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触诊

一、腹部触诊检查要点

1.根据检查目的不同,嘱被检查者采取不同体位。若取仰卧位检查时,头垫低枕,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两下肢屈曲并稍分开,平静状态下做腹式呼吸,以放松腹肌,并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检查肝、脾时,可分别采用向左、向右侧卧位;检查肾时可用坐位或立位;检查腹部肿瘤时可用肘膝位。

腹部触诊体位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动作要轻柔,先行腹部浅表触诊,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

3.检查顺序,作为常规,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触诊腹的各部。

腹部触诊顺序

4.若病人有腹痛,应先触诊未诉病痛的部位,逐渐移向病痛部位,以免造成患者感受的错觉。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给以安慰和解释。亦可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顺利完成检查。

5.合理应用不同触诊法。如浅部触诊法,目的在于检查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皮下脂肪瘤、结节)等。为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和肿物时,需要用深部触诊法,包括脏器触诊、深压、滑动、浮沉(冲击)触诊法。有时还要用双手触诊(双合诊)感知脾、肾、子宫等脏器。

浅部触诊法

二、腹部触诊内容  主要包括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震颤及肝脾等腹内脏器情况等号。分述如下:

(一)腹壁紧张度(abdominal wall tensity)指触诊腹部时腹肌的紧张程度。是根据腹肌抵抗感来确定的。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但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腹壁柔软。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因不习惯触摸或怕痒而发笑,致腹肌自主性痉挛,称肌卫增强。在适当诱导或转移注意力后可消失,此属正常情况。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1.腹壁紧张度增加

(1)全腹紧张度增加  有以下几种:

1)腹部饱满感  触诊时,腹部张力增大,但无肌痉挛,亦不具压痛。见于腹内容物增加如肠胀气或人工气腹、腹腔内大量腹水者。

2)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指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所致。

3)揉面感(dough kneading sensation)或柔韧感  指全腹紧张,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压陷,触之犹如揉面团一样。多见于结核性腹膜炎,此乃由于结核性炎症发展较慢,对腹膜刺激较缓,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所致。此征亦可见于癌性腹膜炎。

(2)腹壁局部紧张度增加  常因其下的脏器炎症波及邻近腹膜而引起。如上腹或左上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右上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胆囊炎;右下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阑尾、但也可见于胃肠穿孔,穿孔时胃肠内容物顺肠系膜右侧流至右下腹,引起该部的肌紧张和压痛。

另外,在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大量腹水或过度肥胖者腹膜虽有炎症,但腹壁紧张可不明显。盆腔脏器炎症也不引起明显腹壁紧张。

2.腹壁紧张度减低  表现为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多为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

(1)全腹紧张度减低  见于重症肌无力、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低钾或大量放腹水后。也可见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或经产妇。

(2)局部紧张度减低  腹壁局部松软无力,较少见。常为该部腹肌瘫痪或缺陷所致。前者见于脊髓灰质炎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者见于疝或腹直肌分离等。

(二)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腹部触压时不引起疼痛,重按压时仅有一种压迫感。

1.压痛(tenderness)为采用触诊方法检查病人患处时出现的一种疼痛反应。

(1)检查方法  医生先根据病人的症状来估计可能出现压痛的部位,然后再自其远方开始逐渐按压到此部位,按压时要由浅入深。如有压痛,则应确定最痛点及压痛的分布。

(2)临床意义  腹膜炎性刺激,脏器的炎症、瘀血、肿瘤、破裂、扭转以及腹壁的病变等均可引起压痛。

腹壁病变与腹腔内脏器病变引起的疼痛应注意区别,二者的鉴别方法是:将患者有压痛处的腹壁轻轻抓起,若疼痛加重,则为腹壁病变引起的压痛;否则为腹腔内病变。另外,也可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在腹壁松弛状态下触诊压痛处后,再让患者两腿伸直,做仰卧起坐动作,此时患者腹肌紧张,用手在原压痛处按压,患者疼痛依然存在或疼痛加重者,为腹壁病变。而来自内脏的病变引起的疼痛,因腹肌收缩,压痛常明显减轻或消失。

(3)腹部重要脏器病变所致压痛的部位

1)阑尾炎  早期压痛常在上腹部,以后才转至右下腹,即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的McBurney点压痛。这是阑尾病变的标志。

阑尾压痛的检查手法

阑尾位置及位置变异

阑尾压痛点

2)胆囊病变  压痛点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称为胆囊点压痛,是胆囊病变的标志。

胆囊点

3)胰体和胰尾的炎症和肿瘤  可有左腰部压痛。

4)胸部病变如下叶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等,常在上腹部或肋下部出现压痛。

5)盆腔疾病如膀胱、子宫及附件的疾患,可在下腹部出现压痛。

2.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检查者手徐徐压迫腹痛部位,手指在该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后,将手迅速抬起,此时患者感到该处剧烈"抽痛",并有痛苦表情或呻吟,即称反跳痛。

反跳痛触诊法

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当突然抬手时腹膜被牵拉引起疼痛。多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时,也见于原发性腹膜炎。当腹内脏器炎症尚未累及壁层腹膜时,可仅有压痛而无反跳痛。

(三)腹部包块  当腹腔内有肿大或异位的脏器、炎症性包块、囊肿、肿大淋巴结、胃内结石、及良、恶性肿瘤等病变时,均可触及包块,称为腹腔内肿块。另外,在腹部触诊中,有些正常的块物,可能被误为腹腔内肿块。因此,应首先将"腹腔内假肿块"与病理性包块区别开来。

1.易被误认为异常的正常腹部可触到的器官

腹部触诊时,易误诊的正常脏器

(1)腹直肌肌腹及腱划  在腹肌发达者或运动员,腹壁中上部可触到腹直肌肌腹,隆起略呈圆形或方块较硬,其间有横行凹沟,为腱划。易误为腹壁肿物或肝缘。特点为在中线两侧对称出现,较浅表,于抬头腹肌紧张时更明显。可以此与肝及腹腔内肿物区别。

(2)腰椎椎体及骶骨岬  在形体消瘦及腹壁薄软者,脐附近中线位常可触到骨样硬度的包块,自腹后壁向前突出,有时可触到其上有搏动,此即腰椎(L4~L5)椎体或骶骨岬(骶椎1向前的突出)。有时易将其误为后腹壁肿瘤。在其左前方常可查到腹主动脉搏动,如有腹主动脉瘤时,可触到膨大部分,并有震颤。

(3)横结肠  正常较瘦的人,于上腹部可触到一中间下垂的横行索条,腊肠样粗细,光滑柔软,滑行触诊时可推动,即为横结肠。有时横结肠可下垂达脐部或以下,呈"U"字形,因其上、下缘均可触知,故仔细检查不难与肝缘区别。

(4)盲肠  除腹壁过厚者外,大多数人在右下腹McBurney点稍上内部位可触到盲肠。正常时触之如圆柱状,其下部为梨状扩大的盲端,稍能移动。表面光滑,无压痛。

(5)乙状结肠粪块  正常乙状结肠用滑行触诊法常可触到,内存粪便时尤然,为光滑索条状,而无压痛。可被手指推动。当有干结粪块贮留于内时,可触到类圆形包块或较粗索条,可有轻压痛,易误为肿瘤。鉴别点为:乙状结肠粪块于排便或洗肠后包块移位或消失。

(6)腹主动脉  腹壁薄,紧张度低者,在右脐部,沿腹中线偏左深压可触到搏动的腹主动脉。按压时可致轻度疼痛,应与腹主动脉瘤相鉴别。

(7)右肾下极  位置较深,边缘圆钝,触诊时指端难以深入,正常人多不易触及。

(8)尿潴留因起的膀胱胀大  有时可被认为囊性肿瘤。

2.腹腔内肿块检查时的注意点:如在腹部触到上述内容以外的包块,应视为异常,多有病理意义。在触到这些包块时需注意其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腹壁的关系等。现分述如下:

(1)肿块所在部位  在腹部某处触及的包块,常来源于该处腹内的脏器,如:

上腹中部与脐周肿块  可能为胃、胰腺肝左叶、腹主动脉瘤等的肿瘤、囊肿或胃内结石;

右上腹肿块  如肝、胆囊、结肠右曲等肿块;

左上腹肿块  可能为脾、肾、胰、结肠左曲等肿块。

两侧腹部的肿块  可为结肠的肿瘤、肾肿大或肾下垂、肾上腺肿瘤、嗜铬细胞瘤等。

右下腹部肿块  见于阑尾、回盲部、盲肠、局限性肠炎、右附件、右髂窝肿块等。

左下腹部肿块  如乙壮结肠、左髂窝、左附件肿块。

下腹部肿块  多为膀胱、子宫、附件等的肿块。

无一定好发部位的肿块  多为小肠、大网膜和腹膜肿块。

腹股沟韧带上方的肿块  可能来自卵巢及其他盆腔器官。

(2)肿块形状  触到包块要注意其形状如何,轮廓是否清楚,规则与否,有否切迹等。较有特点的如:

胆囊肿大多呈梨形;

脾脏肿大的特征之一是所形成的包块的前缘有明显切迹;

肿大的肝脏,其下缘多较锐利;

肾肿大的下极仍呈半圆形;

索条状或管状肿物,短时间内形态多变者,多为蛔虫团或肠套叠,输卵管积水等;

腹腔内的囊肿,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形态不规则的,多考虑恶性肿瘤、炎性肿块或结核性包块;

(3)肿块境界是否清楚  炎性肿块与恶性肿瘤的边界,多模糊不清;脏器肿大、良性肿瘤、胆囊等肿块,境界一般较清晰。

(4)肿块表面光滑度  肿块表面光滑的,多为脏器肿大、积水、囊肿等;表面凸凹不平的,可能为恶性肿瘤。

(5)肿块大小  凡触及的包块均应用软尺测量其长、宽和厚度。难以测出时,可大概估计,明确大小以便于动态观察。也可用公认大小的实物作比喻,如拳头大、鸡蛋大、核桃大、蚕豆大等。包块的大小对诊断某些病变有意义,如:

巨大包块多发生于卵巢、肾、肝、胰和子宫等实质性脏器,且以囊肿居多。

腹膜后淋巴结结核和肿瘤也可达到很大的程度。

胃肠道肿物很少超过其内腔横径,因为未达横径长度就已出现了梗阻。

如包块大小变异不定,甚至自行消失,则可能是痉挛、充气的肠袢引起。

(6)肿块质地  柔软而富有张力的包块,要怀疑为过度充盈的腹腔内空腔脏器,如胃扩张、膀胱尿潴留、胆汁潴留等。

若为囊性包块,质地柔软,见于囊肿、脓肿,如卵巢囊肿、多囊肾等。

若包块中等硬或坚硬,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浸润块,如胃癌、肝癌、回盲部结核等。

(7)肿块压痛  肿块有明显压痛的,多为炎性包块、绞窄性肠梗阻、脏器扭转等。如位于右下腹的包块压痛明显,常为阑尾脓肿、肠结核或克隆病。

(8)肿块的移动度  局部炎性包块或脓肿及腹腔后壁的肿瘤,一般不能移动。

移动度大的多为带蒂的肿物或游走的脏器,如游走肾、游走脾及卵巢囊肿等。

若包块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多为肝,脾、胃、肾或其肿物。胆囊因附在肝下,横结肠因借胃结肠韧带与胃相连,故其肿物亦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若包块能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等。

(9)搏动  消瘦者可以在腹部见到或触到动脉的搏动。如在中线附近触到明显的膨胀 性搏动,则应考虑腹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动脉瘤。

(10)肿块与腹壁的关系 要区别腹部触及的包块是腹壁包块还是腹内包块。鉴别的方法是:让患者做仰卧起坐的动作时,如该包块仍可清楚触及者为腹壁包块。若变的不清楚或消失者为腹内包块。如系腹内包块,为了确定是否与皮肤相连,可设法捏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如捏不起该处皮肤或反而出现牵缩性凹陷,则表示该包块与腹壁间有粘连。如局部皮肤和包块能单独自由捏起,则表示该包块与腹内脏器组织无关。

腹部肿块的位置判断法

3.上腹部常见的包块  有胃癌、胰腺癌、肝左叶肿大等。

(1)胃癌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包块常位于上腹部或脐上方。包块与肝脾分开,质地坚硬,边缘不清,呈结节状。早期可随呼吸移动,晚期则固定,多伴有胃排空受阻,呕吐物呈咖啡色。左侧锁骨上窝及直肠旁窝淋巴结可能发现转移癌。胃液分析胃酸缺乏,X线钡餐与纤维胃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2)胰腺癌及胰腺囊肿  胰腺位置较深,由于其前面被胃和大网膜遮盖,触诊常受限制。如能触及包块,胰头癌位于上腹部偏右,胰体癌则在上腹部偏左,包块质地坚硬,轮廓不清。但胰头癌有进行性黄疸,钡餐透视可见十二指肠圈扩大变形或呈倒“3”字征,两者综合,可确立诊断。胰腺囊肿多在上腹部偏左,大小不定,多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无明显压痛。

(3)肝左叶癌  剑突下肝明显增大,边缘钝圆,坚硬、有压痛,有时该处可闻血管杂音。

4.左上腹部常见的包块  主要是肿大的脾及肾,其次是横结肠脾曲癌肿与胰尾部的肿瘤。

(1)脾肿大  肿大脾自左肋缘向下或右下方伸出,表面光滑,随呼吸移动,内侧可触及切迹。Traube区缩小或消失。

(2)左肾肿大  左肾肿大或下垂(游走肾)可在左上腹部触到,肾肿大时表面可不规则,多囊肾触之为囊样感,而肾癌则很坚硬。

(3)结肠脾曲癌肿  可在左肋缘下触及,表面凸凹不平。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证实。

5.右上腹部常见的包块  多数系由肝与胆囊肿大所致,有肾肿大及结肠肝曲的癌肿亦可在右上腹部触及。

(1)肝肿大  首先必须与肝下垂相鉴别(靠肝上界,肝上下径),肝下垂不引起自觉症状。肝肿大则为病理性,常见于以下疾病:

1)病毒性肝炎  肝呈轻度肿大,有压痛,质地稍韧。可伴黄疸,有时脾脏亦轻度肿大。

2)肝硬化  肝大小不一,常早期肿大,晚期缩小。无压痛,表面有时能触及颗粒,质地硬,脾常中度以上增大。可有腹壁静脉曲张及腹水。

3)肝癌  肝呈进行性肿大,质硬,表面常可触及大小不等结节,有压痛。可伴有腹水,常为血性,可能找到瘤细胞。B超可有助诊断。

4)脂肪肝  肝大而韧,边缘钝,常见于体型肥胖者,脾无肿大。

5)淤血肝  右心衰竭、心包积液或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Budd-Chiari征)时,肝因瘀血而呈弥漫性肿大,表面光滑,边缘钝圆,质韧。常有明显触痛并可产生腹水。前二者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6)淤胆肝  因阻塞性黄疸所致肝内淤疸,可使肝肿大,边缘钝,有压痛。伴皮肤、巩膜明显黄疸。久之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2)胆囊肿大  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可肿大,伴有明显压痛或有Murphy征阳性。胰头癌压迫胆总管所致的胆囊肿大很显著,通常圆滑无压痛(Courvoisier征),可推动,伴有黄疸和肝肿大。胆囊癌所致胆囊肿大表面不平,质地坚硬。

6.脐部常见的包块  有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的粘连性包块,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肿瘤,横结肠包块及蛔虫团等。

(1)结核性腹膜炎  腹部常膨隆,有柔韧感,于脐周可触及不规则包块,固定不动,有明显压痛,并伴腹部反跳痛。

(2)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肿瘤  常在脐下两侧,包块大小不等,边缘不清,质地较硬,表面不平,不易移动。可伴有发热、乏力、消瘦或贫血。

(3)横结肠包块  可由炎症或肿瘤引起。

7.左下腹部常见的包块  除结肠内粪块外,有乙状结肠癌肿、血吸虫病、肉芽肿、左侧卵巢或输卵管包块等。

(1)乙状结肠癌  肿块坚硬,不规则,呈结节状。较少发生肠腔狭窄而引起肠梗阻。乙状结肠镜及X线钡剂灌肠检查多能确诊。

(2)血吸虫病  可引起乙状结肠增厚,乙状结肠镜检查和肠粘膜活检可证实。

8.右下腹部包块  多是盲肠、阑尾的炎症、脓肿及肿瘤等。

(1)阑尾周围脓肿  呈圆形包块位于McBurney点附近,质柔韧而固定,局部腹壁紧张有压痛,直肠指诊可能触及脓肿壁,有明显触痛。急性阑尾炎的病史有助于诊断。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阑尾不显影或充盈异常。

(2)增生性肠结核  包块位于McBurney点上方之回盲部。范围较局限,边缘不清,比较固定,坚硬、有压痛,可产生肠梗阻,X线钡灌肠检查可助诊断。

(3)回盲部癌肿、类癌及局限性肠炎均可引起该部包块,需做X线或内镜检查以助区别。

(4)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包块  为炎症或肿瘤引起。炎症者有压痛而固定,肿瘤则无压痛常可推动。

9.下腹部常见的包块  首先应排除膨胀的膀胱,如为女性应考虑下列情况:

(1)妊娠子宫  呈球形,不活动,无压痛,较大时可于脐下闻及胎心音。结合闭经史予以考虑。

(2)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常不对称,表面可有结节,易并发阴道流血。子宫癌质地坚硬,增大较快。

(四)液波震颤(fluid thrill)又称“波动感”(fluctuation)或“液波感”。指腹腔有大量腹水时,检查者用手叩击腹部出现的一种波动感。检查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以手掌面置于患者腹壁一侧,另一手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如腹腔有大量游离液体,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液波震颤。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如腹壁脂肪过多)传至对侧,可让助手将一手掌的尺侧缘压在脐部正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此法检查腹水,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液波震颤

(五)脏器触诊

1.肝脏触诊(palpation of liver)主要用于了解肝脏的大小、质地、形态及有无压痛、搏动、震颤和摩擦感等。

(1)肝下缘触诊方法  触诊时,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的腹式呼吸动作以使肝脏上下移动。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双手触诊法、单手触诊法、钩指触诊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应在同一部位的不同深度触诊,触诊部位应由平脐或脐下逐渐向肋缘下或剑突下部位进行。于腹部某处触到肝下缘后应自该处起,向两侧延续触摸,以了解全部肝下缘的位置、质地和形态等。

1)单手触诊法  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将右手中间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肝脏单手触诊法

2)双手触诊法  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右手位置同单手法,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触诊的效果。

肝脏双手触诊法

3)钩指触诊法  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触诊时,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右手第2~5指弯成钩状,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动作,检查者随吸气而更进一步屈曲指关节,这样指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

肝脏钩指触诊法

(2)肝下缘漏诊、误诊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

1)触诊太浅。

2)腹壁肌发达,或腹壁肌太紧张。

3)腹壁脂肪太厚。

4)肝下垂并向后旋转。

5)有大量腹水。

6)肝肿大。触诊位过高,只触及肝表面,没有触及肝下缘。

肝肿大错误触诊手法

7)将腹直肌腱划误认为肝左叶下缘。

8)将误认为肝右叶下缘。

9)误将第11肋下缘、横结肠内的粪块、肿大的胆囊、右肾下极等当肝下缘。

(3)触及肝脏时,应详细检查并描述的内容如下:

1)肝大小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长体形者,于深吸气时可于肋弓下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但腹上角较锐的瘦长体形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如超出上述标准,为肝肿大或肝下移。此时可用叩诊法叩出肝上界,如肝上界也相应降低,肝上下径正常(成年人约9~11cm),则为肝下移;如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肿大。

肝下移时,一般肝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并无压痛。肝下移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导致膈下降时。

肝肿大时,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弥漫性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白血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肿大常可看到或触到局部膨隆,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包括肝包囊虫病)等。

肝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门脉性肝硬化晚期,后果更为严重。

2)肝质地  一般将肝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和质硬。如触之柔软似口唇者为质软,见于正常人;触之似鼻尖者为质韧(中等硬),见于肝炎、脂肪肝及肝淤血时;触之硬如额头者为质硬,见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3)肝表面状态和边缘  包括检查肝脏的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的薄厚,是否整齐等。正常肝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薄厚一致。异常改变有以下几种:

肝脏边缘钝圆常见于脂肪肝或肝淤血。

肝脏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者见于肝癌、多囊肝。

肝脏表面呈大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和肝包虫病。

肝脏呈分叶状似香蕉者,见于肝脏梅毒。

4)肝压痛  正常肝脏无压痛,如果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肿大受到牵拉,则肝脏有压痛,轻度弥漫性压痛见于肝炎、肝淤血等,局限性剧烈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脓肿(常在右侧肋间隙处)。

5)肝搏动  正常肝脏或由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肿大并不伴有搏动。

如果触到肝搏动,应注意其为传导性搏动还是扩张性搏动。传导性搏动,系因肝脏传导了其下面的腹主动脉的搏动所致。扩张性搏动是由于右心室的收缩搏动通过右心房、下腔静脉而传至肝脏所致。两种肝搏动的鉴别方法是:

病人立位,检查者一手按于肝前面,另一手按于肝后面。如前后两手皆感到肝与心搏同步(相当于心收缩后期)搏动,则为肝扩张性搏动;如仅肝前面的手有此感,肝后面的手无此感,说明为肝传导性搏动。

肝搏动触诊法

6)肝区腹膜摩擦感(friction sensation of peritoneum of hepatic region)系当检查者将手掌轻贴于被检查者肝区,让其做腹式呼吸动作,此时所感到的一种断续而粗糙的振动感。此征见于肝周围炎时。产生机制是由于肝表面和邻近的腹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二者相互摩擦所产生。如用听诊器听到,则称为肝区腹膜摩擦音。

7)肝震颤(hepatic thrill)又称“肝脏震颤试验”。为一种特殊的体检方法。检查时让病人仰卧,双腿屈曲,在触到肿大的肝脏下缘后,将右手手指末端的掌面按在肿大的肝脏表面上。用浮沉触诊法当手指压下时,如感到一种微细的震动感,即为肝震颤。见于肝包虫病。是由于包囊中的多数子囊浮动,撞击囊壁引起,此征对其诊断有特异性。

肝包虫囊肿震颤叩诊法

(4)肝颈静脉回流征

检查方法:病人半坐位,检查者先观察其颈外静脉的扩张程度与搏动点的高度位置。然后右手按压其肝脏,逐渐加重压力。若颈外静脉扩张更为显著,搏动点升高,即为此征阳性。

肝-颈静脉回流征

(5)常见肝脏病变特点  由于肝脏病变的性质不同,物理性状也各异,故触诊时必须逐项仔细检查,认真体验,综合判断其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时,病人的肝脏可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钝,质稍韧,但有充实感及压痛。

2)肝淤血时,肝脏可明显肿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韧,也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为其特征。

3)脂肪肝所致肝肿大,表面光滑,质软或稍韧,但无压痛。

4)肝硬化早期,肝脏常肿大,晚期则缩小,质较硬,边缘锐利,表面可能触到小结节,无压痛。

5)肝癌时,肝脏逐渐肿大,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不整,压痛明显。

2.胆囊触诊(cholecystic palpation)正常胆囊一般不能触及。当胆囊肿大时可用单手滑行触诊法和钩指触诊法进行触诊。触诊要领同肝脏触诊。胆囊触诊时除注意胆囊有无肿大、肿大胆囊的质地外,还要探测胆囊有无触痛,常见的触诊法有:

胆囊触诊手法

(1)胆囊肿大的触诊  胆囊肿大明显时,可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可触及一梨形或卵圆形张力较高的包块,随呼吸而上下移动,质地视病变性质而定。若未肿大到肋缘以下,触诊时就不能查到肿囊。此时可探测胆囊有无触痛。

(2)胆囊触痛检查法  患者取仰卧位,腹壁放松,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胆囊触痛征阳性,又称莫菲(Murphy)征阳性。常见于急性胆囊炎。

胆囊触诊手法

胆囊双手触诊法

(3)胆囊病变

1)胆囊肿大,有囊性感,并有明显压痛(Murphy征阳性),常见于急性胆囊炎。

2)胆囊肿大,有囊性感,但无压痛,见于壶腹周围癌

3)胆囊肿大,有实性感者,可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4)胆囊显著肿大,有渐进加深的、明显的黄疸,但无压痛者,称为Courvoiusier征阳性,见于胰头癌。此乃胰头癌进行性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所致。

5)胆总管结石胆道阻塞时,也可发生明显黄疸,但胆囊常不肿大,乃因胆囊多有慢性炎症,囊壁因纤维化而皱缩,且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失去移动性所致。

3.脾脏触诊(palpation of spleen)正常情况下脾不能触及。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除此以外能触到脾则提示脾肿大。

(1)脾触诊方法

1)浅部触诊法  脾脏肿大明显且又表浅时,用右手单手触诊轻用力即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2)双触诊法  脾脏肿大位置较深时,应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嘱病人屈膝仰卧位或右侧卧位,检查者左手在脾脏背后的第7~10肋处向前托,并尽可能使胸廓固定。嘱病人做腹式深呼吸运动,检查者右手平放于腹部,手的长轴与左肋弓呈垂直方向,然后逐渐自下而上接近左侧肋弓,手指末端稍弯曲,轻轻压入腹壁,当病人深吸气时,脾脏下降而碰到触诊的手指,即可触及脾脏下缘。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病人改用右侧卧位,病人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进行检查,则较易触到轻度肿大的脾脏

轻度脾肿大触诊

3)冲击触诊法  用于腹水病人触诊脾脏时。

4)反击触诊法  此法通过检查脾脏的移动度,来判断脾脏有无粘连。方法与双手触诊法相似,一手按在前腹壁的脾脏表面,固定不动;另一手在背部骶棘肌外侧的肋骨下方的间隙内,向前腹壁的方向顶动冲击,可反复数次。如前腹壁的手有冲击感,说明脾脏周围无粘连。

(2)触诊内容  包括脾脏的大小、表面情况、质地、边缘、有无压痛以及摩擦感等。

(3)脾肿大的测量法及分度。

1)脾肿大的测量方法  通常用三条线来表示:

“1”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左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轻度肿大时只作第1测量。

“2”线和“3”线  脾明显肿大时,应加测“2”线(甲丙线)和“3”线(丁戊线),前者系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最远点的距离(应大于“1”线),后者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脾高度增大向右越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一”表示。

2)脾肿大的分度  临床上,一般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亦称巨脾。

(4)脾肿大的特点  脾肿大时具有下列诸特点,可用以同其他左上腹肿块相鉴别:

1)胃泡鼓音区左界缩小。

2)脾浊音区超出腋前线。

3)左肋缘下触及脾,说明脾肿大1倍。

4)肿大的脾能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除非粘连)。

5)肿大的脾与左季肋间无间隙,插不进手指。

6)脾肿大时,脾切迹始终存在。

脾肿大与切迹

7)脾肿大部分的浊音区延及正常的脾浊音区,其间无任何鼓音区间隔。

8)慢性增殖性脾肿大的质地硬,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的质地较软。脾结核、何杰金氏病、囊肿等,脾表面变形或有结节。

9)脾肿大程度,与其病因和病程长短有关。

(5)易与脾肿大相混淆的其他包块的鉴别

1)增大的左肾  位置较深,边缘钝圆,并无切迹。既使高度肿大,也不会越过正中线。

2)肿大的肝左叶  可沿其边缘向右触,如发现其隐没于右肋缘后或与肝右叶相连,则为肝左叶。肝左叶肿大不会引起脾浊音区扩大。

3)胰尾部囊肿  无锐利的边缘和切迹,并且不随呼吸移动。

4)结肠脾曲肿物  较硬,近圆形,与脾边缘不同。

(6)脾肿大的临床意义

1)脾轻度肿大,见于急慢性肝炎、伤寒、粟粒结核、急性疟疾、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一般质地柔软。

2)脾中度肿大,常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疾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质地一般较硬。

3)脾高度肿大,脾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滑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肉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表面有囊性感者见于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死等;脾周围炎或脾梗死时,由于脾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脾触诊时有摩擦感并有明显压痛

(0)

相关推荐

  • 肾脏触诊

    肾脏检查是用于检查腹部肾脏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检查肾脏,一般用双手触诊法.可采取平卧位或立位.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作深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从后面托起右腰部.右手掌平放在 ...

  • 第二节 触诊

    触诊是医师通过手的触觉来判断身体某些部位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手的不同部位对触觉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以指腹对触觉较为敏感,掌指关节部掌面皮肤对振动较为敏感,手背皮肤对温度较为敏感,因此触觉多用以上部位 ...

  • 实践技能——西医腹部检查(一)

    小执医整理的实践技能知识点,必须学习 腹部检查 一.视诊   (一)腹部外形 正常人仰卧时,腹部外形对称,腹部平坦. 1.腹部膨隆 (1)全腹膨隆生理情况见于肥胖.妊娠等. 病理情况: ①腹内积气:见 ...

  • 论一个执业医师的职业素养

    医生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一个医院知名度来源于全体医务人员的鼎力协作,同时,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沟通技巧以及为人处世,这样职业素养是医生必备的看家本领,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个人观点: ...

  • 第三节触诊

    触诊是腹部检查最重要方法,对腹部疾病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触诊时嘱被检者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两上肢平放于躯干两侧,腿屈曲稍分开,张口缓慢腹式呼吸尽量放松腹肌.根据检查内容.触诊脏器的不同可让被检者转 ...

  •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触诊

    第三篇 体格检查 第六章 腹部检查 第五节 触诊 重点难点 掌握 1.板状腹.柔韧感的临床意义 2.腹部常见疾病压痛点位置及腹膜刺激征 3.肝脏触诊内容:脾肿大的测量方法.触诊内容:Murphy征:肾 ...

  • 中医腹部触诊

    李可老中医在诊断危重疾病和与腹部有关的疾病时非常重视腹诊.他说:"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他认为,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 ...

  • 特色腹部疗法及腹部触诊(附视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一个调节肠胃的方法,不用花一分钱,比吃药还管用!!人人都能做.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腹诊 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腹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探寻腹部病灶所在,最终的目的是得到治疗 ...

  • 经典触诊口诀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 ...

  • 辨证高招之一:12经穴位触诊!

    公众号 借医生指腹的感觉察知经络和经穴的异常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实用(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法之一). 方法: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 皮下硬结等,可知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 ...

  • 皮、脉、肉、筋、骨五体触诊的意义

       中医自古被称之为"摸先生""平脉先生",强调了"摸"是临床中医的主要诊断技能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触诊能力.中医自古非常重视触诊, ...

  • 触诊是正骨推拿临床上...

    触诊是正骨推拿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你掌握了吗? 触诊是正骨师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包括西医触诊和中医触诊,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触诊,正骨师都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检查前向病人讲清 ...

  • 髂腰肌触诊定位方法

    特 别 推 荐 培训安排: 5月12日龙氏正骨(治脊疗法)手法复位精讲班←点击查看 培训时间:5月13日-5月17日(12日报道) 培训地址:广州 培训报道:魏玲13716017499 髂(qià)腰 ...

  • 脊椎的精确定位及触诊技巧【干货】

    中医之声 医学资讯 公众号 清代吴谦等所著的<医宗金鉴 · 正骨心法要旨>中有云:"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在临症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