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降汤镇肝熄风汤治高血压(跟师国医大师朱良春)决明钩藤汤治疗高血压

双降汤镇肝熄风汤治高血压
朱良春老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其独到之一乃从气虚和痰瘀着眼,自拟“双降汤”调气血之虚,去痰瘀之实,虚实同治,去瘀降压,降脂降黏。基本方由水蛭、地龙、黄芪、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泽泻、生山楂、稀莶草、甘草组成,随证加减治疗气虚夹痰瘀见证之高血压病,伴高血黏、高血脂者每收著效。
独到之二乃自拟“乌梅甘草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基本方由怀牛膝、生赭石、生龙牡、生龟板、乌梅、甘草、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天冬、玄参组成,随证增损,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上实下虚之高血压者亦屡屡奏效。独到之三乃妙创简便廉验之“降压洗脚汤”。以桑叶30克,桑枝30克,茺蔚子30克,明矾60克,米泔水1000~1500毫升煎汤泡脚,配合以上两法,颇能提高疗效。
祖国医学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高血压病的症状表现如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心悸、心烦、头面烘热或脊背升火、神倦、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足胫不温等,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今选朱师治疗经验和特色,加以浅析以飨同道。
气虚痰瘀证候见
    双降汤拟屡效验
朱师指出:“高血压病因病机虽有多种,但总以肝肾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为主要关键,临床证实气虚夹痰瘀亦是高血压之主要病机之一。”故朱师自拟“双降汤”,方由水蛭0.5~5克,生黄芪、丹参、生山楂、稀莶草各30克,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克,泽泻18克,甘草6克组成,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兼夹之症,此型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高血黏、高血脂。盖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则运化无能,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瘀互为因果。
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脂浊溶于营血遂成高血黏,故变生诸症。当代临床家邓铁涛老师曾谓“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高血压病多因情志失调而发生发展,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血脉瘀滞。因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畅行无阻,血压即可保持正常。
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一则瘀血内生,二因木郁则土壅,土壅则枢机失转,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
张锡纯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故痰浊内生。
临床所见气虚夹痰瘀即是高血压病常并发心、脑、肾、眼底病变的诱因。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血管病、眼底病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均和气虚兼夹痰瘀密切联系。
气虚兼夹痰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亦被现代医学之病理学研究所证实。
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角度看,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浓、粘、聚、凝的异常变化和微循环障碍。
临床所见高血压病多发生在男女更年期前后,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这又和中医学的年老久病,多虚、多痰、多瘀的规律相吻合。
因此朱师从气虚夹痰瘀着眼,创“双降汤”治疗高血压、高血黏、高血脂经得起中西医理、法、方、药之推究。
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为主药,合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生山楂、泽泻、稀莶草降脂泄浊之外,还有去瘀降压之效,重用黄芪补气降压,取其双向调节之妙,补气则血行畅达,补气则可免除破瘀伤正之弊。
更要提及的是黄芪降压和升陷之理,此乃“双向作用”,如何掌握升降之机?邓铁涛老师曾介绍经验说:“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在大剂量用药条件下进行研究的。”
邓老治低血压,在补中益气汤中仅用生黄芪15克,治气虚夹痰瘀型高血压,黄芪用30克以上。临床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变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服后既可降压降黏,降脂通脉,防止心脑血栓梗阻,又能减肥轻身。
阳亢肝风证候见
    镇肝熄风重酸敛
朱师指出:“镇肝熄风汤并非对所有高血压均有效,其适应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上实下虚证。”
张锡纯云:“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皆上升太过。”张氏认为其病机乃是多脏腑关系失调之故,与肺胃冲气、肾虚皆有关系,所拟“镇肝熄风汤”决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今之时医见高血压则单纯降压不可同日而语。
张锡纯方解云:“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究病之本源,用龙牡、龟板、白芍以镇肝熄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
朱师深究张氏力主酸敛以救欲脱之候,元气之虚,阴阳失和,心火暴甚,本气自病,湿土生痰,水不涵木等治肝独识卓见,结合清代善用乌梅敛肝的刘鸿恩经验,在“镇肝熄风汤”中用乌梅易白芍,因白芍敛肝力微,故重用乌梅以敛肝阳、肝风,使“镇肝熄风汤”添上敛肝熄风之猛将,颇能提高疗效。
朱师治疗中风篇用“镇肝熄风汤”去麦芽、茵陈、川楝子,乃因考虑中风证兼夹痰瘀或肾虚等因。而用“镇肝熄风汤”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高血压病,则不去麦芽、茵陈、川楝子,乃因朱师遵张氏之说“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强,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其反动之力。
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
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此论乃正合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之高血压病的治疗用药规律,亦是谨守原方之理。
邓铁涛老师谓“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朱师指出:“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以内因为主,其病变主要在肝,因此治肝、调肝,尤其是敛肝是治疗高血压的关键。”
临床所用治肝之法如凉肝熄风、镇肝潜阳、滋补肝肾、养血平肝、益气养肝等常用治法,均须不忘敛肝舒脾。
肝病宜敛不宜散,宜补不宜伐,正合《内经》治肝之旨。盖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其敛肝奇效是通过敛肝而达到疏肝理气、滋阴养血、补虚祛实、平熄肝阳肝风,既敛虚热,又敛实热。
以乌梅易白芍是朱师法宗锡纯而用药独擅。
“镇肝熄风汤”去麦芽、茵陈、川楝子治中风和谨守原方治高血压(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型)的用药技巧,均证明朱师对张锡纯之用药法,除继承之外而颇多发挥。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第3326期

决明钩藤汤治疗高血压收效良好

姚五达老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不外为嗜酒肥甘,伤及脾胃,化湿生痰,阻于经络,郁久化热;忧郁恼怒,肝气失和,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劳逸无度,久而伤及精血,肾水不足,肝枯木动,复夹相火所致。辩证大多为肝热阴虚,阴阳失调,兼有温热内蕴。治宜清肝滋阴,调和阴阳,清化湿热。姚老据多年临床经验拟了一方——决明钩藤汤治疗本病,收效良好。
  
决明钩藤汤组成:生决明子30克,钩藤、杭菊花、牛膝、石斛、龟板、远志、竹茹各10克,首乌藤15克,金银花藤12克,滑石9克,甘草6克。
  
功效:清肝滋阴,调和阴阳,清化湿热。
主治:高血压病阴虚肝热型。
方解:方中生决明子入肝经,清肝潜阳,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眩晕十分有效,被称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杭菊花质轻气薄,可上达头部平肝熄风,与生决明一升一降,共主清肝养阴之功。钩藤能清肝热、平肝阳,对于肝风内动、肝火上炎的眩晕疗效较佳;牛膝功擅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与钩藤相配,可升可降,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用石斛、龟板养阴滋肾、益精补血,以远志、首乌藤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安神定志,以竹茹清经络之热,清热化湿,除烦止渴,调畅气机;金银花藤能清经络中风湿热邪,疏通经络。滑石、甘草通二便,给热邪出路。
  
病案举例:黄某,女,41岁。患高血压病10多年,伴眩晕,视物不清,时有一过性全身麻木,手足冷。查:血压190/110毫米汞柱,舌质淡红,苔黄,脉弦细数。诊为:高血压,眩晕,辨证为阴虚肝热,经络不和。治宜清热平肝,疏通经络。处方:生决明子24克,钩藤、牛膝、杭菊花、地龙各10克,金银花藤、蒲公英各18克,滑石9克,甘草6克。此后以上方为基础,共服药约110剂,症状基本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00毫米汞柱,随访2年,病情稳定。
名医介绍:
姚五达(1921--2001年),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长中医内科、妇科疾病的治疗。姚五达,北京市通县人。父姚霈春,从师清代名医吴殿一,久居京城行医。
先生幼年就读河北省香河县学校,十四岁开始跟随其父学医,立志禀承父业,期以医术济世。1935年考入北京国医学院医科,就读期间勤奋好学,苦读钻研,得到院长孔伯华先生赏识,1939年被孔氏收为弟子,深得真传,学居师家,随师佐诊。1940年毕业后,在北京国医学院施诊室任医师,兼妇科、内科、儿科助教。先生从医60多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广大患者誉为'圣手慈心'的名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