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山水画中的''势''? 创作时如何''取势''?
山水画中的“势”是画面整体形象的一种倾向性、趋势性的韵律感,或者说是动感、节奏感,也是画面的一种形式美感;比如太行山,它就有一种向上的、峻峭的、硬朗的动感;南方山岭,它就有一种流动的、连绵的、温润的节奏感。这就是“势”,它既是大自然本身的特征,也是我们画画时要重点去表现的一种形式美。
我们经常说看画要“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又说创作时要从整体到局部,讲的就是要抓住画面整体之“势”,没有“势”的画面,则气脉不通,气韵不连,很难达到想要表达的意境。所以有人将构图称为“置陈布势”,“布势”是决定构图成败的关键。
那么,创作时如何“取势”呢?
一、时时把握全局,从整体到局部。画面所有的形象,都要为造势服务,切忌一上来就抠细节,被形象细节所纠缠,一定要先确定画面整体的大势,即你所描绘形象的布局、走势,它们排列组合的大致方向形式如何,一定要先心中有数,才落笔具体的细节。
二、注意在写生中写“势”。“师造化”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经常呈现出让人惊叹的形式美,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抓取自然景物本身的“势”,合理取舍,适当重组,把大自然中本身蕴涵的“势”写出来,然后内化于心。
三、利用透视关系去表现。比如要画出山川之高峻之势,就可以运用高远法;要表现群峰星罗棋布,气象万千之势,就可以运用深远法,作“鸟瞰”之视;或用平远之法,作全画幅式扫描;要画出群山巍峨、连绵不断的气势,就要注意前景大、笔墨重,后景小、笔墨淡。
四、注意构图中的呼应、虚实、藏露、开合等关系,善于运用对比、映衬、夸张等手法,表现景物的动势,“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大小前后、浓淡粗细的对比,景物的形式变化、遮盖掩映,弯曲小路,留白,小桥,点景,甚至画中的题款钤印等等,都能助力营造各种不同的“势”。
文/子语 整理自张际才中国写意山水画训练营
图片选自训练营教学课稿及《怎样画写意山水》(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7版)、《张际才山水画册》(2020版) 以及近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