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妖”——奇装异服T台秀

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的古代奇装异服T台秀,在这里先要感谢汉代的伏胜和班固两位先生,最早是伏胜在《尚书大传》记载: “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班固是第一个把奇装异服写入官修史书的,《汉书》:“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服妖就是我们说的奇装异服,接下来T台秀正式开始。

首先出场的是晋献公和他的太子申生,晋献公让儿子申生外出领兵打仗,出发的那天准备了一件“偏衣”让儿子穿,什么叫“偏衣”呢?意思就是衣服中缝两边的颜色不一样。当时就有人说,晋献公有害太子之心也。果然四年后,申生因为谗言自杀。《左传》:“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第二个出场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君郑伯的弟弟——郑子臧,他喜欢带用鸟的羽毛做成的帽子,郑伯知道后,对这种违反礼法的行为非常厌恶,就买凶死人。《左传》记载:“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郑文公闻而恶之,使盗诱之。八月,盗杀之于陈、宋之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
到了西汉汉昭帝刘弗陵在位的时候,昌邑王刘贺(又叫汉废帝海昏侯)派遣自己的中大夫去长安问安,还带了点礼物——仄注冠给朝中大臣。我们都知道古人一般头上要戴冠,一般的冠都是垂直且左右对称的,但刘贺不一样,他搞了一个左右不对称或者向一边倾斜的冠,只能说不愧是汉废帝、海昏侯,玩的就是别出心裁,真是开不对称设计之先河。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昭帝时,昌邑王贺遣中大夫之长安,多治仄注冠,以赐大臣,又以冠奴。”昭帝时有鹈鹕或曰秃鹙,集昌邑王殿下,王使人射杀之。刘向认为这种鸟的颜色是青色的,是吉利的颜色,随便射杀了会带来不幸,但刘贺哪会在乎这些,依旧驰骋无度,慢侮大臣,不敬至尊、有服妖之象,故青祥见也。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等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昌邑王刘贺继位,只用了27天,大臣们就受不了,以“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的理由,废黜刘贺,把他贬为海昏侯。之后大臣们总结了一下教训,认为刘贺“行不顺,厥咎人奴冠”,意思是刘贺的行为违反礼制是帽子惹的祸啊,真是让人迷惑。

接下来是公元23年到公元25年,王匡、王凤等人绿林军率领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统治天下。大概是骤然得势,得意忘形,更始政权的一些将军开始男扮女装,想试一试当女装大佬是什么样的感受。当时的智者见到了,就说:“服饰不合礼仪,会使身体受到灾祸。”果不其然,两年后更始政权被推翻。《后汉书·五行志一》:“更始诸将军过雒阳者数十辈,皆帻而衣妇人衣繡擁镼。时,智者见之,以为服之不中,身之灾也,乃奔入边郡避之。是服妖也。其后更始遂为赤眉所杀。”

东汉汉恒帝刘志在位的时候,时任大将军梁冀特别喜欢奇装异服,直白一点就是喜欢女装,他曾经亲手发明过“狐尾单衣”,一种裙角偏向一边的长裙。梁冀的妻子叫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唬啼妆、堕马髻,孙寿长得很漂亮,发明了愁眉唬啼妆、堕马髻等装束。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此近服妖也。到延熹(汉恒帝年号)二年,梁冀骄横放肆,目中无人,独掌大权,已经成年的刘志因此对梁冀心生嫌疑,密与近臣中常侍单超等图其方略。其年八月,冀卒伏罪诛灭。

独掌大权的梁冀伏诛了,但权力却落到了宦官的手里,刘志依然没有掌权。《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也”。汉桓帝延熹年间,首都洛阳的长者都喜欢穿木屐,这种风气影响到了女子,她们出嫁的时候都喜欢同款木屐。当时除了流行木屐还发生了一件事,党锢之祸。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禁锢终身。而党人之名,犹书王府。以李膺及陈寔之徒二百余人,具遭池鱼之殃。范晔品论到这是“应木屐之象”。所以归根结底是女子穿了同款木屐?真是甩的一手好锅!

《后汉书》:“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到九年,党事始发,传黄门北寺,临时惶惑,不能信天任命,多有逃走不就考者,九族拘系,及所过历,长少妇女皆被桎梏,应木屐之也。”

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在位时期,“灵帝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后汉书》)。”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皇帝喜欢胡人的东西,宗室大臣自然也就喜欢胡人的东西。但当时的汉朝政权已是摇摇欲坠,这些东西被称为“服妖”,其后黄巾贼先起东方,库兵大动……天下兵大起(《后汉书》)。

献帝建安年间,男子流行长袖短裤,女子流行长裙短衣。当时的益州从事(相当于今天的云南省省长)认为这是“服妖”,天下将要大乱啊,后来长安市门无故自坏,李傕追劫天子,移置傕坞,尽烧宫殿、城门、官府、民舍,放兵寇抄公卿以下。《后汉书》“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时益州从事莫嗣以为服妖,是阳无下而阴无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后还,遂大乱。”

之后,久经战乱的汉王朝,资财乏匮、经济萧条,曹操就效仿古代,用白帛做帽子,结果违反了礼制,东晋的干宝就说:“缟素,凶丧之象也;帢,毁辱之言也。盖革代之后, 攻杀之妖也。”《晋书》“魏武帝以天下凶荒, 资财乏匮, 始拟古皮弁, 裁缣帛为白帢, 以易旧服。”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虽然是皇帝,却不喜欢穿皇袍,特别喜欢短袖衫,有一次大臣杨阜见到了,就痛斥曹睿,说他没有皇帝的样子,不遵守礼制。

“魏明帝着绣帽, 披缥纨半袖衫(短袖衫)以见直臣杨阜, 阜谏曰:‘此于礼何法服邪?’ 帝默然。近服妖也。”(《晋书》)曹睿还“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不改。及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晋书》)

当时魏国有位尚书叫何晏,人送外号“敷粉何郎”,《魏略》曰:“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啥意思呢?何晏非常爱美,不化妆是不会出门的。他还有个隐藏属性,“好服妇人之服”(《晋书》),就是说他是一位女装大佬。还有曹植也是粉不离面,《三国志》载:“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之后的竹林七贤魏晋名士的行为就更加荒诞,经常穿着轻裘、缓带、宽衣,甚至袒胸露腹、不着寸缕,大家不妨猜猜是因为什么?答案你肯定想不到,人家穿着很飘逸的衣服可不是为了耍帅,纯粹是因为吃了五头散,服草木之药则速发,须调饮食……若其精华气不发,则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热。“晋武帝泰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盘,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置其器,吉享嘉会,皆此为先。太康中,天下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衿口。”晋代,全国人民都在流行胡服,以穿胡服为荣,以穿汉服为耻。百姓相戏曰,中国必为胡所破。晋惠帝元康年间,女子会用各种缩小版的兵器作为装饰,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囗。干宝评论到:“今妇人而以兵器为饰,又妖之大也。”然后就有了貌丑性妒的贾皇后贾南风专权,之后引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得晋朝国力下滑,进而引发了五胡乱华。到了奇葩家族建立的北齐,国君高纬喜欢cosplay,他先把自己的皇宫改造成“贫儿村”,然后自己穿着乞丐服,乞讨要饭。到了开放的大唐,唐代女子不仅能穿奇装异服还能穿男子的服装,《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近服妖也?'”唐代第一美人安乐公主,首创“百鸟裙”,用各种鸟类的羽毛制作而成,拔毛的时候鸟类还是活的,就硬拔下来,死的还不能用。“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至于网罗杀获无数。开元中,禁宝器于殿前,禁人服珠玉、金银、罗绮之物,于是采捕乃止。”(《新唐书·五行志》)因为“百鸟裙”太漂亮了,《新唐书·五行志》记载:“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从不同方向看,“百鸟裙”会有不同的颜色。有地位的女性争相效仿,以至于硬生生搞出一场物种灭绝,皇帝不得不下令禁止。唐朝末年,“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又世俗尚以琉璃为钗钏。近服妖也。”琉璃音同流离,与抛家联系起来,暗指“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宋仁宗时期盛行“内样冠”,头发有三尺长,梳头的梳子都要长一尺,后来因为奢靡被认为是服妖,就被禁了。“皇祐初,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过七寸,广毋得逾一尺。梳毋得逾尺,以角为之。先是宫中尚自角冠,号内样冠,名垂肩,等肩,直有长三尺者,等车檐。梳长亦逾尺,议者以为,乃禁止之”。(《清波杂志·卷八》)

北宋靖康年间,首都开封名媛圈兴起一种风尚,在首饰衣服上印“一年景”。“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播、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为一景,谓之一年景”。(陆游《老学庵笔记》)当时就有人认为“一年景”有不祥之兆,果不其然丰亨豫大的北宋在靖康二年被金军攻克首都,徽、钦二帝及宗室、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俱被掳走,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而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再造山河后,官员喜欢白色便服,"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两宫,所宜革之。且紫衫之设以从戎,故为之禁,而人情趋简便,靡而至此。文武并用。本不偏废,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于是禁服白衫,除乘马道涂许服外,余不得服。若便服,许用紫衫。自后,凉衫祗用为凶服矣。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社会风俗发生变化,所谓温饱思淫欲是也,奢侈、逾制、奇异的“服妖”盛行自然也是情理之中。《嘉靖太康县志》:“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裥,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官帽,皆铁丝胎,高六七寸,口周尺二三寸余。”说明服饰在不同阶级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不论贫贱富贵,在乡在城,俱是轻裘,女人俱是锦绣,货愈贵而服饰者愈多。”(《履园丛话》)普通妇人会模仿朝廷命妇的服饰去做衣服,江浙小康之家“非大红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里衣不华”;江西赣州,“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被花绣、蹑履,黄装银顶”;都城北京,“妇人尚炫服之饰,……遇有吉席,乘轿,衣大红蟒衣”。[1]

清军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曾经下令剃发易服,并对各阶层的服饰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清朝中后期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国力衰微,服饰制度基本崩溃。同治、光绪年间,不论男女的衣服都是很宽大的,袖口有一尺长,但后来,又流行短袍窄袖。“同、光间,男女衣服务尚宽博,袖广至一尺有余。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清稗类钞》)但乾隆早就发过上谕,严禁穿着奇装异服,必须要按照规定制作衣服,即便稍有调整,也不能逾越制度。“衣服偕滥及形制诡异,自应严行查禁。至于衣冠系本成式,而长短广狭,间有参差,原系各量体裁期于无碍观瞻,毋庸过为绳尺。”(《钦定大清会典》)

李岳瑞曾在《春冰室野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李岳瑞在北京消夏,旁边坐着一个穿着乞丐装的人,但手指上戴的汉白扳指、手里拿的碧玉羽扇却暴露了他的身份,果然等他走后,店小二告诉李岳瑞,这可是个贝勒。“面薰黑,枯瘩如,盘辫发于顶,以骨替贯之,锡赤足,仅着一犊鼻挥,长不及膝,秽黑破碎,几不能蔽其私。脚摄草履,破旧亦如之。……右拇指穿一汉玉班指,数百金物也……雕羽扇一,碧玉为之柄,价亦不下百金……酒家庸奔走其侧,无停暑,趋事惟谨,不类侍他客”。穿乞丐装还不是一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社会风潮,起初,只有八旗子弟,闲的蛋疼才去穿乞丐装,后来汉族大臣的儿子也争相效仿。“光绪中叶,荤下王公贝勒暨贵游子弟皆好作乞丐装,余尝亲见之,不知其所自始而一国若狂,争以寒乞相尚。初仅见诸满洲巨室,继而汉大臣之子孙亦争效之。”(《春冰室野乘》)

总结:中国古代的奇装异服有很多,但大多被冠以“服妖”之名,原因有二。一:与礼制不符,不同阶级穿与本阶级不同的衣服,或是男扮女装、男扮女装。二:穿着奇装异服后引发灾祸的。

参考文献:《尚书大传》、《汉书》、《左传》、《后汉书》、《魏略》、《晋书》、《三国志》、《北齐书》、《隋书》、《新唐书》、《清波杂志》、《老学庵笔记》、《嘉靖太康县志》、《履园丛话》、《清稗类钞》、《钦定大清会典》、《春冰室野乘》引用文献:[1]牛犁,崔荣荣,高卫东.明代中晚期“服妖”风俗考[J].服饰导刊,2013,2(03):21-24.

(0)

相关推荐