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看完这部片,你会用生命去减肥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临近露腿的季节,公司的美眉开始嚷嚷着减肥。
可是还有几天就五一了。
所谓每逢佳节胖三斤,不知道她们能否落实。
听太多「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的话。
派爷也只能微笑作罢。
说实在,我没有嘲笑的意思。
只是觉得「减肥」一词从她们口中说出有些变味。
公司的女孩子大概能分为两类。
一类是天天把减肥挂嘴边的。
平日里粒米不进,一到聚会或节日就暴饮暴食。
悲伤时,理所当然地化悲愤为食量。
高兴时,为庆祝必然饱餐一顿。
尤其是碰上超市的零食打折,无法控制地一扫而空。
发现胖了,又回归节食状态。
这种过山车式的减肥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最不甚理解的是——
问她们为什么减肥,十有八九说要瘦成闪电。
一类是不以为然的乐天派。
打着「做回自己」的旗号,不控食也不运动。
认为吃得好,睡得香,没必要减肥吃苦瞎折腾。
相比运动,还不如多躺躺。
自己无所谓却愁得家人瞎着急。
说到底,她们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肥胖的危害。
今天派爷要给婊婊们安利一部纪录片。
我敢说,看完你会用生命减肥。
非常重口,饭前禁看——
《解剖肥胖》
Obesity:The Post Mortem
这是一部关于「尸体解剖」的BBC纪录片。
两位解剖病理学专家完成了全球唯一的肥胖验尸。
采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肥胖躯体的真实内在。
向大家揭开了肥胖对身体的危害。
高能预警,接下来图文含解剖画面,请酌情阅读。
死者(女),60岁出头。
身高1.67米,但体重却有214斤,死于心脏衰竭。
死前她自愿捐献遗体,希望给所有肥胖者一个警醒。
专家解剖她的过程并不顺利。
因为死者全身都裹满了脂肪。
刀子割下去时,可以看到超级厚的黄色脂肪裂开。
解剖专家描述到——
当划开后有黄色的流状物质流出,就像加热滋开的黄油。
不只是腹部,器官上也裹着厚厚的脂肪。
它有保护的作用,但目前的现象是毁灭性的。
尸体的心脏、肺部、肝部都由于脂肪过度堆积而病变了。
专家将死者的器官逐一取出解剖分析。
看得爷一个心惊肉跳。
心脏——
正常人的心脏是强有力的肌肉组织,拿出来应该像牛排,而她的心脏拿出来却是软绵绵的。
因为过度肥胖,死者的心脏承受了极大的负荷。
毫无弹性,像一个被掏空的袋子。
同时,变得越来越大,重量是正常人的两倍。
肺部——
由于脂肪积压,心脏不能正常工作,液体在体内积聚。
肺部异常庞大并且有滴滴答答的液体流出。
就算她的心脏能治好,也终会死在肺积水。
其中,专家道出了鲜为人知的问题。
肺部水肿会使肥胖者出现呼吸短促和咳嗽的症状。
登五级台阶就喘气的要注意了。
还有一个生活的小细节。
睡觉的枕头叠得越高,心衰的表现就越明显。
因为躺平时,肺部液体留在胸中,会给人一种溺水的感觉。
婊婊们是不是该赶紧看看爸妈的枕头?
肝脏——
引起脂肪肝有两个原因。
酒精和肥胖,显然死者是由于肥胖导致的。
她的胃和肝脏比正常人大很多,本应鲜红的肝脏呈现出暗淡的粉红色。
即便她没有因为心脏病而死,肝也可能会是她致死的第二原因。
肾脏——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净化器。
没有骨头在外面保护它们,全靠包裹的脂肪保护。
但是当脂肪过多时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糖尿病和尿毒症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而死者肾上出现多条疤痕,说明很有可能是高血压引起的。
死者死于心脏衰竭,但显然肥胖增加了危险指数。
无疑就是「借刀杀人」。
纪录片除了解剖尸体,还采访了一些肥胖症患者的感受。
以双线穿插展示出肥胖对我们的伤害。
我想每一个怕胖或本来就挺胖的人,都会有一样的困惑。
最害怕被朋友嘲笑,称自己为「胖子」、「肥仔」。
在人际交往中,被社会边缘化。
还要花额外的精力证明自己「肥不是蠢」。
甚至有时为了掩饰自己的在意,自嘲陪笑。
最尴尬的是到游乐场里。
机动游戏座位都很小,自己挤着难受。
最伤心的不是找不到另一半,而是结婚时穿不上自己喜欢的婚纱。
婚后难以受精,怀上自己的宝宝。
自己很自卑,每天嫌弃自己无数次。
恨自己贪吃、不运动。
可是心情不好时,仍会以吃来弥补悲痛。
用更堕落的方式麻醉自己。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肥胖不只是吃引起的。
可能是药物导致,也可能是体质问题。
肥胖症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疾病了。
而这种疾病随时能威胁生命。
抛开常规因肥胖引起的功能衰竭问题。
片中有一位女士,颈部和脸部多余的重量阻塞了呼吸通道,只能带上呼吸器才能入睡。
不可否认,这部纪录片给很多人带来了警示。
但作为BBC出品的制作分数并不高。
豆瓣仅有8.1分。
拉低分数的群体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大多观众接受不了血腥的画面。
二是抨击BBC不尊重人权。
三是认为影片羞辱了肥胖群体。
针对第一原因,派爷并无多言。
纪录片确实直观记录了解剖的全过程。
但它也使得我们接触到解剖这一神秘领域。
我想那些看不到肥胖对身体有害而选择轻视的人会有所体会。
针对第二原因,纪录片是在双方协议下制作的。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已经尽力地尊重死者。
而且纪录片本身并不具备一般电影的观点色彩。
它只是尽最大程度尊重事情本身,保持中立地陈述事实。
看纪录片的我们就应该保持客观。
至于反感解剖专家面目冷淡的人。
派爷只能说,他们是人,但他们更是医生。
手术台上容不得他们掺合半点感情。
冷静客观的职业操守没问题。
何况在解剖结束后,专家把死者的器官复位并缝合好伤口了。
妥善的处理也以表了对死者的尊重。
我们更应该为死者的奉献精神而心怀敬佩。
针对第三个原因。
对不起,派爷看不到半点歧视肥胖者的意思。
影片一直反对肥胖症被边缘化的现象。
而纪录片中的专家也非常注意措辞了。
如果她口中「黄油般的脂肪」,触碰到某些人的底线。
我更愿意把它称为「建设性肥胖羞辱」。
在这个处处讲究政治正确的国家里,很多人已不再羞辱肥胖者。
但也出现一种极端的现象:不好意思告诫他人去减肥运动。
甚至大肆宣扬:胖不重要,重要的是快乐!
当派爷听到这些所谓的政治正确便觉得恶心。
快乐固然重要,但健康就不重要吗?!
问题存在就是存在。
爷才不想装圣父,伪善良,让肥胖者们自欺欺人。
要我说,那些看到你胖还说——
你挺好呀!不胖!
这些人才特么暗黑到家。
难道他们不知道,过于肥胖会要不了孩子,会呼吸不畅,甚至有害于健康么?
真正的善意,是对他人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并给予有意义的建议。
派爷认为,这种「建设性的肥胖羞辱」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肥胖者减肥。
而且影片中的肥胖者也不都是悲观、失落的。
能勇敢出境,就证明了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
同时,也在努力地向大家传播一种正能量。
他们在医生、专家的建议下进行减肥运动。
控制自己的零食摄入、积极改善心身健康。
也给予了更多肥胖者的支持。
思考在你体内发生了什么,生命会在哪里终结,我都在哪里终结生命,这很重要。
其实一个人肥胖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两个原因。
它混合了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心理学。
其中,心理病最可怕。
放任自己囤积的脂肪就犹如杂物囤积症一样。
需要我们认真、正面对待。
别逃避,别推卸,别找借口。
这就是为什么影片要冒着被舆论抨击的压力也要以此方式直观地剖析肥胖与死亡的关系。
我们对肥胖缺少认识。
当然,派爷并不提倡大家刻意减肥或是瘦成闪电。
保持身心健康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做大量运动是为了让自己健康,不是为了别的。
如果你是肥胖者,包容缺陷,做开心的自己。
但一定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
别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