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

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人首蛇身,能力非凡。关于她的传说最经典的莫过于“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了。

经典巨著《红楼梦》的开篇之言用到了娲皇的另一个传说--“女娲补天”。“女娲补天”原版的传说是这样的:

  • 相传水神和火神打架,火神打败了水神。水神羞愤不已,撞倒了西方的不周山。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被水神撞折后,天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出现了一道道的大裂纹,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田间村庄洪水泛滥,众生面临灭顶之灾。
  • 女娲为了拯救众生于水火之中,拣选了成千上万的五色石子,架起锅烧火将五色石子熔化为浆,用这种石浆补好了天上的窟窿,继而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为四柱撑起了塌陷的天。经过女娲的一番辛劳整治,人们有得以重新过上安乐的生活。
曹公用作《红楼梦》开篇时,将原版稍作了改动:
  •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曹公把神话中用“熔石浆”补天变成了“炼顽石”补天。之所以把娲皇补天之物由液态的“浆”换成了固态的“石”,目的当然为了引出那块弃石,继而将弃石幻化成通灵宝玉随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故事娓娓道来。
中国文化博大浩渺,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曹公为何要择“女娲补天”来作为自己泣血之作的开篇呢?
首先是为了避祸。文人居斗室浮白载笔,非莽夫舞刀弄枪易伤及他人,为何需要避何祸呢?当然是要避一种杀人于无形的祸----文字狱。
满清一朝作为蛮夷之族入主中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极端的禁锢,下狠手镇压汉人知识分子,实施了世界历史罕见的文化恐怖制度--文字狱。
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者皇帝疑惑文字中有妄议诋毁清朝的内容,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像雍正年间的翰林院庶士徐骏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两句小诗被判斩立决,这样的例子很多。而曹公所处的年代正是文字狱的最严酷的雍乾时代,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无妄之灾。
以“女娲补天”启篇,用神话传说的“荒唐”来障眼“文字狱”的严苛,使小说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的善政”。
即使如此,《红楼梦》在乾隆年间成书之后,并未能刊印,也属清朝查禁的对象,据说乾隆的堂弟弘旿曾说“《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幸而,曹公并未受到牵连致祸。到清末时,查禁有所宽懈,据说慈禧太后也颇喜欢《红楼梦》。
其次,当然是围绕主题了。《红楼梦》是一部为女子作传的书,亦如开篇之言“......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为女子作传、述闺阁闲情,当然要选一位优秀的女性作为“封面人物”了。女娲作为一个神话人物,既有女性性别的契合度;又是大善大仁大智大勇“神”一样的存在,与“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方面有能力上的契合度。
用这个又“女”有“神”的神话人物开篇导入,我们用主持人金星的招牌动作形容那就是:完美。
再者,突显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红楼梦》作为一部以才子佳人为脉络的小说,它之所以比其它的才子佳人小说更令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原因就是它在创作手法上“洗了旧套,振新耳目”,将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完美结合。
曹公用了“女娲补天”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开篇,虽是“超现实”的上古神话,但却也是“接地气”的民间故事。如此架构,由超现实引领进入写实,也就是神话与人间、形而上与形而下,来来去去,来去自如,实现整部小说在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之间无缝衔接完美切换。
若《红楼梦》也像其它小说一样,从尘世出发,最后又归结于尘世,便也落入了千部一腔的俗套;如若从尘世出发,归结于神话,则显得不伦不类,不符文理。
也只有从虚幻的天外上古,归结于尘世外“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才显得“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另外,结合曹公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及书中开篇之言“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与娲皇补天遗弃石的幽怨,“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三者相较,曹公似乎把自己一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寄予一二,在此我们也只能作以揣测,不敢妄断。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