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抱大和没人抱的孩子,长大之后的区别,肉眼可见

对于很多新手爸妈来说,小宝宝出生后是应该时常抱着呢?还是应该把他放在小床里培养他的独立自主能力呢?这对于接受西方事物比较多的我们来说成了一个难题。

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西方人的某些观念中,认为孩子早晚是要独立的,因此宝宝在出生后,他们的爸爸妈妈就为他们准备好了独立的房间和独立的婴儿床。

可在咱们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亲情是需要培养的,而这种情感的链接,来自宝宝从小就被妈妈抱在怀里。前者是理性,后者的是感性,作为父母的我们,到底该做哪样的取舍?

现在我们用一组实验来解决大家的左右为难:科研人员们让刚出生的猴宝宝离开猴妈,分别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奶瓶妈妈一个绒布妈妈。结果研究者们发现,小猴子们更喜欢和绒布妈妈在一起。于是,实验的结论就是,对世界懵懂无知的小生物,他们更喜欢温暖的抚触和感觉,而不是只有奶喝的冰冷的奶瓶。

由此,我们是不是也知道了答案?比起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的诉求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而且诸多的经验和实例也表明,一个从小“经常抱”和“没人抱”的孩子,成年后的差距,至少有3个方面是明显的。

1)大脑发育差距明显

从小就“经常抱”的孩子,大脑发育更健全,他们在行为处事时,智商和情商都相对在线,我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是绝对的优势。

2)安全感上差距明显

孩子一哭就能被妈妈抱的孩子,多半内心更有安全感,这有助于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而一个无论怎么哭都没人干涉的孩子,多半心理和精神上在成年后都会出现问题。

3)人际关系差距明显

被“经常抱”的宝宝,在他们的神经系统中,善意的占比更高,所以他们也会下意识地表现出更多有善意的行为。而这一特点,为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奠定一定基础。

不过,“经常抱”宝宝,也分怎么抱,只有遵循抱娃“三原则”他们的身心才能发育得更好:

原则一:0-3月,随便抱

出生后的三个月内,是宝宝建立起安全感的最关键时期。所以,对于这么大的孩子家长不需要顾虑很多,多多抱她是绝对没有错的。就算不抱的时候也要多做身体上的抚触,这对孩子内心建立起安全感有绝对性的帮助。

原则二:4-6月,回应抱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也越来越大。孩子运动时家长尽量不要去抱,当孩子对父母有要求时,他将要学会判断孩子的意图,在弄清孩子的真正意思以后再抱起孩子不迟。

原则三:7-12月,鼓励抱

此时的孩子已经不再局限于在床上探索世界了。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抱,应该是具有奖励意义的。

比如,孩子开始学走路,妈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以示对孩子的鼓励。再比如,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妈妈可以把宝宝抱起来,作为对宝宝的赞赏。总之,即便是妈妈抱抱宝宝,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正确的抱娃能够让宝宝成长得更快、更顺利。

在育儿的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顾孩子,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育儿路上那些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