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同样爱美人,徐志摩短命风流,徐积锴享年百岁却只爱一人
徐积锴照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风云变幻,战争激荡,全中国上下举步维艰。
三年后,一声哭声横空而出,令江南一隅富商之家,在昏天黑的浑噩年代,举家上下,喜上眉梢。
这位婴孩便是徐积锴的生父,也是中国现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脍炙人口的离别诗歌,便出自徐志摩之手。
殊不知,这一代才情横溢的民国诗人,却终究因情致死。他与三位女子的一生痴缠,也如他的诗一般,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尽管徐志摩对待婚姻和感情“二三其德”,没有从一而终的坚贞,但他的儿子徐积锴一生却只爱了一个人,把他一生的浪漫,尽数给了他的妻子张粹文。
徐积锴与张粹文
对于父子二人这大相径庭的婚恋态度,可以从他们二人的人生轨迹中一探究竟。
徐志摩祖居海盐县花巷里,在这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徐志摩于甲午中日爆发三年后,诞生在了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家里。
徐志摩的父亲是当时的硖石商会会长徐如申,徐志摩是徐如申的二房太太所生,也是徐父的第一个儿子。
徐志摩的出生,令全家欢欣不已,可谓是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所以徐志摩的童年大多是天真烂漫的无忧生活。
徐家虽富裕逼人,但却缺少令人称贵的文人才人。徐志摩曾在《猛虎集》中提起:“从永乐以来,我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
正因如此,又加上徐志摩于周岁之时被一和尚称作“将来必成大器”之人,所以不管是出于希冀徐志摩“学而优则仕”还是科举废后希望他子承父业,致富救国,徐申如都极为重视他的学识教育。
徐志摩父亲——徐申如
家庭亲人的宠爱,生活上的富足无虑,加之思想和教育的学习熏陶,为徐志摩日后的性格养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也为他后来的爱情史诗埋下了伏笔。
徐志摩自幼调皮,天马行空,但他悟性极高,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彼时的政界风云人物,后任中国民社党主席的张君劢在杭州第一中学的校长室里做客时,被一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所吸引,又见《镭锭与地球之历史》,面露喜色,声声称赞这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博文广识。
这位将文学、社会与科学都巧妙成文的中学生,便是徐志摩。
张君劢
张君劢请来徐志摩交谈,其眉清目秀的儒雅样貌和口齿伶俐的文学口才,频频令张君劢称赞,又加之其家境殷实,张君劢便为自家妹妹幼仪挑中了自己认为的如意妹夫。
自此,徐志摩系上了“烦恼结”。
徐志摩在徐张两家父母的安排下,极不情愿地迎娶了张幼仪,于是一桩新时代的封建包办婚姻又成就了。
徐志摩婚姻的态度是以爱情为源头的,他认为“夫妻是靠爱情来结合,有了爱情,才有真正幸福可言。”
结婚那天,生性自由,对爱情有着崇高向往的徐志摩一想到自己将要和一素不相识的女子结在一起时,他疲倦又忧愁。
洞房花烛时,众亲朋宾友跑去闹洞房,却发现新郎不在房间里,且四处寻不到人。父亲气急败坏又忧心忡忡之际,徐志摩却躲在母亲的老屋里,插上门,关上灯,事不关己,高高睡起。
张幼仪照片
婚后的徐志摩和张幼仪相敬如宾,没有争吵也没有缠绵热烈的爱情。不久后,徐志摩便踏上了出国求学的路,留张幼仪一人在老家凄凉淡然。
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林徽因那双灵动有韵的眼睛和中西文学兼修的才气深深地吸引了徐志摩。
他们二人舞会上翩翩起舞,是对方的固定舞伴;花前月下谈文作诗,是对方的文友知己;同游康桥,打情骂俏,绵绵地相爱着。
正是由于徐志摩对爱情的极度向往与渴求,所以当他遇到林徽因,初尝爱情甜滋味时,他毅然决然地回国与张幼仪提出了离婚,尽管冒时代之大不韪,他也甘愿为爱,在所不辞。
林徽因照片
可是林徽因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就比徐志摩理智多了,她没有徐志摩对罗曼蒂克的那种强烈追求,即使徐志摩作为她的初恋,炽热又缠绵,她也能稳住那颗跳动的心,冷静的分析对待。
所以后来林徽因对自己的女儿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他就是太过于浪漫主义化的思想,才导致他爱情和婚姻的坎坷,甚至间接地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死亡。
林梁婚定,本来如死灰的心,辗转间又被一代名媛陆小曼燃起。于是徐志摩不顾家人和恩师梁启超的反对,坚决地将陆小曼娶进了家门。
陆小曼照片
当时的陆小曼是“北京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她爱诗画、善歌舞、喜玩乐,却偏偏又是在父母的包办婚姻下,嫁给了后任民国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的陆军上校王赓。
文艺俏皮的陆小曼自然是与事业心极强的王赓格格不入。
王赓与徐志摩为旧交好友,他公务繁忙时,总会请求徐志摩陪小曼游玩。
就这样一来二去,婚姻无爱、爱情无果的徐志摩与婚姻同样不幸福的陆小曼找到了彼此的情感慰藉和心灵伴侣,两人人暗暗明明地生了情愫,并一发不可收拾。
陆小曼在一次赈灾义演结束后,邀徐志摩去吃点心。尽管徐志摩看到手表的时间已是深夜十一点,但他仍欣然答应了。
两人走进一家咖啡馆喝着牛奶,谈着诗词志趣,令陆小曼兴奋不已。忽地徐志摩对陆小曼说:“回去太夜深了,王先生会不会……”
陆小曼听闻,头也没抬,只是手把银匙搅着牛奶淡淡地说道:“在我们的谈话中,最好不要提到他。”
陆小曼第一任丈夫王赓
徐志摩心头一阵颤动,深觉陆小曼与自己的相似之处。他用自己的理想方法解了自己现实的烦恼结,也想帮助小曼从无爱婚姻的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于是当晚,徐志摩“Kiss the fire”,用一个深长缠绵的吻,向社会爆发了一场惊雷。
他将一个有夫之妇从深爱她的丈夫身边夺走了。虽然在当时,徐陆二人为人诟病,但他们二人仍觉得自己的婚姻被爱情滋润,甚为甜蜜。
本以为徐志摩会就此收心,与陆小曼平静恩爱地生活,但培根说过:“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很显然,徐志摩就是如此。
1931年秋,徐志摩去北平看望养病的林徽因,与她说笑,逗她开心。后来,11月20日林徽因的一个对外学术讲座,徐志摩许诺帮她筹划。
深情守信的徐志摩为了按时赴约,用一张免费飞行券,搭上了从南京飞往北平的济南号邮机,也搭上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恩师梁启超曾对其长言相劝:“若耽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梁启超照片
竟一语成谶般,预示了徐志摩的未来人生。飞机临近济南时,撞山坠毁,为情奔赴的徐志摩,随着一声炸响,在追逐爱情的天空中逝去。
胡适曾说:“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但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也正是由于他近乎痴狂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是,因爱而才,又为爱所陨。
徐志摩,每每谈起他,除了其突出的才气和文学造诣之外,总是免不了将他和情缠连在一起。
都说爱情会使人变傻,连莎士比亚都曾说:“爱情是盲目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文人也难抵美人之祸。
徐志摩一生多情,而且每位和她有故事的女人都貌美皆宜,但他终究却也无福终生享受爱情的美好,只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
张幼仪与徐志摩
时人皆晓康桥曲,再别旧人观新人。
作为徐志摩的长子(徐志摩与张幼仪还有一次子,因病幼年夭折),徐积锴除继承父亲喜爱外貌美丽的女子之外,还继承了他父亲的才华。
但是这两种继承却又有着天壤之别。
徐志摩爱美人,短短一生,缠绵三人。徐积锴享年一百多岁,却从始至终只平淡宜然地爱了一人。
徐积锴和张粹文结婚照
先是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异,到后来徐志摩逝去,徐积锴大部分都是由张幼仪一手抚养成人的。
徐积锴到了适婚年龄,张幼仪曾问过儿子,喜欢什么样的伴侣。一向善良聪慧的徐积锴特别直接坦然地对母亲说:“我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要人长得漂亮就行了。”
张幼仪一听,顿时心有余悸,他想到徐志摩也爱外貌美丽的女子,担心徐积锴步徐志摩的后尘。
但张幼仪的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徐积锴并不是徐志摩式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个务实派的商人。
他完全不懂他父亲所痴迷的那些深韵诗文,他起初只是为了减轻母亲负担,选择了土木工程,后又因为生活和事业,从了商。
纵然张幼仪因为儿子的择偶标准担心不已,但她还是尽心尽力地为儿子物色到了一位漂亮姑娘——张粹文。
张粹文照片
徐积锴一见到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张粹文当即便陷入了爱情之中。
虽说徐积锴和张粹文也是经人说媒相识,但当时的二人是在一见钟情之后,谈了三年的自由恋爱,才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认定了此生为彼此的伴侣。
而不是像徐志摩和张幼仪,未曾见过,便匆忙结成在一起,也难怪徐志摩一腔愁怨。
徐志摩是见一爱,倾一心,而他的儿子徐积锴是娶一人,爱一生。
当时的张幼仪已从与徐志摩的失败婚姻中成长起来,她深知夫妻二人同步才能长久地道理。于是,担心张粹文步自己后尘的张幼仪为张粹文请来家教,教她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张幼仪照片
在婆婆张幼仪的帮助下,张粹文精通中、英、德、法四种语言,变成了才貌兼具,秀外慧中的女子,也使得张粹文与徐积锴的夫妻关系一直很好。
继承了父亲徐志摩优良基因的徐积锴,因天资聪慧,学业上有所成就,需继续出国深造。得知此消息的张幼仪,一人揽下照顾孙儿的生活重担,让张粹文同徐积锴一同前去。
深知母亲用心良苦的徐积锴和张粹文夫妇,感动不已,决心努力学习,不辜负母亲的一番心意和付出。
出国后的张粹文潜修设计专业,成了名噪一时的服装设计师。徐积锴看着一路走来,不断成长的张粹文,心中满是欣慰和赞赏,并对她更加爱惜。
张粹文的服装设计
后来,张幼仪的公司遇到危机,生意受损,徐积锴夫妻二人也因此变得生活窘迫。
张粹文为了徐积锴能够继续安心完成学业,主动提前离开了学校。她进入社会打各种零工,咽下各种酸苦,只为供养丈夫学习。
对于妻子默默无言的种种付出,徐积锴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向张粹文许下承诺:“此生绝对不会辜负妻子”。徐积锴也确实说到做到了,他坚定地执着张粹文的手,与她偕老到了白头。
除了与妻子相濡以沫,忠贞不渝的爱情令人称道,徐积锴面对母亲后来遇到自己的人生幸福时,也是善解人意的开明豁达。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了大半生,终于在中年之际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良人苏纪之。但她首先想到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爱情奋不顾身,而是先要问过自己儿子和哥哥的想法。
徐积锴在母亲小心询问的信中回道:“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句句饱含对母亲的真情关切,盼望母亲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婚恋幸福。
足以可见徐积锴对成就美满爱情婚姻的开明态度。
左一为徐积锴,右一为张幼仪
新时代的多情诗人徐志摩,一生短如流星划过,情爱史却如陨石坠落般令人深刻。
反观他的儿子徐积锴,一生长寿漫漫,没有轰轰烈烈,激荡迭起的恋爱,也没有父亲像自己写的浪漫诗文那样追求自己的幻想爱情,而是平淡幸福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返回去再看徐积锴百天“抓周”时的情景,他在量身尺、铜板、算盘和徐志摩用过的毛笔中,用他稚嫩的小手,颤颤地抓起了徐志摩的毛笔。
彼时可谓是令徐家上下欣喜不已,徐申如以为徐家又会出一位有名的读书人。可徐积锴完全与其父背道而驰,自始至终无感于诗文,反而像母亲一样,在商业上有了一番所作为。
张幼仪与徐积锴
这些戏剧性的写照,正是徐志摩和徐积锴父子二人对待婚姻态度截然不同的真实反映。
徐志摩和徐积锴这对父子,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会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婚姻状况。
徐志摩从小自由,无拘无束,年少鲜有为生计担忧,只知道在诗文的世界中虚无漂游。
徐积锴自幼跟随母亲,深知父母离异后母亲一人的艰辛,也曾为了生活提早选好了学业,他只知道实际收获带来的幸福。
胡适曾总结徐志摩的人生观说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历史。”
而徐积锴他的人生观却是:美、务实、忠诚。
所以徐志摩的理想主义人生观造就了他的浪漫主义爱情观,使他的一生都在追逐爱情里辗转。徐积锴的现实主义人生观造就了他忠贞不渝的爱情婚恋观,使得他一生守护了一份爱情。
徐积锴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