡船
刘帆
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惯了,这些渡客,马老四有的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故意抬高了八度声音,冲着青衣江吼道。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
“开船喽——”
这马老四,今儿个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钟呢!
众人不情不愿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上船。
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洋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就在这青衣江,却也是十分地显摆了。比起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码,在这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的船,在这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远近,也就他的船最好了。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上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老些。
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看到停渡的。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圩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已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呼声:“等一等!”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
“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3期)
链接材料:
他力图将传统文化和生活韵致重新演绎,注入觉悟、觉醒等内心梦幻与灵动,抒写唯美、极致、婉转、情愫、曲奇、哲理、经验等等,在生活与现实的经度和纬度上,借助小小说描摹宽广的世界、美好的时光、永恒的灵魂、历史的脚印等等,空间挥洒、故事悸动、人物鲜活,对人生有启迪有默默无声的建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通过讲述留下梦幻印痕,展现不同的生活况味和矛盾冲突,关注人生、情感和当下生活状态,具有较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节选自杨晓敏《刘帆小小说简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发呆”写出了他心事沉重,“独自”写出了他内心的想法不被人注意,与后文的“一群人”形成了对照。
B.作者写渡客们谈论架桥话题时用到了成语“肆无忌惮”,既表现出渡客们内心的冷漠,也从马老四的角度写出了他内心对这一话题的反感。
C.小说结尾有关“渡人”的对话发人深省。马老四的“渡人”是将人送到对岸,儿子将来的“渡人”是教书育人,这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体现了“链接材料”中“展现不同的生活况味和矛盾冲突,关注人生、情感和当下生活状态”,其中“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于马老四的内心冲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多种叙述方式。按事件发生顺序展开时,不断交代航船与渡口的来历,这属于插叙。
B.作者善于描摹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对马老四内心世界的展示,使得小说带有了浓浓的抒情意味。
C.小说语言通俗,用词精准,“挂”“鼓”等动词写出人物愉悦的心情,从而与现在的烦恼形成反差。
D.小说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暗示着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8.小说题为“渡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青衣江两岸圩市的差别?(4分)
9.杨晓敏评论刘帆小小说时提到了“觉醒”一词,你认为《渡船》中有没有写到人物的“觉醒”?请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廖德明,字子晦,南剑人。少学释氏,及得龟山杨时书,读之大悟,遂受业朱熹。登乾道中进士第。知莆田县。民有奉淫祠者,罪之,沉像于江。会有显者欲取邑地广其居,德明不可,守会僚属谕之,德明曰:“太守,天子守土之臣,未闻以土地与人者。”守乃惭服。累官知浔州,有声。诸司且交荐之,德明曰:“今老矣,况以道徇人乎?”固辞不受。选广东提举刑狱,弹劾不避权要。岁当荐士,朝贵多以书托之,德明曰:“此国家公器也。”悉不启封还之。有乡人为主簿,德明闻其能,荐之。会德明行县,簿感其知已,置酒延之,悉假富人觞豆甚盛。德明怒曰:“一主簿乃若是侈耶?必贪也。”于是追还荐章,其公严类此。时盗陷桂阳迫韶韶人惧德明燕笑自如遣将弛击而亲持小麾督战大败之。乃分戍守,远斥堠,明审赏罚,宣布威信,韶晏然如平时。徙知广州,迁吏部左选郎官,奉祠,卒。德明初为浔州教授,为学者讲明圣贤心学之要,手植三柏于学,浔士爱敬之如甘棠。在南粤时,立师悟堂,刻朱熹《家礼》及程氏诸书。公余,延僚属及诸生亲为讲说,远近化之。尝语人以仕学之要曰:“德明自始仕,以至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而已。”有《槎溪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廖德明传》)
材料二:
廖德明,字子晦,顺昌人。少学释氏,及得杨龟山书,读之大悟,遂受业文公之门。乾道五年进士。历知莆田县,通判潮州,知浔州,除广西提点刑狱,移江西、广东。复以直秘阁知广州兼广东经略,进直焕章阁,除吏部左选郎官。寻奉祠卒。先生初除浔州教授,为学者讲明心学之要。在南粤立师悟堂,刻朱子《家礼》及程氏诸书。公余,延僚属及诸生亲为讲说,远近化之。尝语人以仕学之要曰:“德明自入仕至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而已。”学禁方严,先生确守师说,不为时论所变。所著有《文公语录》《春秋会要》《槎溪集》行世。(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①)
注释:①《宋元学案》:清代黄宗羲著,主要介绍宋元时期各派的思想学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时盗陷桂阳/迫韶/韶人惧/德明燕笑自如/遣将弛击/而亲持小麾督战/大败之
B.时盗陷桂阳/迫韶/韶人惧德明/燕笑自如/遣将弛击/而亲持小麾/督战大败之
C.时盗陷桂阳/迫韶/韶人惧/德明燕笑自如/遣将弛击/而亲持小麾/督战大败之
D.时盗陷桂阳/迫韶/韶人惧德明/燕笑自如/遣将弛击/而亲持小麾督战/大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B.教授,古代既指各州县掌握课试的学官,又指私塾先生,此处是对私塾先生的尊称。
C.三代直道而行,语出《论语·卫灵公》,意为“在夏商周三代能够坚持正道而行事”。
D.《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国历史,也是儒家“六经”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廖德明敢于坚持正道。太守为了显贵的利益劝说德明,而廖德明申明太守的职责,且认为太守不应该随便将土地给予私人。
B.廖德明荐人能够坚持原则。他认为官职是国家的,不能通过循私请托的方式获得;当他人举荐自己时,德明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C.廖德明为官不徇私情。同乡是贤才,于是德明举荐了他。但同乡为了感激他,用自家奢侈的食具宴请德明,却遭到了他的训斥。
D.廖德明为政为学均有成就。他在地方和朝廷均有任职经历,同时又钻研心学,即使这种学说遭禁,也依然坚守老师的学术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有奉淫祠者,罪之,沉像于江。(4分)
(2)先生初除浔州教授,为学者讲明心学之要。(4分)
14.两段材料有关廖德明的记述,侧重点有何差异?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怀锦水居止①(其二)
杜甫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注释:①锦水居止:指杜甫草堂。此诗作于永泰元年,作者已离开成都,来到云安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在成都修建的草堂在成都万里桥之西,百花潭之北,地理位置绝佳。
B.颔联中的“老树”是虚写,暗示自己长期漂泊,饱经风霜,且垂垂老矣。
C.颔联写的是在草堂所见之近景,颈联写的是远景,远近结合,相得益彰。
D.颈联既有空间的转换,同时也写出了草堂所见之景从白天到黄昏的变化。
16.有同学认为“既然是'形胜地’,为何'惜哉’呢?不应该是'美哉’'壮哉’吗?”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善用“枫”的意象寄情达意,例如白居易的“ , ”(《琵琶行》)。
(2)姜夔《扬州慢》中的“ , ”能够对应本词前小序中的“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之语。
(3)“乌鸦反哺”在古代常指奉养长辈的孝心。李密在《过秦论》也借用该典故,用“ , ”表达对祖母尽孝之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六安”作为地名,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六”最早是个国名,相传为禹分封给著名大臣皋陶后代,所以“六安”别名“皋城”。一般而言, ,例如在过去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六”一直保留着“lù”这一读音,并收有“六安”词条。不过,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六”已无“lù”音,“六安”的读音似乎确实应为“liù ān”。实际上,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里不仅凝固着历史,更( )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这类用于地名的专属名词,最为恰当的做法是,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固有的习惯性读法,尊重当地民众意愿。何况,保留一个地名读音的历史文化连续性,不仅是一种传承, 。如果( )改变,反而容易造成混乱。就此次事件而言,在民政部门为地名读音定分止争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词典( )机构,也当及时跟进,在《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字典修订时,恢复“六安”“lù ān”读音,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也让社会公众念得准确、读得明白。
18.依次填入文段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承载 突然 编纂 B.承接 突然 编辑
C.承载 贸然 编纂 D.承接 贸然 编辑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活化石”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读者要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
C.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了缩短教育学制的建议,这无异于平地里的一声“惊雷”。
D.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0.根据语境,在文中空缺的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虽然根据接种疫苗直接保护个人免除传染病一直是大多数疫苗开发的重点,而且是新疫苗能否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因素,但疫苗诱导保护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显然是群体免疫。疫苗不可能保护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因为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接种疫苗,而另一些人尽管接种了疫苗,却可能没有产生免疫应答。然而幸运的是,如果一个群体中有足够多的人接种了疫苗,并且疫苗接种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预防感染本身,那么病原体的传播就可以被中断,疾病的发病率就可以比预期的下降得更多,这是对个人间接保护的结果,否则他们就会受到伤害。有趣的是,非常高的疫苗接种率也可能有不利的一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病原体传播,就会阻止接种者自然增加免疫力,如果不进行疫苗的加强接种,就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21.对文中画线部分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按照接种疫苗直接保护个人免除传染病一直是大多数疫苗开发的重点,而且是新疫苗能否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因素,但疫苗诱导保护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显然是群体免疫。
B.虽然通过接种疫苗直接保护个人免除传染病一直是大多数疫苗开发的重点,而且是新疫苗能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因素,但疫苗诱导保护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显然是群体免疫。
C.虽然按照接种疫苗直接保护个人免除传染病一直是大多数疫苗开发的重点,而且是新疫苗能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因素,但疫苗诱导保护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显然是群体免疫。
D.虽然通过接种疫苗直接保护个人免除传染病一直是大多数疫苗开发的重点,而且是新疫苗能否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因素,但疫苗诱导保护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显然是群体免疫。
22.群体免疫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请用不超过50个字概括。(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感情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