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全职太太,背后是贫穷的“罪恶”

因为拒绝一名“全职太太”的捐款,并让这个学生“滚出去”,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最近成了网上热议的对象。

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张校长的言论容易让人这样理解她的意思——那个女生不工作不挣钱,完全辜负了张桂梅对她的培养,进而,她否定了“全职太太”的人生价值,一个女人在家里“相夫教子”就是没出息的。

如果张校长真的是这个意思的话,那么她是一个典型的“女权”,某种程度上把男女放在了对立的位置——妻子必须通过挣钱实现丈夫家庭地位的平等。

我对这样的“女权”思想表示理解,但不完全赞同。

这世界上的人其实并不是按男女划分的,而是按强弱划分的。

一个人是强是弱,与他是女是男关系不大,与他的出身、环境、天赋的关系更大。

基于这个认识,我虽然支持女权主义者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对特别强调整个女性群体是天然的“弱者”因而需要更多的权利不大认同。因为弱者是不分性别的。

上面这些这话有点绕。我想说的是,我不反对一个女性根据自己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选择做全职太太,这样做绝非没有出息。也就是说,抛开张桂梅讲话的具体背景,我是不完全赞同她的观点的。

但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观点的时候,不应该抛开具体的背景,否则大概率会产生误解。因此,这两天我阅读了张桂梅校长的经历和故事,以及那位被她批评的女生的回应,然后就对她的说法深深地理解和支持了。

简单说一下张桂梅的故事。

张桂梅无疑是一个极具道德光芒的人。用过去民间的话说,她是一个活菩萨,似乎是上天派来“渡”人的。她用一己之力,在过去12年中,改变了1000多个贫困家庭无力读书的女生的命运,把她们都送进了大学。

2008年,从教多年的张桂梅创办了一所免费就读的女子高中,华坪女高。就读这所学校的孩子,都是读不起学,即将辍学、外出打工或面临嫁人的贫困家庭的女生。

这些女生,好不容易读完初中,家中再也无力供养。她们告别学校,就要继续自己母亲的命运——未来组建另一个贫困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然后自己的孩子大概率继续在贫困之中。

用张桂梅的话说,这些女孩儿将陷入“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她创建的女高,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循环,让读不起书的女生继续读书,读到大学。女孩子有了文化,有了能力,“可以改变三代人”。

在这个理念之下,她的免费高中办得催人泪下、感天动地——公开报道里有不少感人的故事,你如果去读,一定为之动容。你会觉得,张桂梅校长是一个无私的、忘我的、菩萨心肠的人。她父母去世了,姐姐去世了,丈夫去世了,无儿无女,她一身病,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到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子身上,将她们培养成了大学生。

所以,当她看到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去的大学生成了“全职太太”她一定是生气的。她含辛茹苦的付出,目的是让这些女孩子具有工作挣钱的能力,从而摆脱贫困,摆脱只会生孩子当妈妈命运,她不仅是希望这些孩子有文化,还希望她们能够实现经济独立。

与贫困打交道一辈子的张桂梅显然体会得到,贫穷的罪恶,那是很多悲剧的根源,而摆脱悲剧路径就是有能力工作,有能力挣钱。这种体会,或许一定程度上让她不得不认同甚至维护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挣钱的能力,以及能挣多少钱。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挣多少钱,这个观念显然是有问题的,但几乎又是全社会潜意识里都认同的。这种普遍的认同是冷酷的社会现实,导致张校长和很多人“看低”了全职太太。

冷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可靠的东西不是血缘、亲情或爱情,而是金钱。这也常常表现在家庭中,能挣钱的一方与不能挣钱的那一方相比往往处于强势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赤裸裸地呈现在很多家庭之中。

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曾经进化出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结构。从理论上讲,这几乎是完美的,男方在外打拼,女方相夫教子。男方在外安心挣钱,不用担心家事,女方在家操持家务,不用外出劳作,男耕女织,田园牧歌。

但真相是,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在家庭中很难与男性地位平等。因为男性的收入是市场给的,而女性在家里的劳作却没有市场的价格,因而常常被忽略。

被现代社会女性“解放”出了家庭,从而获得了经济独立的机会。大量的女性有了成为“强者”的可能性——古代也有很强的女性,但比例很小,如今,在同样的工作机会面前,整体上看,女性做得绝不比男性差。

于是,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经济独立的女性,这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进步。

但是,无论男女,一个人真正的解放并非是经济独立(有些人很有钱也在枷锁之中),就像一个人活着的目的不是工作、干活、挣钱。工作、干活、挣钱并非是人生的目的,而只是手段,真正的解放是选择的自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如果一个女性觉得自己拥有足够的安全感,那她选择当一个全职太太,不仅应该被尊重,甚至应该被羡慕。

当然,你会说,选择的自由,过上想过的生活,还是需要以经济独立为前提啊。这当然对,也是我非常认同的。我只是不同意很多人在认同这个理念的同时,将挣钱神圣化,将一个人的价值与能挣多少钱划上了等号,然后便觉得挣钱多的比挣钱少的“高人一等”。在这样的认识之下,相当多的人按照挣钱能力的大小,分布在鄙视链的不同位置上。更为可悲的是,即便在家庭内部,也存在鄙视链。

现代社会,妇女解放,女性走出家庭谋求经济独立,进办公室、进工厂、甚至进工地。她们在生理期还要承受工作的压力,她们在孕期还得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她们在孩子还没断奶时就要重回工作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人道的,但却没有人敢倡导让女性回归家庭,连女性自己也不敢想。因为大家知道,这样虽然不是最佳,但避免了最坏。

一个家庭中的成年人,每个人都要外出谋生,这大约是人类在“动物时代”的状态。现代社会女性通过外出工作获得解放,一定程度上是回到“原始”状态。这种回归,称不上最佳,但避免了最坏。

总结一下:

1, 如果不是张桂梅的道德光芒,我们很难相信,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深陷“恶性循环”之中。

2,一个人,无论男女,追求经济独立是没错的。一个人,在家庭中贡献绝不应该以挣钱的能力判定。

3, 贫穷是罪恶的,金钱是最能给人安全感的东西,但人生的意义不能与金钱划等号。

4, 无论是家庭、组织,还是社会,我们找不到完美的模式,能够避免最坏模式就不错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